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06月21日16:32 來源:澎湃新聞
全國范圍內整治不規范地名引起的爭議不斷發酵。輿論場上一浪接著一浪,這項原本嚴肅的事業,卻引來段子手的集體狂歡。
6月21日,民政部區劃地名司有關負責人表示,各地要準確把握政策,嚴格按照有關法規和原則標準組織實施,防止隨意擴大清理整治范圍。要重點清理整治社會影響惡劣、各方反映強烈的城鎮新建居民區、大型建筑物中的“大、洋、怪、重”等不規范地名。要進一步規范工作程序,充分進行專家論證,廣泛征求各方意見,審慎提出清理整治清單,嚴格按程序推進實施。
這一表態不僅及時而且有針對性,把整治地名工作的初衷、原則、方式方法都解釋得很清楚了。“大、洋、怪、重”的標準明確了——“社會影響惡劣、各方反映強烈”;底線明確了——“防止隨意擴大清理整治范圍”;避免爭議的具體途徑也明確了——“充分進行專家論證,廣泛征求各方意見”。
其實如果此前各地都秉持上述態度整治地名,這些天很多紛擾本不會出現,那些段子更不會廣為傳播。
回到相關政策出臺的背景中,地名“大、洋、怪、重”的現象早就引起了輿論的不滿,當時的輿論風向是呼吁整治的。也就是說,整治地名本是一項民心工程,本來應該贏得公眾的支持與尊重,結果被一些地方念歪了經,引發公眾心理上的困惑和反感。于是政策與輿論的關系從合作變成了對抗,殊為可惜。
因此在繼續推進這項工作的同時,有必要總結一下,經是怎么被念歪的。個別地方對上頭文件的機械執行、盲目執行是核心癥結。
這些地方的決策者或許以為,不規范地名名單越長、整改措施越嚴厲,越能顯示本地的成績和魄力。殊不知矯枉過正、過猶不及,他們不僅在當地遇到民意的反彈,而且個別奇葩案例被社交媒體放大,傷害了全局工作的合法性、嚴肅性。從客觀效果來看,這就是“高級黑”。
近年來,個別地方機械執行文件導致公眾誤解政策初衷的案例,還不止改地名這一件事。這說明地方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現代化、科學化還有不小的改進余地。地方上的某些執行者以為只對文件負責就夠了,卻是現實情況的復雜性缺乏了解,對社情民意缺乏尊重和敬畏。這種情況不能以“好心辦壞事”加以推脫,不管什么“心”,只要把事搞砸了就得負責。
值得注意的是,整治不規范地名全國各地都在做,但做得極端過火的只是個別地方。與此同時,還有一些地方的做法值得贊賞,比如河北省民政廳地名規劃處負責人表示,“你說你要改,你得先問問老百姓答應不答應,同意不同意,是不是?”
據報道,西安市民政局對最開始上報的151個不規范地名進行逐一核查,根據部分企業使用登記的相關證照及公司合法注冊名稱,已將部分地名從列表清單中移除,151處不規范地名縮減到了98個。正視自身工作的不足,主動從民意中從吸取合理意見,這也是值得肯定的。
在社交媒體時代,地方執行部門應該從一開始就對輿論場的反應有預判。因為在現在的輿論場里,極端個案很容易被放大,引發輿論的撕裂、失焦。評判一項政策執行的好與壞,輿論反饋本來就是一項重要內容。而一旦出現輿情,更要認真對待,及時回應。
推進不規范地名整治,因個別地方執行走樣引發的“歪樓”現象理應迅速糾正,讓這項工程回歸利民便民的初心。(西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