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06月19日11:44 來源:經濟日報
6月17日,國家新一代人工智能治理專業委員會發布《新一代人工智能治理原則——發展負責任的人工智能》(以下簡稱《治理原則》),提出了人工智能治理的框架和行動指南。《治理原則》突出了發展負責任的人工智能這一主題,強調了和諧友好、公平公正、包容共享、尊重隱私、安全可控、共擔責任、開放協作、敏捷治理等八條原則。
“這是我國第一次發布人工智能治理原則。”科技部戰略規劃司副司長張旭介紹,近年來,人工智能迅速發展,正在深刻改變人類社會生活、改變世界。為促進新一代人工智能的健康發展,加強人工智能法律、倫理、社會問題研究,積極推動人工智能全球治理,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規劃推進辦公室成立了國家新一代人工智能治理專業委員會。起草《治理原則》是委員會今年的重點工作,《治理原則》經過網上建議征集、專家反復研討、多方征求意見等環節,凝聚了廣泛共識。
清華大學蘇世民書院院長、國家新一代人工智能治理專業委員會主任薛瀾介紹,《治理原則》旨在更好協調人工智能發展與治理的關系,確保人工智能安全可控可靠,推動經濟、社會及生態可持續發展,共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中國在人工智能應用領域研究基礎很好,過去幾年中國人工智能吸引的投資總量世界第一,《治理原則》將促進中國的人工智能更好地發展。中國制定《治理原則》,強調發展負責任的人工智能,‘負責任’是指從基礎研究到應用研究到產品和服務的全方面‘負責任’。”薛瀾說。
“現在世界各國發布的人工智能相關準則超過40個。我們的不同點在于,強調推動經濟、社會及生態可持續發展,共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而非僅僅推動人類發展。我國強調以國際協作模式而非一國主導模式共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強調包容共享、開放協作。”中科院自動化所研究員、國家新一代人工智能治理專業委員會委員曾毅介紹。
“人工智能技術發展迅速,可預見性比較差,按常規程序治理有困難,比如立法很嚴格、耗時長,可能規則還沒制定完,技術就已經改變了。所以我國提出了敏捷治理原則,人工智能的治理工作將更多通過《治理原則》和行業自律來開展。出現不利苗頭時要及時推出引導政策,但不能一棒子打死,要促進人工智能的協調共進發展。”薛瀾表示,未來的立法工作也非常重要,該《治理原則》為下一步的人工智能立法工作提供了依據和重要基礎。
“該《治理原則》將推動人工智能在社會各領域有價值和有序地應用。”上海大學教授、國家新一代人工智能治理專業委員會委員李仁涵說,“人工智能是新興事物,一定要在給人工智能留有足夠發展空間的前提下加強監管。建議各級政府將《治理原則》融入人工智能發展的政策,人工智能走到哪,《治理原則》跟到哪;建議人工智能研究者要履行《治理原則》,將原則嵌入研究源頭;建議各地加強普及工作,讓人工智能去神秘化,用《治理原則》推動人工智能在中國的普及發展。”(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 佘惠敏)
近日,人臉識別成為售樓處標配的新聞上了熱搜,將個人信息安全問題推上輿論的風口浪尖,乃至有人戲言要戴頭盔看房。或許不僅僅是人工智能,在未來的歷史進程中,科技越智慧,就越需要人治理的智慧。
為進一步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現代化,我們必須堅持十九屆四中全會提出的十三個制度體系。總的來說,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發布的公報,集中體現著中國之治的經驗、謀略和智慧,是我們加強制度建設、推進國家治理現代化的科學綱領。
新中國成立70年來,如何建設全新的社會主義國家、不斷完善和發展治國理政的能力和水平,是黨和國家政治生活的核心議題。如何認識國家治理現代化背后的歷史流變,如何理解國家治理現代化隱含的理論邏輯,如何勘定國家治理現代化推進的實踐路徑,既是一個重要的理論問題,也是一個緊迫的現實議題。
斯蒂芬·霍金曾說過,人工智能的崛起,要么是人類歷史上最好的事,要么是最糟的。“敏捷治理”可以讓我們對未來更高級人工智能的潛在風險持續開展研究和預判,確保人工智能始終朝著有利于人類的方向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