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xxxxbbbb国产,亚洲国产理论片在线播放,free性欧美媓妇喷水,亚洲 欧美 国产 日韩 字幕

新聞中心 > 獨家 > 正文

小山村的“大文章”——河南廣電信陽大別山區鄉村振興蹲點記

2019年05月29日07:48  來源:映象網-猛犸新聞

5034

“壯麗七十年 奮斗新時代”

小山村的“大文章”——信陽大別山區鄉村振興蹲點記

  【編者按】

  5月12日,河南廣電“鄉村振興基層行——河南廣電全媒體信陽蹲點”主題采訪活動正式啟動。由河南廣播電視臺黨組書記、臺長王仁海帶隊的采訪團首站來到信陽大別山區蹲點。

  五天時間,采訪團“蹲點”新縣丁李灣、西河村,浉河區馬家畈村、龍潭村,平橋區郝堂村以及羅山縣何家沖村。采訪團聚焦針對當地紅、綠資源,進行一系列走訪追問:茶油產業如何拓展產業鏈?茶旅融合發展情況如何?如何盤活現有“紅”“綠”資源?守著信陽毛尖,茶農如何得實惠?基層村支部如何注入新鮮血液?普通百姓能否借上鄉村振興的“東風”?

  一個個問題背后,是記者對于地方發展的觀察與思考。一個個精彩的故事,見證著村莊的革新,時代的變遷。

  從2013年起,河南廣播電視臺旗下東方今報就開始關注信陽鄉村建設,陸續推出“印象郝堂”、“美麗鄉村的千斤樣本”、“遇見西河”、“再現丁李灣”、“感悟金剛臺”、“夢中故鄉”、“大美浉河”、“來自故園的鄉愁——田鋪大灣”等一系列報道,用80多個版面,對信陽鄉村建設進行全景式報道。就在采訪團蹲點采訪的第二天,河南廣播電視臺與新縣共建的新縣全域旅游示范區暨文旅小鎮奠基儀式在新縣舉行,媒體融合背景下的河南廣電正在成為鄉村振興的參與者。

  新中國走過壯麗70年,中原大地的鄉村振興正是氣象萬千。采訪團在信陽看到了鄉村振興的蓬勃偉力、創新活力、不竭動力。省委書記王國生在信陽調研時指出,要發揮優勢、創新實踐,在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做好“三農”工作中展現新擔當新作為。

  事在人為。采訪團走訪的村莊,以前都是基礎弱底子薄,但是利用資源稟賦,如今后來居上。他們能,全省很多鄉村肯定也能。

  怎樣讓全省涌現出更多的郝堂、西河、何家沖?希望這組報道對各地有所啟發。

  河南廣播電視臺全媒體記者  王仁海 余超  王姝/文 章繼軍/圖

河南之南,有一個被稱為“北國江南,江南北國”的地方。它是革命老區,譜滿紅色贊歌;它有豫風楚韻,以山為骨,以水為魂,可以尋景,尋茶,尋桃源,尋故居,尋美味。它立足自身“紅”“綠”“古”優勢,探索傳統農區、革命老區的高質量發展之路。

  2018年8月,新縣正式退出貧困縣;2019年5月,商城縣、光山縣、潢川縣、固始縣、羅山縣、息縣正式退出貧困縣。

  決戰脫貧攻堅,鄉村振興進入新階段,信陽大別山區這片熱土有哪些新作為?又面臨哪些新挑戰?

