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06月01日12:58 來源:經濟日報
46年前,5個意氣風發的年輕人為響應國家號召,離開了條件優越的大學校園,冒著嚴寒、風沙,忍著饑餓、干渴,來到了曲周這片寸草不生的鹽堿灘。他們立下誓言,不治好曲周的鹽堿,不讓當地百姓過上豐衣足食的生活,就永不離開!
46年后,曲周早已不是當年那個“叫天天不應,叫地地不靈”的“鹽堿窩”。在這里,一代又一代的農大人不忘初心、艱苦奮斗,將曲周當作自己的家,將曲周百姓當作自己的親人,他們把心血和汗水拋灑在了曲周廣袤的土地上……
今天,當記者再次站在曲周大地,聽老一輩村民講述當年的治堿故事,跟新一代的農大師生們交流鄉村振興的經驗和心得,試圖從歷史的片段中探尋這一段感人、精彩、傳奇的“曲周故事”,感受這傳承了46年的“曲周精神”。
改土治堿,曲周變了天地(1973年至1993年)
出了邯鄲高鐵站,約一個小時車程,就進入了河北曲周縣地界。一路上,良田沃土,綠意盎然。五、六月份,麥田正是好看的時候。
↑曲周縣王莊小麥生產技術田間示范地里的小麥長勢喜人。
站在王莊小麥生產技術田間示范地里,麥子隨風搖蕩,飽滿的麥穗互相碰撞傳來的悉悉簌簌聲響,仿佛在傾訴著這片土地上四十余年的佳話。
40多年前,就是在曲周這片土地上,曾打響過一場轟轟烈烈的“治堿戰役”。雖然現在的我們,完全看不出過去土地貧瘠的痕跡。
↑上世紀70年代曲周鹽堿地舊貌。
那時候,在黃淮海大平原上,像曲周這樣鹽堿災害嚴重、低產缺糧的土地,共有5000多萬畝。從建國初期到上世紀70年代,國家每年都要向這里調入救濟糧30億公斤。當地百姓種不出糧食,都以從土里淋小鹽維持生計,光禿禿、泛著白光的土地上,布滿溝壑,觸目驚心。
為響應黨和國家號召,北京農業大學(1995年,北京農業大學與北京農業工程大學合并成立中國農業大學)5名教師組成研究小組1973年來到了曲周。
“哪里鹽堿最嚴重,我們就去哪里!”幾位老師挽著褲腳,住進了曲周鹽堿最嚴重的張莊村。他們吃的是“三紅”糧,住的是“三漏”房。碗里盛的“三紅”是高粱面窩窩頭、紅辣椒、紅薯面湯。住的“三漏”房,是漏土、漏雨又漏雪。
↑上世紀70年代,農大教師在田間分析苗情。
旱澇堿咸怎么個綜合治理?農大老師們把實驗儀器拿到了田間地頭,用細致的記錄摸清地下的水鹽規律,制定詳實的工程規劃。
這里的旱澇堿咸是怎么形成的呢?山區地下徑流向平原流動,把山區土壤的鹽分帶到平原。當水流到平原后流速變慢,地下水位越來越高。如果地下水位超過返鹽臨界深度時,到了強烈蒸發的旱季,水分大量蒸發,地面就形成了鹽堿地。
經過長期的研究和實踐,曲周實驗站提出了黃淮海平原季風氣候帶區域水鹽運動規律和“工程生態設計方法”,建立了鹽漬化障礙因素(旱、澇、堿、咸、?。┚C合治理工程配套體系,完成了曲周北部28萬畝鹽堿地的綜合治理任務。
↑1979年農業部批準成立新的曲周實驗站。
數據是驚人的!1979年,第一代試驗區糧食畝產達到300多公斤,昔日的鹽堿灘變成了林茂糧豐的米糧川;到1987年,曲周鹽堿地面積下降近七成,林木覆蓋率增加2.8倍,糧食單產增加1倍,農民人均收入增長3.9倍。
在此基礎上,農大師生積極推動旱澇堿咸治理成果走出曲周,造福黃淮海,成功推動了黃淮海平原、三江平原、黃土高原、北方旱澇和南方紅黃壤等五大區域的農業綜合治理與開發,為我國區域治理和區域經濟發展、徹底扭轉我國南糧北調格局、確保國家糧食安全,做出了巨大貢獻。
↑1982年的堿窩地新貌。
1993年,鹽堿地治理研究成果“黃淮海平原中低產區綜合治理的研究與開發”項目獲得國家科技進步特等獎,被譽為農業科技的“兩彈一星”。
綜合開發,曲周換了新顏(1994年至2006年)
盡管戰勝了“鹽堿惡魔”,但是以辛德惠院士為首的農大人并沒有功成身退,而是開啟了新的征程,在曲周這片熱土上不斷探索從傳統農業向現代化農業的致富之路。
