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06月04日21:30 來源:央視網
央視網消息(新聞聯播):經過了70年的砥礪征程,我國雷達事業實現了從只能維修進口,到自主研發世界先進型號的跨越式發展。如今,年輕一代的雷達人傳承著老一輩的責任和使命,鑄就了一批守衛祖國海空的國防基石。
這里是位于南京的一個雷達試驗場,邢文革帶領團隊正為新一代的“海之星”雷達進行測試。
雷達是戰場上發現目標的千里眼,這個巨大的雷達陣面由數千個“小雷達”構成,這樣組成的大雷達可以同時實現多任務,多功能,這也是目前世界上最先進的艦載雷達技術。
邢文革記得,在研制之初,很多人希望國產艦載雷達采用世界上現成的成熟技術路線,這樣風險更小。但卻意味著和世界先進水平的差距無法彌合。
新體制雷達研制的高難度和高風險,一遍遍磨礪著研制團隊。多功能艦載雷達不僅要充當預警的哨兵,還要為導彈指路。邢文革帶領團隊從西北大漠到東南大海,做著各種試驗,既有成功的喜悅,也有失敗的刻骨銘心。一次靶場的測試,眼看就要圓滿成功,雷達卻在最后一分鐘死機了。
前后二十年,這些雷達人把生命中最好的年華獻給了這部雷達。當最終雷達裝到戰艦上的時候,邢文革和同事們發現,它的特殊形狀宛如一塊鉆石。于是,他們給雷達起了一個特別的名字——“海之星”。
如今的“海之星”已經成為國產戰艦最重要的“千里眼”,而屬于年輕一代雷達人的奮斗遠未停止。他們繼續傳承著老一輩的使命和擔當,讓更多新一代雷達在海陸空天各個領域,守護著祖國的和平和安寧。
2018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得者、兩院院士、哈爾濱工業大學教授劉永坦,曾從20世紀80年代起堅持自主研發新體制雷達,帶領團隊打破國外技術壟斷,為祖國海疆雷達打造“火眼金睛”,讓我國海域監控面積從不足20%到全覆蓋。8月3日,劉永坦將800萬元獎金全部捐給哈爾濱工業大學,設立永瑞基金,旨在聚焦國防電子工程領域,助力學校培養更多杰出人才,打造更多國之重器。
官方資料顯示,2019年1月4日,科技部、財政部聯合發布《科技部財政部關于調整國家科學技術獎獎金標準的通知》,規定自2018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起,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的獎金標準由500萬元/人調整為800萬元/人,全部屬獲獎人個人所得。
題:他們遠在邊疆,卻沖鋒在科學報國“前線”——哈工大“八百壯士”譜寫時代華章 哈爾濱工業大學校長周玉說,哈工大“八百壯士”精神不但沒有過時,反而被賦予了更為豐富的時代內涵。
全部科技史都證明,誰擁有了一流創新人才、擁有了一流科學家,誰就能在科技創新中占據優勢。——2018年5月28日,習近平在中國科學院第十九次院士大會、中國工程院第十四次院士大會上的講話。
春節假期與家人團聚,走親訪友,出外旅游......身心得到極大的放松,春節7天假不知不覺在歡快的日子里度過。年味未盡,刻記在心,依戀不舍,假期一過,人們從四面八方回到工作崗位,開始新一輪的工作和勞動。
繼1991年和2015年兩次獲得國家科技進步獎一等獎之后,今天,他再次站在了人民大會堂的聚光燈下,領獎臺上。從2001年開始,劉永坦著力進行梯隊建設,將接力棒傳遞到了年輕人手中,打造出一支專注海防科技創新的“雷達鐵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