  (一)西河:“鄉土文章”與“產業文章” 古村落變新網紅

  在新縣,曾經閉塞的古村落歷經改造,煥發新的光彩;曾經破舊的古建筑沒有被拆除,而是保持原貌變身“新網紅”;曾經荒蕪的油茶山經歷產業鏈的完善,成為名副其實的“金山銀山”。

  “村莊保護的關鍵,在于激活人心”

  西河大灣曾是新縣“養在深閨人未識”的山中古村。2013年起,清華大學、中央美術學院建筑系專家與西河村結成對子,時任新縣縣長的呂旅任西河村名譽村長,開始了對西河大灣的設計。

  正如西河古村落設計師羅德胤所說:“村落保護的關鍵在于激活人心。”這句話反映了對鄉土的期待:讓村民通過美麗鄉村建設,過上更好的生活。圍繞著這一點,專家、政府以及村民,開始了一場共同的鄉村實驗,美好的藍圖躍然紙上:朝著“村民的西河——再造和諧自主的宜居家園;歷史的西河——傳承地方特色的古村文化;旅游的西河——開展最小干預的精品度假;生態的西河——實行環境友好的綠色發展”四大目標,把西河大灣打造成具有豫南特色、生態特色和人文特色的古村落改造示范點。

  在這里,“村民的西河”是第一位。事實上,從最初基礎設施建設開始,村民的主體性已經開始發揮。道路硬化、自來水鋪設、古明渠修復、管網建設……這些工作是依托村民自己完成的。新縣縣政府為西河劃撥部分美麗鄉村建設資金,并呼吁16個部門整合資金到西河,保障了村民一天60到80元的工錢。村民給自己家干活,盡心盡力,效率很高。

  作為西河的最大亮點,老房子的修復成為工作重點。村民張思齊和妻子在西安從事古建筑修復工作,年收入不菲。聽說老家要改造,把手里的活一交接就回來了。專家開始還擔心建成的水準,張氏祠堂邊第一戶一建成,鄉村專家孫君點了點頭:“可以,不比郝堂村(全國首批“美麗鄉村”示范點,信陽市平橋區一座改造示范村)蓋得差。”

  為了讓村民參與其中,周河鄉政府成立西河大灣古村落保護與開發工作指揮部,對村內的瓦匠、窯匠、木匠進行登記摸底,組建建筑團隊;收集舊磚、舊瓦、磚雕、木刻等建筑材料,保障大灣房屋二期改造工程能夠就地取材;制定西河古村落改造獎補辦法,鼓勵有一定資金實力和積極性較高的農戶自行房屋改造……2014年國慶節前,大灣房屋一期改造完成。

  “你出門打工賺多少,留下來,我賠你”

  5月13日,坐在西河第一家農家樂——“西河農家”的院子里,80后小伙張洋興奮地說起創業史。

  “別看我們生在大山里,好多都留過洋會外語呢!”張洋笑著說。

  實際上,改革開放以后的新縣,不少農民前往日本、韓國等地務工賺錢,該縣的涉外職業技術學院,就專為外資企業培養高等應用型技術人才。

  當古老的村莊開始煥發新的活力,外出“民工潮”變成了返鄉的“創業潮”。2013年,為了給剛出生的孩子賺“奶粉錢”,25歲的張洋遠赴韓國做汽車零配件。到了2015年,他接到父親電話,讓他“回家看看”,“可以開個農家樂試試”。

  “我當時很驚訝,覺得父親思想還挺先進的,回去一看,老家完全變了個樣兒。”后來張洋才知道,為了勸自己的父親留在家鄉做農家樂,返鄉創業的大老板張思恩可沒少花心思。

  2013年張思恩返鄉時,已經是北京兩家建筑企業的老總。在鄉政府的邀請下,他回到家鄉,成為西河農耕園種植養殖農民專業合作社的董事長。隨著西河人居環境整治效果初顯,游客驅車前來,玩得盡興,卻苦于沒有地方吃飯。張洋家位置醒目,離停車場近,園內整潔寬敞,且有一位善于烹飪的主婦。“鎖定目標”后,鄉、村干部和張思恩連續到他家勸說。

  “叔,你說出去打工,一年能掙多少?我做個保證,開了農家樂,要是不掙錢,我照樣賠給你。張洋在外面見得多,你問問他,能不能搞?”看見老張遲遲不松口,張思恩急得不行:第一家農家樂不僅可以馬上見效益,還可以給村民起到示范作用。這顆懸著的心,終于在張洋回來后放下了。

