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06月20日12:05 來源:人民日報
福建寧化縣湖村鎮巫坊村鑼鼓坪的紅軍長征集結地紀念碑。
余杉芳攝
“寧化、清流、歸化,路隘林深苔滑。今日向何方,直指武夷山下。山下山下,風展紅旗如畫。”1930年1月,在紅軍挺進閩西時,毛澤東豪情滿懷地寫下這首《如夢令·元旦》。
當年,福建三明是紅軍的重要活動區域和主要集結地。三明蘇區人民每年為中央蘇區政府和紅軍募集“千擔紙、萬擔糧”,特別是寧化蘇區擴紅支前運動籌集了糧食950多萬斤、錢款近54萬元和大量被裝支援前線,組織了2萬多人次的擔架隊、運輸隊,承擔支前后勤保障任務。三明3萬多人參加紅軍,約1.4萬人從寧化出發踏上長征之路。他們大都編入紅三軍團第4師和紅五軍團第34師,分別負責長征中最艱巨的前衛和后衛任務。紅軍到達陜北后,三明籍紅軍戰士幸存的僅有76人。
循著紅軍的足跡走進這片紅土地,歷史長河中的點滴細節令人感動。
“祖母常給我講毛主席在我家住的故事。”三明市清流縣林畬鎮塘堀村內,一座兩進的木構建筑,是邱梅香家的祖產,1930年1月中旬,毛澤東來到林畬時曾住宿于此。
站在祖厝前,邱梅香打開了話匣,“毛主席住進家后,當晚與祖父聊了很久,主要是宣傳紅軍政策。”
“祖母每每回憶,總說紅軍很和善。”邱梅香說,紅軍的好作風,暖了百姓心。毛澤東走后,邱家祖厝還多次接待紅軍。
林畬鎮外山腳竹園,曾家烈士墓肅然矗立。瀝瀝細雨中,紅軍后代曾麗紅的講述,把記者帶入“一門三烈士”的感人故事里。
“祖輩們與紅軍的淵源,要從幾袋豆子說起。”曾麗紅說,1930年初,第一批紅軍隊伍來到林畬,“當時紅軍在家里的菜園子摘了一些豆子,第二天就把錢送上了門,這讓曾祖父曾富良大為感動。”1931年6月,又一批紅軍進抵林畬時,曾富良帶著一家老少毅然加入紅軍。
“我家有5人參加紅軍,曾祖父曾富良、祖父曾其應、祖母謝玉姬都為革命獻出了生命。”曾麗紅說。
感念英雄,新中國成立后村民們將曾家三烈士的遺物殮在一起,修建了烈士墓。如今,曾麗紅成了寧化縣革命紀念館的講解員,向往來游客講述革命故事。“曾家的故事,只是蘇區人民無私無畏、獻身革命的一個縮影。沒有革命先烈們的付出,哪有如今的美好生活!”曾麗紅說,“作為烈士后代,我有責任把那段歷史講給更多的人聽,讓長征精神得到傳承和發揚。”
革命文化是我們黨領導人民在革命、建設與改革中創造的,是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小小紅船承載千鈞,播下了中國革命的火種,開啟了中國共產黨的跨世紀航程。
習近平:把紅色這樣的一些革命故事學好,銘記在心里。把各種我們建設社會主義的這種現代化知識和本領也都掌握好,做我們社會主義的接班人、建設者,我們是大有希望的。紅色文化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在革命、建設、改革進程中創造的先進文化。
習近平: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長征路,每一代人都要走好自己的長征路。站在這一歷史交匯點上,我們這一代人的長征,就是要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
在中國人民志愿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70周年之際,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19日前往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參觀“銘記偉大勝利 捍衛和平正義——紀念中國人民志愿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70周年主題展覽”。
彝海鎮彝海村距冕寧縣城23公里,通過當地人的努力,從一座山中貧困小村變成了脫貧路上的“結盟新寨”。中國網記者 鄭亮攝 中國網訊(記者 鄭亮)冕寧縣彝海鎮彝海村結盟新寨位于冕寧縣東北部,距冕寧縣城23公里。
(記者 秦金月)四川省涼山彝族自治州冕寧縣,因其“彝海結盟”的光輝歷史成為很多人向往的革命圣地。“彝海結盟”見證人沙馬爾各的孫子沙瑪依姑 (攝影:秦金月) 1935年5月,中央紅軍長征進入冕寧境內,紅軍嚴格執行黨的民族政策,用彝語喊話宣傳紅軍的宗旨、民族平等政策。
9月22日下午,習近平總書記在北京主持召開教育文化衛生教育領域專家代表座談會并發表重要講話。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奮斗征程中,必須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凝聚強大的精神之力。
相距6天,兩場意義非凡的隆重紀念,兩篇極具分量的長篇講話,有一個共同“內核”—— 偉大斗爭淬煉偉大精神,偉大精神激勵偉大斗爭。以偉大斗爭精神,奪取2020年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戰脫貧攻堅的最終勝利;以偉大斗爭精神,朝著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宏偉目標奮勇前進。
這是中國共產黨和中國工農紅軍創造的人間奇跡,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歷史進程中的巍峨豐碑,是人類為追求真理和光明而不懈努力的偉大史詩。習近平總書記強調,長征這一人類歷史上的偉大壯舉,留給我們最可寶貴的精神財富,就是中國共產黨人和紅軍將士用生命和熱血鑄就的偉大長征精神。
今天,我們這一代人的長征,就是要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堅持獨立自主、實事求是,一切從實際出發既是長征精神的重要內容,也是我國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重要精神指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