在原有成果的基礎上,農大師生團隊提出了“農業農村發展三階段戰略”。按照“三階段”戰略,曲周農業發展已經進入綜合農業階段,正在邁向城鄉一體化階段。
↑1999年辛德惠院士在曲周實驗站內的改土治堿石碑前。
中國農大以曲周實驗站為核心,建成以高新技術為先導,集科農工貿于一體的省級農業高新技術產業園區,大力發展特色經濟。在土肥、栽培、育種、飼料、食品、蔬菜、果樹、信息、農機、生物質、水利等領域不斷探索,逐步構建農牧結合、種養一體的高效、優質、持久和穩定農業生態系統,推動曲周成為全國商品糧基地縣、優質棉基地縣等。一系列新品種如農大108、中長絨棉等技術的應用,推動了曲周縣農業綜合發展。
↑2003年之后,中國農業大學進一步推動曲周綜合發展,建立現代農業產業體系,協助培育了一批龍頭企業的壯大。
到2002年底,曲周縣國內生產總值218714萬元,財政收入8860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達2728元,分別較1973年增長103倍、46倍、117倍。
↑中國農大在曲周試驗區的持續開發與綜合發展探索取得了豐碩成果。
1996年,“曲周鹽漬化改造區高效持久綜合農業發展優化決策研究”獲農業部科技進步二等獎,“鹽漬化改造區農牧結合形式、規模和效益研究”獲得河北省科技進步三等獎。2001年,黑龍港上游農業高效持續發展研究獲得國家教委科技進步二等獎。2003年,“黃淮海平原持續高效農業綜合技術研究與示范”榮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
全面發展,曲周再續輝煌(2007年至2019年)
30多年前,農大老師來到了寸草不生的“鹽堿窩”。30多年后,農大老師再次常駐曲周。他們沒有住在實驗站里,而是像他們的前輩一樣,到農民中去,在白寨鄉一處荒廢的院子里安了家,并給這里起了一個好聽的名字——科技小院。
2009年起,為了進一步推動高產高效技術的大面積應用,共建“萬畝小麥玉米高產高效技術示范基地”,農大師生深入曲周農村,在科技小院推廣技術。
↑2009年開始在曲周建立科技小院。
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農大教授張福鎖說,科技小院體系的最大特色是廣大科研人員深入基層一線,與“三農”緊密接觸??萍夹≡旱撵`魂是堅持一個“實”字,即科研人員、科研院所真心實意地為“三農”服務;科技小院體系工作的基本原則是堅持四個“零”,即“零距離、零門檻、零費用和零時差”。通過堅持四個“零”,打破農業科技傳播和農業技術轉化的障礙,解決農技推廣“最后一公里”的難題。
↑前衙科技小院。
↑前衙科技小院照料的葡萄園。
“科技小院的生活條件十分艱苦,三月的曲周依然寒風刺骨,沒有暖氣,沒有熱水,結冰的自來水管讓日常的生活用水都無法得到保障?!?012年3月,當農大學生張曉琳第一次來到曲周科技小院駐村時,心中充滿了困惑。在科技小院,她完成了人生許多新嘗試:第一次自己做飯、第一次給農民上課、第一次教農民跳舞識字……科技小院豐富多彩的生活使她很快忘卻了條件的艱苦,融入了科技小院大家庭。
據曲周實驗站站長江榮風介紹,科技小院為曲周農業的現代化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技術支撐,有效破解了農業技術推廣“最后一公里”難題。從2009年到2015年間,曲周小麥、玉米產量分別提高了24%和23%,而化肥用量增長很少,實現了區域綠色增產增效的目標,農民增收2億元以上。
↑王莊科技小院。
↑王莊小麥生產技術田間示范。
如今,科技小院正走出曲周,走向全國,走向世界。100多個不同專業不同特色的科技小院在全國20多個省、市、自治區落地生根、開花結果,300多名研究生長期在農村、農企一線,“零距離”服務“三農”,成長為“一懂兩愛(懂農業,愛農村、愛農民)”的現代農業科研人才??萍夹≡旱哪J揭脖宦摵蠂Z農組織寫入了“全球未來糧食環境發展戰略報告”。