  果然,“西河農家”開業第一年就賺了10萬。在城里吃慣大魚大肉的人們,對當地特色菜十分感興趣。臘肉炒竹筍、橡子豆腐、清炒桑葉、桑葚紅果……被游客稱贊“有媽媽的味道”,甚至有人在結賬時堅持多給“小費”,以表謝意。

  五一小長假,這個五口之家提前請兩位親戚幫忙,假期首日就接待了三十多桌“流水席”。張洋感慨地說,是西河的“綠水青山”讓他們擁有了“金山銀山”。

  “二張”的回歸,是信陽返鄉創業群體的一個縮影。據悉,截至今年三月,該市累計有12.4萬名外出務工人員返鄉創業,累計創業各類市場經營主體7.5萬多個,新縣和光山縣被評為全省農民工返鄉創業示范縣。

  線下是風景的油茶山,線上是網紅的山茶油

  在西河,更多村民無法像張思恩或張洋那樣創業,他們能否借上發展旅游的“東風”?

  青石板街道旁,楓楊樹下,一枚“觀音豆腐”的照片格外醒目。“這是觀音豆腐,我們的‘非遺’!”村民王家梅熱情地招呼著外來客參觀制作過程:將叫“觀音葉”的樹葉洗凈、揉搓成糊,倒入草木灰調和的灰水,攪動至凝固……

  細膩爽滑的觀音豆腐,為夏日帶來涼爽。比觀音豆腐成本更低的,是山中隨處可見的青筍、野菜、野果。張恩思告訴記者,夏天的山野菜、秋天的八月炸、冬天的拐棗……往往中午采摘,不到下午就賣光了。

  自然饋贈的美味,只是村民們錢袋子的一個補充,更常態的增收機制,有賴于當地“旅游 ”的發展模式。

  在西河糧油博物館,三百年的古法榨油機器印證著新縣古法榨油的悠久歷史。

  油茶與油橄欖、油棕、椰子并稱世界四大木本油料樹種,其油酸及亞油酸含量均高于“油中之王”的橄欖油,早在2004年,中國油茶籽油就被聯合國糧農組織定為“全球重點推廣的健康型高級食用植物油”。西河所在的周河鄉有近10萬畝天然油茶林,是河南省油茶主要產區之一。傳統的食用油5升僅需要幾十元,而山茶油1升能買到200到400元,油茶山也成為名副其實的“金山銀山”。

  但村民傳統自種自榨、作坊式加工效率低,缺乏品牌和銷售渠道,難以覆蓋產業鏈的“最后一公里”,加上油茶種植分散,大量青壯年外出務工,不少茶山面臨荒蕪。

  2016年,在當地企業綠達山油茶資源發展有限公司牽頭下,周河鄉成立了油茶示范基地,將農戶的油茶園流轉到合作社,對低產油茶園實行綜合改造,統一管理,油茶籽集中收購,其中對貧困戶簽訂合同,以每斤高于市場價2毛錢的價格收購。

  初夏的油茶種植基地,墨綠的油茶一眼望不到邊。熊國勇告訴記者,合作社已與周河鄉近3100戶農戶簽訂了《茶園流轉協議》,流轉天然油茶園近10萬畝,其中貧困戶1.4萬畝。改造后的茶油畝產由原來的7.5千克提高到15千克,戶年均增收1.2萬元。

  除了流轉經費,茶山改造和日常管理都需要大量勞動力。在周河鄉油茶服務站,記者看到村民們正在進行油茶育苗嫁接。熊國勇告訴記者,目前周邊已經建立了11個油茶服務站,帶動村民參與其中。

  “我們的山茶油對身體特別好,可以帶回家自己吃,也可以送人,在網上也能買到啊!”一位工人主動為油茶產品代言起來。打開某電商平臺,該山茶油不僅銷量可觀,評價也十分喜人:“努力掙錢,爭取頓頓吃上山茶油。”

