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06月12日15:25 來源:央視新聞客戶端
80多年前,面對生死存亡的嚴峻考驗,中國共產黨領導紅軍,以非凡的智慧和大無畏的英雄氣概,戰勝千難萬險,付出巨大犧牲,勝利完成長征。
中國共產黨人和紅軍將士用生命和熱血鑄就了偉大的長征精神。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長征路,每一代人都要走好自己的長征路。
從今天開始,央視新聞頻道推出系列報道《記者再走長征路》,中央廣播電視總臺記者沿著英雄的紅軍的足跡,尋訪歷史、致敬信仰、觀察新貌,一路記錄下長征路上的記者手記。
6月11日,江西于都,再走長征路第1天。
1934年10月,中央紅軍主力五個軍團以及中央、軍委機關和直屬部隊共8.6萬多人,大部分分別在八個渡口渡過于都河,開始了彪炳史冊的長征。
中央廣播電視總臺采訪組行進在于都縣城,長征大道、長征大橋、長征賓館、長征源小學,這樣以“長征”命名的地名或建筑隨處可見,85年前中央紅軍正是從這里出發,踏上漫漫征途。
央視記者 歐陽夏丹:這里被于都人稱為“長征第一渡口”,當年,毛澤東、周恩來等和中央直屬機關就是從這個渡口渡過于都河開始長征的。為了避免敵人飛機的轟炸,隱蔽戰略意圖,紅軍連續多天架設臨時浮橋,晚上渡河,凌晨拆橋,不留痕跡,順利跨過長征第一渡。
于都河是中央紅軍出發長征時要渡過的第一條大河。當時河面寬600多米,水流湍急,大部隊要過河就只有架設浮橋,這就需要大量的木材。而在短時間里木材從哪里來呢?
央視記者 歐陽夏丹:我們在于都縣尋訪到了一間大約有兩百年歷史的客家民居,這樣的一扇門卻只剩下了半塊門板,閣樓上的一些房梁也被鋸走,現在還可以看到鋸斷的痕跡。之所以缺門少梁,就是因為當年的住戶把它們拆下來送給了紅軍搭建渡河的浮橋。
位于于都的中央紅軍長征出發紀念館里,再現了80多年前的歷史場景,于都百姓傾其所有,捐出了門板、床板、店鋪板,甚至是維持生計的漁船架設浮橋。
中央紅軍長征出發紀念館副館長 鐘敏:它這個小船就是當時搭浮橋用過的一些原件了,像當時這個小船,就是用做這個浮橋的這個橋底的。當時就用這個鐵錨,把這個每艘小船固定在河底下,然后用繩索把它們連接起來,在上面鋪上門板、床板、店鋪板一切有用的木材。像當年于都有一位70多歲的曾大爺,他把家里全部的木材獻完之后,又親自把自己做棺材用的壽木搬到架橋工地,得到周恩來同志高度贊揚:“于都人民真好,蘇區人民真親。”
紀念館里的這雙草鞋,引起了我們的注意。這是紅軍戰士謝志堅曾經穿過的一雙草鞋。當年,他的心上人春秀姑娘得知謝志堅要隨紅軍部隊戰斗轉移遠征,用當地最柔韌的黃麻編織了這雙草鞋,陪伴著謝志堅一路征戰。草鞋如故,但故人卻再也沒能見面。解放前夕,春秀姑娘因參加革命活動被國民黨反動派殺害。85年前,中央紅軍在于都縣集結10天,蘇區婦女夜以繼日趕制出20萬雙草鞋。夜渡于都河的8.6萬多名紅軍戰士,每人的行囊里至少有兩雙草鞋。
小紅星講解員:我們看到這個草鞋墻,這是我們中國的地圖圖案。
穿著一雙雙草鞋,英雄的紅軍踏上遠征,他們的故事激勵著一代又代人。這支小紅星講解員隊伍現在有100多名成員,全都是于都的小學生,每到節假日,他們就會來到紀念館,用稚嫩的聲音,講述艱苦樸素、犧牲奉獻的故事,那是不能忘記的歷史。
夜幕降臨,夜色中的于都美麗而寧靜,但在這棟樓里還唱響著充滿激情的歌聲。
這是于都紅軍后代們從2010年起組成的一支合唱團,叫做長征源合唱團,《長征組歌》是他們的主打歌。沒有任何報酬,但堅持每周晚上抽時間集中排練,建團9年來到已經到各地巡演300多場。
