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06月07日16:21 來源:映象網
花炮也叫“搶花炮”,是流行在侗族、壯族、仡佬族等民族中的一項極具特色的民間傳統體育活動,相傳為諸葛亮當年南征時所創,在湘、鄂、渝、黔等省邊境地區有著雄厚的群眾基礎,深受這些地區少數民族同胞的歡迎。因為搶花炮的比賽過程類似大洋彼岸的橄欖球運動,所以這項活動也被稱為“中國式橄欖球”。
搶花炮活動在農歷三月三或秋收以后最為活躍,侗鄉就流行著這樣的詩句:“侗鄉三月風光好,天結良緣搶花炮。要得侗家姑娘愛,花炮場中稱英豪。”當村寨中有搶花炮比賽時,遠近侗寨的男女老少穿上節日的盛裝,天剛亮就爭先恐后地踴向巖坪,有的是為了給本村寨的花炮選手呼喊助威,有的姑娘卻是為了尋找如意郎君。當主持人宣布搶花炮開始時,會將紅炮圈放在鐵炮的筒口上,然后點上火藥放炮,紅炮圈被射上高空中,各村寨的選手爭先搶奪,全場頓時歡聲雷動。紅炮圈有時落地,有時也可能落到水塘里或懸崖上、屋頂上、樹技上……不論落在哪里,大家總是爭先恐后的去尋找,當其中一人搶到紅炮圈之后,還必須在其他人的爭搶中,“過關斬將”,將其送到廟里的裁判臺上才算獲勝,因此這也也是一項勇敢者的運動。
成為民族運動會的比賽項目后,花炮比賽進行了很多改進。在規則上融合了足球、籃球、橄欖球的很多理念和規則,更具時代感,同時在時間和地域上也進行了限制;為了比賽的安全性,第六屆全國民族運動會上對于花炮的發射器上也進行了改進,將火藥發射改為了電動發炮器;在花炮的設計上,將剛開始直徑為5厘米的小鐵箍改為了直徑為14厘米的彩色橡膠圓餅,讓比賽更具有了公平性和觀賞性。
場地
比賽場地為表面平坦的長方形草坪或土地,長60米,寬50米。線寬12厘米。線的寬度包括在場地之內,長線叫邊線,短線叫端線。接炮區:以場地的中點為圓心,畫半徑5米的圓圈為接炮區。炮臺區:在距離端線中點兩側4米處各向外畫一條4米與端線垂直的線,再畫一條線把其頂點連起來,與端線平行,這個區為炮臺區,在炮臺區兩側架設高2米以上的網墻。罰炮區:以端線中心點為圓心,劃一條長20厘米、寬12厘米平行線,為罰點炮線。該線包括在距離花籃架的2米之內。
器材
花炮:花炮為直徑14厘米的彩色圓形外餅狀,外圓程輪胎形,厚2.5厘米至3.0厘米,用不會傷及隊員的橡膠做成,重200-240克。送炮器:能把花炮沖上10米以上高度并落在接炮區內能發出聲響的發射器。花籃架:高度80厘米,放在炮臺區內端線中心點處。花籃架用直徑不超過20厘米的圓木做成。花籃:籃口內沿直徑為40厘米,花籃高為30厘米的圓柱體,用竹或塑料做成,花炮固定在花籃架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