  茶園變綠色工廠,茶農當產業工人。隨著產業鏈的持續完善,茶油軟膠囊、茶皂素、飼料肥料生產線,油脂儲備及河南省木本油檢驗中心等項目,將為居民帶來更多機遇。

  (二)浉河港、何家沖:“綠色文章”與“紅色文章” 火了村民好日子

  多山多水少田地曾經是脫貧桎梏,如今轉化為發展動力。隨著“全域旅游”的發展,信陽立足紅、綠資源,重點打造生態旅游、茶鄉風情旅游、紅色旅游、美食旅游和鄉村旅游,山水生態、休閑度假、健康養生、紅色教育等全新業態。

  當茶區變景區、茶園變公園、茶山變金山……“綠水清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論被實踐逐漸印證。

  小毛尖帶動大產業,美了山水富了村民

  送走四月熱鬧的采茶季,浉河區馬家畈村的茶園進入修剪、修復期。山腳下的德茗茶莊,隨著炒制茶葉“沙沙”聲入耳,茶沫紛飛,茶香撲鼻。采摘、晾青、優選、生鍋、熟鍋、理條、初烘、攤晾、復烘、撿剔……碧綠色的茶葉,在翻炒、烘干中成型、成條,又在熱水中由扁平秀直的茶條,綻放出芽和葉,初嘗清香略苦,細品甘甜壓舌,回味口感清醇。

  守著如此“金貴”的信陽毛尖,茶農是否得到了實惠?企業負責人邱德軍告訴記者,作為帶貧企業,他們和浉河港鎮十幾個行政村簽訂幫扶協議,帶動二百多戶四百多名貧困戶。“我們定期組織專家為茶農進行茶葉種植、生產加工等培訓,不斷適應市場的需要。”邱德軍說。

  小毛尖,帶動的不止是農產品增收。在文新茶園,不少游客驅車前往,在茶山上的觀景臺賞景品茗。山頂涼風習習,山上毛尖萬頃,山間瀑布林立,山下泉水潺潺。

  浉河區茶產業和茶企負責人介紹,如今在信陽,茶已經成為扶貧、生態、健康、旅游、文化、惠民產業。沿著環南灣湖茶文化旅游精品線,不僅有美景和毛尖,還有茶山實景表演、春茶采摘體驗活動,信陽美食、民宿、文化博物館等一系列“吸粉”元素,僅清明節三天,這條線路就迎來15萬游客。

  俯瞰信陽茶產區分布圖,你會發現,以山為骨,以水為魂,豫南大地披上了巨大的綠色羽衣。

  沿南灣湖而上,董家河鄉睡仙橋村,長三米左右的淺拱石橋,兩邊有波浪和圓圈裝飾,四角有神獸,下方有青磚護橋石。古睡仙橋猶存,古塘仍在,環繞古塘的五棵松樹傲然挺立。

  一路向北,來到車云山腳下。沿蜿蜒山路上至海拔600米,周邊一片碧綠茶樹,抬頭便是藍天白云,向下望則云霧繚繞。山腳炎熱,一路可見老信陽茶樹。

  從董家河沿湖向前,浉河港的黑白龍潭、仙女潭、公母潭等地是信陽廣為人知的原生態旅游勝地。從浉河港再向東南,便進入了譚家河鄉境內。路邊常有徽派風格的農家樂,以其美景美味吸引著大批游客。

  平橋區郝堂村。古村,古樹,石墨,舊式豫南民居。荷花未開,葉的墨綠已肆意渲染水塘。沿河漢柳,傾瀉出寸寸日光。土坯房的茶室內,茶客紛紛,茶香醉人。

  新縣西南,郭家河鄉。山水、濕地、耕地,構成十里河灘十里楓楊的生態屏障。

  往東,西河古村落,粉色野櫻桃樹在林海茶山間跳躍。古民居依河而建,青磚顏色深沉,舊門朱漆斑駁。與村民攀談,他們必邀你進屋坐坐,品嘗山茶清香。

  商城東南邊陲,金剛臺鄉,山高200米至750米,在云霧中起伏,這里正是高山云霧茶的生長溫床。走過樹林、溪澗,感受過去數千年,水流是怎樣把山石打磨圓潤,鑿成這般龍虎、獅子的模樣。

