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06月01日12:52 來源:央視網
央視網消息(新聞聯播):46年前,中國農業大學的師生們扎根河北曲周,讓昔日鹽堿地變成高產米糧川。46年過去,老一輩科學家在改土治堿中的奉獻擔當,感染著一代又一代的年輕人,他們來到曲周的鄉村建起科技小院,將論文寫到田野上。
眼下正是葡萄藤的開花期,曲周前衙村郭連成的葡萄地里,來學花期管理的村民每天都有。去年中國農大的科技小院在村里推廣葡萄水肥一體化示范田,老郭是第一個吃螃蟹的人。
水肥一體化,就是將水和肥直接施用在葡萄根系,從而提高水肥效率;在葡萄樹行間還要覆蓋地布抑制雜草生長,減少除草劑的使用。地還是那塊地,投入產出卻大不同。
這里外里一算賬,前衙村的村民們很快就接受了農大師生們帶來的新技術。從46年前的鹽堿地改良攻關,到2009年到曲周的村里建立科技小院,一批批中國農大師生來到曲周推廣農業新技術。
但每一項技術應用到村民田里都要有個過程。王擁軍是王莊村的種糧大戶,一個人承包了300畝地。在澆水上就曾經和農大的學生們意見不一致。
為了讓農民信服,科技小院的師生們搞起示范田,和農民比賽。最終,產量說服了村民。
10年過去了,一批批學生畢業離開,又有一批批學弟學妹來到這里。來科技小院不到一年,研究生趙俊娜已經做了反光膜等很多實驗。她還和師姐賀敬芝一起,幫果農解決了存在多年的落葉病難題。
自2009年中國農大在曲周建立第一個科技小院以來,目前已經在全國23個省市區建起了127個科技小院。
11月2日,游客在曲周縣銀杏種植基地游覽賞景。眼下,河北省邯鄲市曲周縣銀杏種植基地近千畝銀杏林進入最佳觀賞期,吸引眾多游客前來游覽。眼下,河北省邯鄲市曲周縣銀杏種植基地近千畝銀杏林進入最佳觀賞期,吸引眾多游客前來游覽。
今年3月,有關部門聯合印發的《東北黑土地保護性耕作行動計劃(2020—2025年)》提出,中央財政通過現有渠道積極支持東北地區保護性耕作發展,力爭到2025年,保護性耕作實施面積達到1.4億畝。
中國農業大學扎根河北曲周46年,服務農村建設發展。1973年,帶著國家的囑托,石元春、辛德惠等幾名農業大學的青年教師來到了曲周縣的“老堿窩”張莊,開始旱澇堿咸綜合治理研究。
據中國之聲《新聞和報紙摘要》報道,初夏時節的冀中平原,微風吹過黃綠色的麥浪。中國農業大學學生賀敬芝:為三農事業揮灑汗水,在農村廣闊的天地服務三農,這也許就是我們應該擔起的時代使命。
河北曲周縣位于黃淮海平原,自古這里就是一片鹽堿地,是出了名的“老堿窩”。1973年,響應黨和國家號召,中國農業大學6位老師來到曲周縣鹽堿最重的張莊村,立下誓言“一定要把鹽堿地治理成米糧川”。
新華社石家莊4月22日電 題:“解民生之多艱,育天下之英才”——中國農大師生扎根田野書寫奉獻之歌 新華社記者 王曉 攝 1973年,石元春、辛德惠等老一代農大人響應國家號召,在曲周建立了治堿實驗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