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06月05日20:48 來源:經濟日報
今天是第48個世界環境日。
今年主題是“Beat Air Pollution”,
“藍天保衛戰,我是行動者”。
天更藍、水更清、山更綠,
人人都是受益者,
人人都是踐行者。
“藍藍的天上白云飄”
“清凌凌的水藍瑩瑩的天”
“一閃一閃亮晶晶,滿天都是小星星”……
這一句句廣為傳唱、朗朗上口的歌詞,
描繪的是我們身邊曾經常見的美景。
如今,
這些景象在很多地方成為稀客,
時有出現的霧霾鎖城、水體污染、
土壤毒瘤成為民生之患、民心之痛。
這是一張拼版照片,上圖:2018年10月27日拍攝的北京涼水河畔的住宅小區(新華社記者李欣攝);下圖:2013年2月27日拍攝的涼水河(資料照片)。新華社發
2013年,從年初到歲末,
中國持續多次遭遇大面積重污染天氣,
華夏大地面臨“心肺之患”。
因為霧霾只能將窗戶緊閉,
讓孩子待在家中玩耍;
學生只能在教室做廣播體操;
晨練的老人只能帶著口罩打太極,
甚至因為霧霾不能出門鍛煉……
我們感受到的不僅是無奈,
也讓人們意識到,
藍天是需要守護的。
上海市崇明區東平國家森林公園(5月22日無人機拍攝)。新華社記者侯東濤攝
惟其艱難,更顯勇毅。
我們以只爭朝夕的精神、
持之以恒的堅守,
堅決向大氣污染宣戰,
全面打響一場史無前例、
波瀾壯闊的“藍天保衛戰”。
環境就是民生,
青山就是美麗,
藍天也是幸福。
5月23日,游人在秦嶺主峰太白山南麓腳下的陜西省太白縣黃柏塬鎮原生態風景區游覽。新華社記者陶明攝
經過不懈努力,
公眾藍天獲得感和幸福感顯著提升。
與2013年相比,
2018年全國可吸入顆粒物(PM10)
平均濃度下降27%;
5月30日,北京,故宮角樓,角樓和藍天白云倒映在護城河的水中。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首批實施新空氣質量標準的74個城市
細顆粒物(PM2.5)平均濃度下降42%;
北京PM2.5濃度從89.5微克/立方米
下降到51微克/立方米,降幅達43%;
珠三角PM2.5濃度連續四年達標。
6月2日,小江豚F7C在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白鱀豚館的飼養池中玩耍。新華社記者程敏攝
作為世界上第一個
大規模開展PM2.5治理的發展中大國,
中國在借鑒世界各國治污經驗的基礎上,
探索形成“政府主導、部門聯動、
企業盡責、公眾參與”的中國模式。
“打贏藍天保衛戰!”
需要壯士斷腕的決心,
需要各盡其責的擔當,
也需要全民共治的合力,
需要每一個人的行動。
6月4日,河北省邯鄲市明珠實驗小學的學生參與垃圾分類活動。新華社發(郝群英攝)
5月28日,西藏瑪曲鄉村民在撿拾垃圾保護長江源。新華社記者周錦帥攝
護一棵苗、省一滴水、
單車代步、減少使用塑料包裝袋……
不需要壯舉,
6月4日,河北省邢臺市任縣匯文學校學生制作垃圾分類海報。新華社發(宋杰攝)
每一個人的舉手之勞,
每一個人的一小步,
就是美好生態環境建設的一大步。
人類只有一個地球,
人類文明與地球生態共生共贏。
為了更清新的空氣,
讓我們一起行動!
新華社記者彭源攝 5月30日,拉薩多慶湖畔一群黑頸鶴在西藏亞東縣多慶湖畔覓食。這是一張拼版照片,上圖:2018年10月27日拍攝的北京涼水河畔的住宅小區(新華社記者李欣攝);下圖:2013年2月27日拍攝的涼水河(資料照片)。
6月4日,河北省邢臺市任縣匯文學校學生將代表不同垃圾的卡片投入分類垃圾桶。在6月5日“世界環境日”到來之際,各地開展形式多樣的“垃圾分類”主題教育活動,引導人們通過學習垃圾分類知識,養成節約資源、愛護環境的綠色生活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