  固始,西九華山。茶山竹園云霧繚繞,唐人尋根樓、5D圓幕電影講述閩臺祖地起源。

  ……

  尋一縷茶香,收獲整個桃源。

  茶區變景區,兩縣宣傳部長“談判”置換民宿



路通了,基礎設施建起來,人居環境改善了,茶山美景接了地氣,昔日的茶客成為今日的游客,茶區變成了景區。

2018年,信陽實現接待游客4800萬人次以上,旅游綜合收入400億元。據悉,該市將信陽毛尖、信陽菜納入“醫、藥、養、健、游、食”六位一體產業鏈中,推進茶旅融合、茶食和合,推動旅游業從景區旅游向全域旅游拓展。

采訪期間,恰逢信陽文旅創作者大會,記者見證了景區游客爆滿、信陽“網紅”景點刷爆朋友圈的場景,更聽聞一則兩縣宣傳部長之間的趣事。

說到旅游火爆帶來的“一房難求”,新縣一位宣傳部長感同身受:有的媒體朋友通過采訪“愛”上了這里,悄悄帶著家人來休假。因為沒有預約,跑遍縣城也沒找到住處,不得不請部長朋友幫忙咨詢。更有趣的是,這位部長曾和兄弟縣——商城縣一位宣傳部長為了住處發起了一場“談判”。

“一個周五,商城這位部長給我打電話:‘老兄,家里親戚去玩,知道房間緊張,能不能幫忙留兩間,不挑位置,自費。’我說:‘我問一下,不過還真不能保證。對了,我要能給你留兩間,你在商城給我留一間,怎么樣?’……”

一個是鄂豫皖蘇區首府,大名鼎鼎的“將軍縣”;一個是“商城起義”爆發地,著名歌曲《八月桂花遍地開》的傳唱地。一個有黃柏山、湯泉池、金剛臺這樣的天然旅游勝地,也有里羅城這樣新興的美麗鄉村;一個有金蘭山、香山湖這樣的自然景區,也有西河、丁李灣這樣的“明星村”,大別山干部學院、大別山露營公園這樣的研學基地。商城、新縣提供了紅綠資源融合發展的示范,也影響著其他縣區的發展。

村級共享經濟體,打造“浸入式展覽”的紅色版本

羅山縣鐵鋪鎮何家沖村是中國工農紅軍第二十五軍長征出發地,是具有重要紀念意義的紅色圣地。5月15日,記者在這里了解到“鐵鋪經濟新模式”:在研學旅游的基礎上,讓何家沖的紅色旅游基地成為龍頭,帶動所在的鐵鋪鎮一鎮十村的集體經濟,創造出一種何家沖 9村的村級“共享經濟”。



鐵鋪鎮黨委書記韓麗齊耳短發、腳踩旅游鞋、舉止干練,她告訴記者,何家沖紀念園有何氏祠堂、紅軍醫院、銀杏樹3個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每年有20余萬名游客慕名而來,但如何讓旅游常態化,讓村民更穩定增收,成為地方班子一直思考的問題。

2018年,依托河南省國土資源廳和羅山縣政府共同提出的“靈山特色小鎮”項目,鐵鋪鎮黨委決定全面開發何家沖的紅色旅游資源,打造何家沖紅色教育基地。

6月26日啟動建設,9月1日基地揭牌開班,經過兩個多月的不眠不休,何家沖新時代講習所正式揭牌投入使用,目前已經培訓45期3000余名學員。

走進這座白墻青瓦、木扉石柱的會堂,七列實木桌椅整齊排列,射燈熒幕一應俱全。韓麗為何家沖新時代講習所設計了獨特的培訓方案:“我們主要面對非公有制經濟企業干部進行培訓。在何家沖,他們不會就只坐在課堂聽講,我們利用何家沖的紅色文化資源,開展了像參觀何家祠、重走長征路等具體活動,讓前來培訓的干部們實實在在地感受到何家沖的長征精神。”

