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06月07日18:26 來源:人民網-河南頻道
人民網鄭州(尚明楨、徐馳、肖懿木、霍亞平)“我曾經像你像他像那野草野花,絕望著也渴望著,也哭也笑平凡著,向前走就這么走……”伴隨著動感的音樂,二百來頭矯健的黃牛在青青草地上撒歡兒,騰起的后腿充滿力量。陳光明安靜地看著眼前的景象,一臉滿足。
1999年,19歲的陳光明高中畢業,從老家周口淮陽來到鄭州打工。“當時,年齡小,又沒啥技術,在書店找了個活兒,起早貪黑給人送書送報,只要能掙錢糊口就行。”陳光明回憶往昔,呵呵一笑。
這種生活持續了三、四年,2002年,頭腦靈活的陳光明憑借積累下的市場經驗,資源人脈,開了自己的第一家書店。在他苦心經營下,十幾家連鎖店陸續開張營業,員工達三十余人,那幾年的黃金發展期,陳光明積累下了人生的第一桶金。
2012年秋季,正值秋收,陳光明回到家鄉淮陽,剛到村口便看到,道路兩旁,溝溝壑壑鋪滿了玉米秸稈。在政府嚴查嚴控的防控下,還是有個別百姓偷偷焚燒秸稈。刺鼻的氣味,灰蒙蒙的薄煙籠罩著這個童年記憶中明朗干凈的小村莊。
背井離鄉,他嘗盡漂泊之苦,衣錦歸來,故土情懷又促使他冷靜下來,主動思考:能為家鄉做點啥,該咋去幫帶鄉鄰多點創收……
一次偶然的機會,陳光明接觸了一位東北的朋友,他以養牛為生,生意做的風生水起。“養牛,我老家就可以啊,天大地大的,還能就地取材,秸稈也就消化掉了。”經過前期考察調研,醞釀了一年之久,2013年6月份,陳光明逐步從鄭州的圖書事業中脫身出來,帶著從東北運來的72頭小母牛,在老家淮陽圈地600多平米,開始了他的“牛倌兒”生活。
然而,困難接踵而至。幾個月的用心飼養,卻有20多頭牛崽先后病亡,損失二十余萬。“那段時間,給牛崽打針打得手上都起了一層繭子。”陳光明沒料到,一切噩夢才剛剛開始。
2015年,牛圈里的小母牛一天天長大,經歷了配種、揣崽,廠子終于迎來了第一頭小母牛的出生。“大家都沸騰了,滿心歡喜。”可是,這種興奮很快被緊張死寂的氣氛淹沒。
由于沒有接生經驗,一二十分鐘便可完成的接生工作持續了五六個小時,“后來,甚至用上了機動車拽拉,最后,母牛和小牛崽都死了。”陳光明長吁一口氣,“那場景真是老難受。”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后來陸續接生成功的小牛崽,養了幾個星期,又出現癲癇癥狀,前后又死了十幾頭。“欲哭無淚,那時候就是這種心情。”陳光明搖頭苦笑。
這個時候,淮陽縣畜牧局、王店鄉黨委政府了解了情況,及時安排技術人員深入溝通,現場指導。陳光明也不斷加強自我學習,一步步成長為一名“土專家”。
掌握了科學的養殖技術,借力政府的幫扶支持,2018年前后,廠子終于守得日出見月明,逐步實現盈利。
廠子穩定了,牛兒健壯成長。這個時候,陳光明終于可以沉下心,理直氣壯得去踐行當初義無反顧回到生養之地的初心。
在政府的主導下,陳光明充分發揮致富帶頭人作用,先后與293戶建檔立卡貧困戶簽訂產業幫扶協議,吸納貧困戶就業,給貧困戶穩定分紅。此外,養殖場每年回收消耗秸稈一千多萬斤。收獲季節,除了確保顆粒歸倉,農民們也自覺地將秸稈打捆裝車,運往養殖場,既能換錢創收,又緩解了環保壓力。
天高云淡雁成行,展翅飄飄飛故鄉。“農村真是一片廣闊的沃土,可以讓我們踏實靜心做事,實現夢想。與鄉鄰一道努力,鄉村振興指日可待。”陳光明看著眼前一頭頭健碩悠閑的牛兒,信心滿滿。
7月26日,湖北恩施市委、市政府通報表揚為沙子壩滑坡預警作出貢獻的地質災害點監測員陳光明,并獎勵其5萬元獎金。當地村民、地質災害監測員陳光明在7月17日發現險情后,及時將山體出現裂縫的照片上傳預警,為全村315戶1339名群眾安全撤離贏得了36小時的寶貴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