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05月21日18:10 來源:新華社
中央紅軍長征出發地紀念園。
80多年前
懷揣著質樸的愿望
中央紅軍主力各部
陸續從戰場上撤退
奉命到于都河流域北岸大集結
為戰略轉移做出征前最后的準備
長征第一渡口。謝金俊 攝
他們的頭頂
是敵人轟鳴的戰機
他們的身后
是敵人逼近的腳步
而他們的面前
600多米寬的河面上沒有一座橋
中華大地上
剛剛燃燒起的星星之火
在那片黑暗中幾近被吞噬
危機四伏的關鍵時刻
人民群眾向這支隊伍伸出了援手
這是“中央紅軍長征第一渡”紀念碑。新華社記者 姜克紅 攝
當年的渡口
出現了這樣動人的一幕
當時國民黨的飛機
每天在蘇區上空盤旋
一發現紅軍就狂轟濫炸
為了不暴露目標
紅軍白天都隱蔽在樹林里
這是江西省于都縣中央紅軍長征出發紀念館內展示的紅軍夜渡于都河的場景。新華社記者 萬象 攝
于都的百姓協助工兵
每天下午4點開始架設浮橋
晚上8點前完成
趁著夜色掩護紅軍渡河
第二天早上7點前
他們又將浮橋拆除
將浮板分散隱蔽在岸邊
不留任何痕跡
在全力以赴支援紅軍的同時
30萬于都人民共同守住了這個秘密
同時制造假象迷惑敵人
使敵人的探子成了
一無所獲的“聾子”“瞎子”
于都縣中央紅軍長征出發紀念館中蘇區群眾鋪設浮橋場景。新華社記者 萬象 攝
“
鄉親們沒有把我們當外人
甚至待我們勝過親人
”
在炮火紛飛的歲月里
在善與惡的交鋒里
人民群眾把手交給了
他們最信任的人
于都縣中央紅軍長征出發紀念園石刻。新華社記者 高皓亮 攝
盡管當時紅軍提前準備了
架橋的主要材料
但橋板、繩索等還缺不少
沿岸百姓幾乎把家中所有
可用的木料都送來了
門板、床板、船上的鋪板
甚至是老人用的壽材
這是于都縣紅軍后人劉光沛家缺少門板的祖屋。新華社記者 萬象 攝
于都河水深流急,漁船大小不一
浮橋很難搭建
有漁民建議在每條船上掛一個馬燈
馬燈連成一條線,浮橋就架成了
中央紅軍渡過于都河時所用的馬燈、門板、渡船等物。新華社記者 高皓亮 攝
據當地史料記載
紅軍出征前
一萬多于都子弟報名參軍
一萬多民夫參加了運輸隊、擔架隊
隨軍出發
老百姓還自發帶著
雞蛋、豬肉、草鞋等慰問紅軍戰士
婦女們組成洗衣隊幫紅軍洗衣服
不少人家里主動安置紅軍傷員
在于都縣中央紅軍長征出發紀念館內展示的草鞋和制作草鞋的工具。新華社記者 萬象 攝
最后
中央紅軍主力8.6萬余人成功渡河
邁出二萬五千里長征的第一步
于都河上的星星之火
終于照亮了中國前行的方向
長征精神
在歲月的長河里熠熠生輝
中央紅軍長征出發地紀念園。
“
盼你們早點回來呀
早點回來呀
”
于都百姓心心念念的親人們
很多再也沒能回來
但渡口出發15年后
他們迎來了一個嶄新的人民共和國
滄海桑田、物換星移
新中國成立70周年
長征出發地如今又踏上新的征途
吹響脫貧攻堅戰決勝的號角
開通動車組列車讓于都縣發展走上快車道。
這是一條新的長征路:
于都縣所在的贛州市農村貧困人口
由2015年底的65.2萬人
減少到2018年底的18.9萬人
貧困發生率由2015年的9.4%
下降到2018年底的2.45%
近年來,于都縣積極探索光伏產業扶貧新路。新華社記者 萬象 攝
新變化、新氣象在于都不斷涌現:
服裝產業精彩蝶變
“智造”項目接踵而來
產業集群加速崛起
奏響工業高質量跨越式發展
的“新長征組歌”
于都縣城新貌。
當年那個送別親人的地方
不再有淚水和悲傷
血濃于水的情誼
正如流淌不息
的于都河水
流入歷史
也流向未來
......
酒海井,位于廣西壯族自治區灌陽縣新圩鎮的北部,因形狀類似一種大型盛酒容器而得名,井口直徑約2米,上小下大,下有一條地下暗河相通。酒海井烈士紀念碑不僅代表著當年被國民黨和反動民團殘忍殺害投井的100多名紅軍烈士,也代表著在湘江戰役中犧牲的所有紅軍的英魂。
記者在現場了解到,梓山鎮潭頭村里慶豐收項目,已做好相關準備工作,梓山富硒蔬菜產業園南區的鄉村大舞臺搭建等開幕式準備工作已完成。中央紅軍長征出發地紀念園及贏家服飾已完成項目提升,禾豐現代農業示范園蔬菜育苗中心、蘭花博覽園現場準備工作也已完成。
中央紅軍從湘南沙洲村走過 留下“半條被子”的故事 4年前
2017年10月,“半條被子的溫暖”專題陳列館建成對外開放,展示了紅軍過境汝城時“軍愛民、民擁軍”的魚水情深。△中央紅軍出發紀念館再現于都老人將自己的棺木捐給紅軍搭浮橋的場景。
大渡河戰役是紅軍長征途中一場驚心動魄的作戰,也是人民軍隊戰史上一場生死存亡的作戰。大渡河戰役的勝利,為中央紅軍北上開辟了通道,徹底粉碎了蔣介石殲滅中央紅軍于大渡河以南的企圖,粉碎了蔣介石妄想使中央紅軍成為“石達開第二”的美夢。
在突破敵人設立的四道封鎖線后,1935年1月7日,紅軍長征來到遵義。為確保主力部隊在遵義休整,紅軍追擊向北逃竄的敵軍,奪取婁山關,戰斗大獲全勝,為遵義會議的召開作出了重要貢獻。
在突破敵人設立的四道封鎖線后,1935年1月7日,紅軍長征來到遵義。為確保主力部隊在遵義休整,紅軍追擊向北逃竄的敵軍,奪取婁山關,戰斗大獲全勝,為遵義會議的召開作出了重要貢獻。
習近平總書記都會瞻仰革命歷史紀念場所,新中國是怎么來的,今天的幸福生活是怎么來的。從江西于都中央紅軍長征集結出發地,到甘肅高臺西路軍紀念館;“把紅色基因傳承好,確保紅色江山永不變色。
歃血結盟后,在小葉丹等的護送下,紅軍順利通過彝區,向大渡河疾進,為粉碎蔣介石圍殲紅軍于大渡河以南的企圖贏得了寶貴時間。中央紅軍主力長征后,在項英、陳毅的帶領下,留守蘇區的紅軍隊伍堅持游擊斗爭,掩護和保證主力紅軍的戰略轉移。
而葉劍英同志為懷念當年贛南軍區政治部主任劉伯堅寫的詩“紅軍抗日事長征,夜渡于都濺濺鳴。紅軍走后,謝招娣把這床綢緞被單視為寶貝細心收藏,她決定等紅軍回來后再交回給紅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