在紅軍醫院、紅二十五軍軍部舊址、何氏祠等,重新見證戰火紛飛的年代,人們對于信念的堅守。

穿過石磨、角亭、青石板街道、團頭魴成群游走的水渠、成片睡蓮,可以看見精致的豫南古民居,歲月留在房梁、石墩上的痕跡,與紅色景點、現代民居進行著時代對話。

“這不是‘浸入式藝術展’的紅色版本嗎!”記者感慨。

精心打造紅色教育基地,他們的目的還是讓紅綠資源惠及居民。去年,韓麗帶頭整合了全鎮10個村的村集體經濟和第一書記發展資金720萬元,在何家沖店口、大灣兩個村民組動員農戶以房、土入股,和村集體一起共同興建何家沖紅色教育基地。

“來到我們講習所的學員,他們的食宿由我們的村民承包,”韓麗告訴記者,何家沖村已有21戶被改造成了接待學員的特色民宿,“來到講習所的學員吃在村民家,住在村民家,培訓中的食宿費就都歸了我們的村民,成了他們實實在在的收入。”

“讓農民變股民,民居變民宿,帶動鐵鋪鎮10村共108個村民組共同脫貧致富。”韓麗說,下一步計劃借力教學基地的品牌帶動力,興建何家沖學院,以長征精神培訓為主,以紅色研學實踐、紅色旅游、農業體驗和休閑度假為特色,通過紅色教育帶動紅色旅游,促進綠色發展,把何家沖打造成為全國一流的紅色教育研學旅游目的地和大別山鄉村振興的先進典型。

(三)郝堂:“開放文章”與“升級文章” “畫”出村莊新希望

作為第一批全國“美麗鄉村”之一,郝堂在全國乃至世界擁有著巨量“粉絲”。起步早、起點高、受矚目,鄉村振興階段,郝堂的進一步發展需要更持久的內燃力。

“山外客”帶動了“山里人”,村支部來了會彈吉他的年輕人,而產業亟待發展,讓游客的“鄉愁”成為村民的笑容……

鄉村立足鄉土,不拘泥于鄉土,這里有著不一樣的“潮”,有著無限的希望與可能。

從平均年齡60 ?到40 ?,村支部來了會彈吉他的年輕人

初夏的郝堂村,荷葉田田。走在瀝青路面上,一位騎著摩托車的帥小伙路過,“嗖”地一下停住,向著村干部打了招呼,說:“快放學了,我去接我弟。”隨后風風火火地向著學校走去。

他叫朱凱,是土生土長的本地人,大學畢業后回到家鄉郝堂,做過志愿者,當過義工,村莊常響起他吉他伴奏的歌聲。

如今,朱凱被吸納為村支部的一員,開始接受更具體的工作:做導游圖、經濟普查統計、郝堂春晚導演組織……基層工作,很難有明確分工,往往是哪兒缺人往哪兒填。年輕人的加入,無疑為村支部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持。

像朱凱這樣的年輕人,郝堂村能有多少個?村支書曹永根告訴記者團,通過不斷吸納優秀的年輕人,郝堂村委構成從2011年前平均年齡60多歲,到如今平均年齡40多歲,有了兩名90后大學生村官,為組織注入新鮮血液。

“現在郝堂面臨兩大挑戰,一是集體經濟需要進一步壯大,二是需要懂管理和經濟的人才。”曹永根說,發展和培養本村優秀的年輕人,是目前解決第二個問題的主要途徑。“村民的一些觀念是根深蒂固的,涉及到調節糾紛等村民管理,本村人去做更容易獲得大家的信任和支持。”他說。

名校畢業“小鷹”,飛入“畫出來的村莊”



在郝堂灰墻黛瓦的豫南民居中,一間叫岸芷軒的房子格外引人注意——輕鋼玻璃瓦房,從外部就可以看到內部場景:雅致的竹椅茶桌,載滿書籍的書架,將每一塊空間不完全隔斷。門前蘆葦搖曳,風鈴作響。走進室內,發現每一處都有可愛的手工藝品。

