2019年06月22日08:26 來源:映象網—猛犸新聞
“北斗九星”航拍圖
位于河南滎陽的青臺遺址,是仰韶文化中晚期的一處大型環壕聚落,日前,考古工作者在該遺址內發現了九個陶罐,它們按照“北斗九星”形狀擺放,殊為罕見。6月19日至20日,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北京師范大學歷史學院主辦的“鄭州市仰韶文化青臺遺址天文遺跡”專家鑒定研討會,在鄭州召開。來自全國各地的天文、考古學者及相關課題組成員,對這一天文遺跡進行了深入研討。專家一致認為,該遺跡具有很高的科學價值,對研究早期天文學和中華文明起源有著重要意義。
6月20日上午,來自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自然科學史研究所、自動化研究所,北京師范大學,中國社會科學院,故宮博物院,鄭州大學,河南省文物考古學會,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河南省文物建筑保護研究院,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等研究機構和高校的天文、考古學者及相關課題組成員,實地考察了滎陽青臺遺址。
該遺址是仰韶文化中晚期的一處大型環壕聚落,發現有三重環壕,總面積約31萬平方米。遺址內發現有與天文相關的遺跡現象,其中有按照北斗九星形狀擺放的九個陶罐,斗柄向北,東部發現有黃土圜丘,周邊分布有同時期甕棺以及不同時期的墓葬、臼類遺存及祭祀坑等相關遺跡。
在當天下午舉行的研討會上,專家們聽取了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長顧萬發所作的“鄭州仰韶時代中晚期重要考古新發現及天文現象遺存”報告,并圍繞著青臺遺址天文遺跡重要發現進行了認真討論。
專家指出,北斗九星遺跡的發現,表明青臺先民已具備了一定的天文知識,對北斗天體的崇拜也可能形成了一套隆重的祭祀儀式,用以觀察節氣,祈禱豐收等。
中國古代文獻記載有“北斗七星”和“北斗九星”之說,在“北斗七星”的基礎上增加兩星就形成“北斗九星”。其中斗柄西南的一顆星,也可能同時與黃帝時期景星出于北斗的記載有關,如果此項發現與古文獻記載相互驗證,將是天文學史和中國史前史的重要發現。青臺“北斗九星”祭祀遺跡有明確的考古學文化和地層關系,它的發現說明中國古代對“北斗”天象和“斗柄授時”的觀測利用非常早,也非常精確。專家一致認為,該遺跡具有很高的科學價值,對研究早期天文學和中華文明起源有重要意義。
首先,青臺遺址天文現象彌補了中華文明探源工程中科技文明缺失的短板,對于文明起源研究具有獨特的創新意義。有關天文歷法的起源,陶寺堯都觀象臺是近年來最重要的發現,但陶寺觀象臺距今約4200年左右,青臺遺址將中國觀象授時的歷史提前了800—1000年。
第二,古人的天文觀測往往和宗教祭祀活動緊密相聯,天文遺跡既具有科學內涵、又具有信仰內涵,這對于精神文明等基礎考古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學術意義。
第三,在遠古時代,科學和宗教尚未分離,一些科學知識通過宗教觀念得以體現。先民們掌握了某些自然規律,但他們相信這就是神的意志。在“神性”背后,反映了當時社會的科學知識和進步水平。因此,青臺遺址天文遺跡的研究對于探討認知科學的起源,尤其是天文學的起源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第四,天文學的發達是中國古代文明的顯著特征,它始終伴隨中國古代文明的起源和發展而不斷創造出新的奇跡,留下了豐富的天文學遺存。鄭州天文遺跡的研究對推動中國本土以至世界的考古天文學發展,將具有重要意義。
第五,以鄭州地區為中心發現了大量仰韶中晚期的天文學遺存,對于探討鄭州地區在古代文明起源中的重要地位,以及嵩山文明中心的形成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價值。
第六,對大遺址進行保護利用,對于發展文物旅游事業,讓文化遺產活起來,對推動鄭州國家中心城市戰略實施和地方經濟文化建設,具有非常重要的現實意義。
中新社北京12月8日電題:“十三五”之“太空舞”:中國航天耕宇牧星耀蒼穹 北京時間12月6日11時58分,中國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征三號乙運載火箭,成功將高分十四號衛星送入預定軌道,發射獲得圓滿成功。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堅持創新在我國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強作為國家發展的戰略支撐。嫦娥五號月面“起飛”只是月球上的一小步,但卻是中國走向深空探測的重要一步,相信中國航天作為太空探索領域的先行者之一,在未來的路上將會不斷創造新的精彩。
“科學技術應該造福全人類。”11月10日,博鰲亞洲論壇國際科技與創新論壇首屆大會開幕,習近平主席的賀信彰顯了大國風范,讓世界吹拂起科技創新、共贏發展的勁風。特別是今年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科技創新大顯身手,發揮了重要作用,為抗擊疫情作出了重大貢獻。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實施川藏鐵路、西部陸海新通道、國家水網、雅魯藏布江下游水電開發、星際探測、北斗產業化等重大工程。楊長風:通俗地講,北斗衛星導航的原理是基于三球交匯原理,通過測量3顆以上導航衛星與用戶接收機的距離,解算用戶的三維位置坐標。
中央宣傳部、中央網信辦、國家廣電總局、中國記協主辦了第七屆“好記者講好故事”活動,來自多家媒體的優秀記者講述他們參加“決勝全面小康、決戰脫貧攻堅”重大主題宣傳、抗擊新冠肺炎疫情和輿論監督報道的故事。
新華社北京11月7日電 題:聆聽“好記者”的“好故事”——寫在第二十一個記者節到來之際 對新聞工作者而言,只有擔當黨的政策主張的傳播者、時代風云的記錄者、社會進步的推動者、公平正義的守望者,才能與受眾一起跨越千山萬水,觸摸時代的脈搏。
新華社北京11月7日電 題:聆聽“好記者”的“好故事”——寫在第二十一個記者節到來之際 對新聞工作者而言,只有擔當黨的政策主張的傳播者、時代風云的記錄者、社會進步的推動者、公平正義的守望者,才能與受眾一起跨越千山萬水,觸摸時代的脈搏。
仰望歷史的天空,家國情懷熠熠生輝;跨越時間的長河,家國情懷綿綿不斷?!泵鎸ν蝗缙鋪?、來勢洶洶的疫情,億萬人民所展現出的熾熱而深沉的家國情懷,激蕩人心、振奮人心,給人以無窮的奮進力量。
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即將在上海舉行。今年進博保電工作的數據融合能力、智慧輔助指揮水平顯著提升。分布于全市的129個搶修基地、173個搶修駐點、5000余名搶修人員、近1000臺應急搶修車輛也已全部到位,以最佳狀態迎接進博會的到來。
2000年10月31日,我國成功發射北斗導航試驗衛星01星,為我國第一代北斗導航衛星定位系統的建設奠定了基礎。2020年7月31日,北斗三號全球衛星導航系統正式建成開通。(責任編輯 李亞瓊 楊巧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