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06月11日11:10 來源:映象網
如今的鄉村,隨著脫貧攻堅、鄉村振興戰略的深入推進,農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生活條件得到了明顯改善,但與此同時,精神文化生活方面卻略顯單調,過去村里有秧歌隊,每逢過節還可以看戲,現如今這些幾乎都沒有了,再加上村里大部分人外出務工,鄉村似乎少了幾分熱鬧勁兒。不少村民都發出這樣的感慨:“生活富裕了,日子卻空落了”。使鄉村的文化生活豐富起來,讓鄉村的鄉情鄉愁有所依,這是當下許多鄉村所欠缺的。
前不久,筆者跟隨河南漯河市文藝評論家協會采風團,深入舞陽縣蓮花鎮采風,參觀扶貧產業,欣賞秀美自然風光,品味鄉風鄉情,一路走一路看,一路聽一路議,讓筆者思想上受到了震撼。給筆者留下最深印象的就是半李村的“半李鄉情館”,走進寬敞的院子,幾間青磚瓦房映入眼簾,院里植著兩排樹,一角擺放著石磨,墻邊陳列著一排瓦罐,房間內擺放著古老的木車輪、紡車、木耬、織布機,還有半李村悠久歷史及近年來涌現出的名人志士的介紹。看著這些老物件,聆聽村支書對鄉村發展歷史的講述,一股濃濃的鄉土情懷涌上心頭。
通過收集村民使用過的老物件,用集中陳列的方式展示鄉村的歷史變遷、生產生活、民風民俗,這樣的做法不禁讓人眼前一亮。“半李鄉情館”的建立,不僅為村里人追遠懷舊搭建載體,也讓歷史悠久的鄉村歷史文化得以更好延續。更重要的是,通過這種方式能夠喚起村民們情感上的共鳴,增強人們對家鄉的“歸屬感”和“認同感”。
當然,我們應該看到,要真正把鄉村記憶館建好,并非就是簡單陳列一些收集來的老物件,把鄉村的發展史制成展板懸掛在墻上,這還需要下一番真功夫。一方面,可以對現有資源進行分類規整,比如,可以設置農耕文化展覽室、鄉村歷史文化展覽室,以及家譜、族譜、族訓展覽室等。另一方面,可以深入挖掘老物件、老照片中的故事和精神,因為這些東西有著強烈時代烙印,體現著老一輩人的時代精神,能夠給我們后人帶來思想上的洗禮。再者,可以增添鄉村文明的建設內容,比如,在展覽室展出村民文明公約,懸掛好婆婆、好媳婦、好兒女以及在外創業成功人士典型事跡,這些都能夠很好引領鄉村文明風尚。
悠悠歲月長相憶,煌煌故土總關情,鄉村永遠是人們抹不掉的記憶和牽掛。習近平總書記曾語重心長地講到:“每個地方都有讓大家留念的東西,不要小看這種幸福感,因為這種幸福感能留得住人。”鄉村記憶館的建立,就是讓人留念、讓人能夠體味幸福感的有效載體。“十里不同風,百里不同俗”,各地鄉村文化資源千差萬別,筆者認為,各地不妨結合本地實際,讓更多的鄉村記憶館建起來,以點為基、串點成線、連線成片,讓鄉村記憶館抒發鄉愁、寄托鄉情,成為鄉村振興中的一道靚麗風景線。(王學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