這是一位臺灣設計師的作品,原本是用來遮蓋房屋下方的污水處理系統,如今成為村民看書、孩子游戲、游客喝茶的空間。

被稱為畫家孫君“畫出來的村莊”,郝堂的發展不缺外來專家學者的參與。從鄉村建設協作者中心到北京綠十字,再到各種志愿者協會、基金會的參與,這些“村外人士”潛移默化地改變著村莊。

岸芷軒的“守門人”姜佳佳家在信陽市,2009年成為郝堂村官,卸任后成為駐村的一名社會工作者,并成立了青年創業合作社。2012年,姜佳佳和朋友們承包了土地流轉改造的荷塘,種荷花、挖蓮蓬低價出售給村民,讓他們向游客售賣,希望以此讓他們意識到農產品的經濟價值。她不斷嘗試將現代的經營和社會工作模式帶入村莊,也逐漸發現村莊原有的智慧。姜佳佳告訴記者,村莊很多問題他人或看不清或難以參與,一些年長的村民則有他們更為巧妙的解決辦法,也讓她獲益匪淺。

如今,姜佳佳多了不少95后小伙伴。上個月月初,一篇關于郝堂村水況調查的文章出現在姜佳佳的朋友圈。文章通過走訪、調查和取樣檢測,分析出村莊水質存在的隱患。作者是1997年出生的志愿者楊陽,去年年底,他還走訪了村莊的歷史淵源和文化,提出村民文化不自信問題和一些重拾文化的建議。作為友成基金會2018年“小鷹計劃”的成員,他將在這里駐村一年,為村莊建設貢獻力量。

實際上,楊陽已經是郝堂村迎來的第四屆“小鷹”。2014年,第一批“小鷹”蘭潔從北大城市規劃專業畢業,在郝堂工作一年后,繼續從事“三農”相關工作。在一次分享會上,蘭潔說起駐村經歷的感悟:“物質空間的城鎮化很快就會完成,但是人怎么城鎮化,這是幾億人要面對的問題。這個過程中,子女教育、婚姻危機、經濟壓力、生活習慣等都是挑戰。”

村支書曹永根告訴記者,專業人士的參與,長期潛移默化地影響著村民,特別是孩子們。不過,由于知識壁壘、精力差異,他們的思想并不能完全被村民接受。

“專家志愿者給予更多方向上的支撐,但因為他們駐村是有期限的,作用難以持續。郝堂建設前期是政府購買服務,現在郝堂這個‘孩子’長大了、會走了,要學會自主發展,這也是我們一直從本村人中挑選村干部的原因。”曹永根說。

“我們做不到的地方,歡迎別人來做,但一定要對村民有好處”

生態完整,古樹林立,是當年專家“看中”郝堂村的主要原因。

5月15日,五里店辦事處主任孫德華早中國共產黨講河南故事活動現場,講述了一個關于郝堂村樹木的故事。

上世紀四十年代末,樹販子來到郝堂村,試圖砍掉覬覦已久的老楓楊樹。賊頭賊腦的樹販子引起村民的警覺,老紅軍吳大爺站在樹前,對著他們怒喊:“想砍樹,就是砍我的腿!誰敢?”

幾顆數百年的大樹,就這樣被保留下來。

如今在這顆楓楊樹的旁邊,掛起了“吳好人家”的牌子——吳大爺的后人吳軍和妻子彭鳳霞開起了可以住宿的農家樂。

2011年7月前,這個院子還是圍墻中的五間磚瓦房,村支書帶著專家已來做過多次工作,為房主描繪出新郝堂和新院落。彭鳳霞是郝堂小學的退休校長,她接受了專家的意見,成為紅星組第一個接受房屋改造的人家。小樓有特色:灰磚、黛瓦、桐油梁架以及精雕細琢的馬頭墻,點綴在灰磚中的紅白磚,房前小花壇,移步即景的木制窗框,在沉穩大氣的徽派建筑中隱隱顯現江南建筑的雅韻。房前一片開放式空地,沒有院墻、籬笆,僅桂樹、菊花、一口方桌、幾把圓椅,成為郝堂發展最初極為亮眼的一景。