在46年的時光中,中國農大師生在接續奮斗中形成了“責任、奉獻、科學、為民”的曲周精神。
在曲周精神接力棒的傳遞之下,在國家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過程中,在新發展理念的指導下,我們期待曲周更加美麗,成為我國綠色發展的樣板。
(記者:常理 于浩圖片、視頻部分資料:曲周縣委宣傳部 中國農業大學黨委宣傳部視頻、圖片制作:于浩 常理視頻播音:田英杰 責編:萬政)
站在“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的歷史交匯點,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審議通過了《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
“要增強創新意識、培養創新思維,展示銳意創新的勇氣、敢為人先的銳氣、蓬勃向上的朝氣。深圳市南山區蛇口太子灣郵輪母港(2019年10月15日攝,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毛思倩 攝 再來看看蓬勃向上的朝氣。
中共一大會址紀念館,這座終年排著長隊的石庫門老房子,如今是繁華大上海人氣最高的“打卡地”,也是全國共產黨員追尋初心的“朝圣地”。要像總書記要求的那樣,牢記入黨誓詞,經常加以對照,堅定不移、終生不渝,為黨的事業和人民福祉奮斗終生。
11月8日,2020年職業教育活動周全國啟動儀式暨全國職業院校技能大賽改革試點賽開幕式在濰坊舉行。進入新發展階段,樹立新發展理念,推動高質量發展,構建新發展格局,離不開高素質的勞動者,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比以往任何時刻都更重要。
“熱愛祖國、無私奉獻”是“兩彈一星”事業奮斗者的共同追求和崇高境界,是中華民族優秀傳統和時代精神在新中國尖端技術領域的集中體現。“大力協同、勇于登攀”是成就“兩彈一星”事業的重要保證,充分體現了依靠集體智慧協同攻關的集中力量辦大事的社會主義制度優勢。
新華社記者 李 賀攝 國慶假期首日,湖南省郴州市汝城縣文明瑤族鄉沙洲瑤族村景區的講解員朱淑華和同事在忙碌中度過。國旗教育館負責人王叢偉說,建設國旗教育館,是希望通過弘揚國旗文化,激發愛國主義精神。
“家是最小國,國是千萬家。家奠定國之基石,國護佑萬家平安。讓中國共產黨人擔負起民族復興的大任。首都群眾在天安門廣場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1949年10月1日攝)?!按松鸁o悔入華夏,來世還在種花家。
習近平等黨和國家領導人同各界代表一起,在天安門廣場出席向人民英雄敬獻花籃儀式。當中華民族面臨一次次危難,無數烈士前仆后繼,用鮮血捍衛國家尊嚴,用生命換來今日和平。對剛剛經歷了新冠疫情大考的中國人民來說,今年的烈士紀念日意義更加非凡、感受更加深切。
9月27日下午,由河南省藝術品行業協會主辦、鄭州瑞光創意工廠文創園承辦的“迎國慶《共和國脊梁肖像展》走進藝術瑞光”活動在瑞光藝術空間內隆重開幕,來自省會文化界、藝術界、收藏界以及新聞媒體的150余人參加了開幕式?!薄 〈舜萎嬚拐蛊谥?0月27日,并向市民開放,讓市民在聆聽英雄事跡,學習英雄精神,銘記英雄功績的同時,感受藝術的魅力。
習近平總書記在科學家座談會上強調:“我們必須走出適合國情的創新路子,特別是要把原始創新能力提升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努力實現更多‘從0到1’的突破。近年來,我省不斷深化科技體制改革,給予科研人員更大的人財物自主支配權,讓他們放開手腳、自由探索,極大激發了廣大科研人員的創新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