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06月11日13:13 來源:新華網
新華社石家莊6月10日電(記者白明山)記者從河北省武安市文保部門獲悉,考古人員在當地陽邑村發現一方清朝同治年間古石碑,并進行了深入研究,石碑對于了解清代冀南地區生態環境、社會治安、民風民俗等提供了文物參考。
該碑高約0.64米、寬約0.5米。碑身保存完好,正面書文,字體為楷體,字跡清晰工整,石碑立于清同治元年(公元1862年)。碑文以村規民約形式告誡村民清潔水源、保護野生動物、嚴禁放槍傷物驚人。
碑文中寫道:“圣水池為闔鎮養命之源……并非演放鳥槍之所,合社公議,永行禁止,兩滂池岸不許演放鳥槍、打食水鴨有害池中水物。不尊法者,任意放槍傷物驚人,輕則罰錢,重則明官。”碑文還明確了各項違規罰款的具體數額和執行人。
武安市文保所辦公室原主任賈明田對此碑進行了專題研究,他表示,碑文是一部相對完整的地方性環保法規,是當地發現最早涉及生態保護的碑刻,體現了百姓較好的生態保護意識。
近日,網絡上一段關于上海某銀行驚現“嚇人式”窗口的視頻引發熱議。面對質疑,上海市規劃委員會有關人士解釋稱,過去銀行的營業廳就是這樣的布局與樣式,所以網友不必大驚小怪。從根本上來說,“墓碑式”銀行窗口暴露出國內一些公共場所在建造、裝修、設計上缺乏對公序良俗的尊重。
高18米、寬30米、厚11米的殘歷碑是“九·一八”歷史博物館廣場上最顯眼的建筑,許多來參觀的團體都列隊在殘歷碑前組織宣誓活動。” 博物館“日本在東北的血腥統治”展區,一幅“日偽殘殺平頂山群眾統計表”面前,參觀群眾周華帶著11歲的兒子周啟航仔細閱讀。
刻字于石,傳諸后世,是中國傳統文化中的普遍現象,應運而生的石刻藝術也成為中華文化保存至今的藝術瑰寶。開封府題名記碑的內容是從宋太祖建隆元年(公元960年)二月,到宋徽宗崇寧四年(公元1105年)閏二月八日,共計146年間歷任的府尹名錄,碑文共有183人次。
8月5日,在廣西柳州市柳北區石碑坪鎮下陶村,村民在采摘九品香水蓮花。近年來,為了提升經濟效益,柳北區石碑坪鎮將水田進行資源整合,打造九品香水蓮花種植基地,并對花朵進行加工,制成蓮花茶,提升了經濟效益,成為農民脫貧致富的新途徑。
“不私,而天下自公”,出自(東漢)馬融《忠經·廣至理章第十二》,意指不懷私心,天下百姓自然而然變得公正。”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 :“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是我們黨一切行動的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是我們黨區別于其他一切政黨的根本標志。
老周叫周元敬,今年63歲,家住內黃縣中召鄉碾子頭村。每天早上8點前,老周就騎著電動三輪車出門,把街道掃得干干凈凈;打掃公廁、清潔光伏板,他總是第一個報名;這一次,老周的確扭住了脫貧的“牛鼻子”。
進入6月,青海海東市平安區古城回族鄉石碑村的旅游景區開始熱鬧起來,每天到訪的游客絡繹不絕,車輛排著長隊進入花海旅游景區。痛定思痛,古城回族鄉黨委和石碑村黨支部積極謀劃,通過黨建引領,利用石碑村自然生態、民俗文化等資源優勢,投資560萬元打造石碑村鄉村旅游項目。
村口的一塊刻著“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石碑,悄然記錄著發生在余村的“綠色跨越”,也記錄著習近平總書記與余村的“綠色情緣”。” 15年來,“兩山”理念從一個小山村走向全國,成為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
在兒媳婦阿爾基看來,公公侯德明的一生就是傳奇,“盡管他沒有做過什么大事”。亞口夏山紅軍烈士墓、日干喬大沼澤、嘎曲河、色地壩和年朵壩大草地等革命遺址,是紅軍長征在紅原的歷史見證。
他們離開了,卻以另一種方式留在塵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