2014年秋天,郝堂村民胡濤帶著在外創業的所有積蓄回家,建起了規模更大的民宿。

“當時朋友大都投資了房產,我成了他們眼中的怪人。我想,錢自然是越多越好,但更重要的是,我們農民,要有尊嚴地活著。”胡濤說。2016年9月,山莊開張了。鳥鳴犬吠,茶山竹林,他的家變成了室外桃源。

隨著信陽“美麗鄉村”的涌現,郝堂村一直在升級的路上。

沿著毛坯土路,記者登上村委為拉大旅游框架正在修整的登山步道,煙雨迷蒙中,平橋區全貌映入眼簾。

“我們計劃修30多公里的登山步道,現在修了一半。”曹永根告訴記者,旅游經濟快速發展,但同時機農業、茶產業等尚未發展成熟,缺乏一定產業支撐。面對大量外來資本,村委采取有選擇的開放態度:“我們做不到的地方,歡迎別人來做,但一定要對村民有好處。”

今年五一,民宿花間驛開業,充滿設計感的院落和房間受到游客歡迎。民宿的合伙人告訴記者,通過升級民宿、開展浸入式體驗課程,可以讓游客更具獲得感,增加“粉絲黏性”。

而在胡濤的“百了一宿”,農活體驗、讀書分享、園藝插花課程也越來越多。“山里人”與“山外客”角色轉換中,孕育著村莊的更多可能。










文章關鍵詞:蹲點 鄉村建設 紅色版本 信陽毛尖 八月炸 仙女潭 黃柏山 原生態旅游 油茶籽油 大旅游 責編:徐寧寧
5034

相關閱讀 換一換

  • 女子廁所里遭遇偷窺:俯身擦鞋時竟發現一張男人臉

    女子廁所里遭遇偷窺:俯身擦鞋時竟發現一張男人臉)   8月2日,紅星新聞從四川攀枝花東區警方獲悉,孔某因在女廁偷窺,侵犯她人隱私被公安機關行政拘留5日。據民警介紹,7月24日16時許,攀枝花市公安局東區分局臨江路派出所接到報警,稱鋼城大廈A座8樓女廁有人偷窺。

  • 蹲點手記: 陶溪川這一夜

    伴著夜色,在這里,能讀懂陶瓷工業的百年興衰,能看到中華瓷都的千年文化,能展望美好未來的壯闊宏圖。

  • 走轉改——記者蹲點|春光的喜和憂

    年紀輕輕,春光經歷不少:18歲就到常熟一家電子廠打工,干了5年,攢了些小錢,娶了個湖北媳婦回到老家。2017年春節過后,春光當了理事長——張莊20多戶養殖戶有了第一個養殖合作社:統一進雞苗、統一進飼料,還統一投保了雞蛋期貨保險。

  • 記者蹲點手記:在這里,探尋中國雷達人的精神世界

    在位于南京的中國電科第14研究所,科研人員在利用“蜘蛛網反無人機系統”捕捉無人機蹤跡(4月23日攝)。立“軍令狀”為戰機造出“爭氣雷達”、研制預警機“警眼”、托起“神舟”飛天的測控重任……無數個“高光”時刻,記錄了一代代雷達人前行的足跡。

  • 蹲點重點項目|河南有座島,用“黑科技”培育參天大“數”

    抓項目就是抓發展,謀項目就是謀未來。我省正處在轉型發展的關鍵階段,要將項目建設作為穩就業、穩金融、穩外貿、穩外資、穩投資、穩預期的關鍵抓手,作為新舊動能轉換的重要引擎,作為提升區域競爭力的主要載體。

慢新聞

網傳四川音樂學院封校?川音:假的! 網傳四川音樂學院封校?川音:假的!

推薦視頻

i新聞

新聞推薦

網站簡介 | 版權聲明 | 廣告服務 | 聯系方式 | 網站地圖

Copyright © 2012 hnr.cn Corporation,All Rights Reserved

映象網絡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