袁尚貴是長征源合唱團的首任團長,他的外公高良鐸是少共國際師戰士,1933年在第五次反“圍剿”時犧牲。作為紅軍后代,他希望把《長征組歌》永遠流傳下去。
紅軍后代 于都長征源合唱團首任團長 袁尚貴:我的團友們唱《告別》,他們是會想到自己的先輩從于都河畔的渡口走出去,再也沒回來。長征精神它是我們全人類的寶貴精神財富,它的那種堅定信仰,它的那種實事求是,它的那種甘于奉獻,它的那種顧全大局,它的那種跟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生死相依,患難與共,這永遠都不過時。
僅僅在長征出發期間就有近萬名于都兒女參加紅軍,補充到主力紅軍隊伍中。還有近萬名挑夫隨軍出征,很多壯烈犧牲,至今連名字都無法知道。這是深情而無畏的土地,先輩們的故事銘記在于都人心中,長征精神代代傳承。
奮力走好新時代的長征路
據中國航天科技集團一院長征三號甲系列火箭主任設計師張亦樸介紹,與以往任務相比,本次發射對于火箭而言有兩大變化。此次發射成功,意味著長三乙火箭同時具備了高、低軌發射能力,火箭的軌道適應性得以提高。
革命文化是我們黨領導人民在革命、建設與改革中創造的,是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小小紅船承載千鈞,播下了中國革命的火種,開啟了中國共產黨的跨世紀航程。
2020年11月24日4點30分,“長征五號”運載火箭帶著“嫦娥五號”從文昌航天發射場騰空而起,飛向距離地球38萬公里以外的月球。16年來,總臺央視記者崔霞從“嫦娥一號”開始報道探月工程,看到了中國航天的一次次進步,也見證了探月工程的一次次跨越。
寄托了我們中華民族的飛天夢想。探月工程嫦娥五號任務青年代表,航天科技集團一院15所長征五號火箭型號主管孫振蓮,在發射塔架前向媒體介紹火箭情況 靠的就是大家 對長五火箭、對航天的熱愛。
航天科技集團一院黨委書記 長征五號運載火箭第一總指揮 李明華:對于長征5號這種大型液體火箭來講,發射前各項工作非常復雜。 航天科技集團一院黨委書記 長征五號運載火箭第一總指揮 李明華:必須到點就要準時發射。
江西省贛州市是全國著名的革命老區。如今,它又見證了一場老區人民波瀾壯闊的脫貧攻堅戰——2020年4月26日,隨著于都縣、興國縣、寧都縣、贛縣區脫貧摘帽,贛南革命老區實現了區域性整體脫貧,邁出了歷史性一步。11月26日下午,2020年“鏡頭中的脫貧故事”即將走進江西贛州于都紅色熱土,講述革命老區人民的脫貧攻堅故事。
綿延的青山與近處的果園融為一體,柏油馬路與小橋流水相映成趣,樓房巷道整齊潔凈……初冬的早晨,湖南省汝城縣沙洲村在朝陽下揭開了美麗的面紗。沙洲村以前是羅霄山下遠近聞名的窮山村,年輕人爭著往經濟發達地區跑,留下“老少病殘”,發展主體嚴重缺位。
航天科技集團一院黨委書記、長征五號運載火箭第一總指揮 李明華:這種信心來源于我們深厚的積淀,來源于我們對成功的渴望,來源于我們對夢想的追求。航天科技集團一院黨委書記、長征五號運載火箭第一總指揮 李明華:就是必須到點就要準時發射。
11月24日4時30分,我國在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用長征五號遙五運載火箭成功發射探月工程嫦娥五號探測器,火箭飛行約2200秒后,順利將探測器送入預定軌道,開啟我國首次地外天體采樣返回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