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05月21日18:09 來源:新華網
新華社長春5月21日電 題:“忠孝仁厚,求知勵志”——一位普通農民的家訓
新華社記者 孟含琪
吉林省遼源市東豐縣有一戶五世同堂的大家庭,主人叫康永庫。這位生在上世紀20年代的老人,用樸實的信念、無私的付出,讓9個子女通過求學走出山溝,走上正道。
老人2018年故去,但家風仍在傳承。
“寧可少吃一口好的,絕不在教育上打折扣”
1920年,康永庫出生。貧窮加上戰亂,康永庫只讀過3年小學,就跟隨父母務農。喜歡讀書的他一直深感遺憾。自己有了子女后,他暗下決心,一定要讓孩子學知識,再窮不能窮教育。
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對于一個有9個子女的農民家庭而言,生活都捉襟見肘,更何況上學讀書。村里其他人家孩子很早就輟學回家干活了,但康永庫決定,寧可自己吃苦受累,也要讓所有孩子讀書。
大兒子康學耕看家里條件不好,升初中考試成績不理想,決意放棄學業找工作,遭到康永庫堅決反對。他用一整天時間給大兒子做了一套簡易桌凳,把他送回到學校重讀。
“那時很少有家長過問孩子成績,可對我的學業,父親比我自己都上心。”后來,康學耕考上了吉林農業大學,成為村里的第一個大學生。
每到春節前,康永庫先把學費湊齊,余下的錢才買年貨。有一年,家里只剩下4元錢過年,餃子和肉都沒吃上。“爸媽寧可少吃一口好的,絕不在教育上打折扣。”小兒子康秀德說。曾經,康永庫去縣城集市換來10多元錢,給孩子交學費,他舍不得吃頓熱飯,掏出從家里帶的凍硬了的玉米面干糧充饑。
在康永庫的教育下,子女們分別成為空軍維修技師、大學教授、中學校長、企業管理人員等。重教之風在這個家庭傳承,不少孫子輩成為國家有用之才。
康永庫在世時,即使90多歲高齡,依然每天讀書看報,翻爛了兩本《新華字典》。第三本字典至今擺在家里,教育著后代。
“樹立好丈夫好父親的榜樣”
康永庫十分重視子女的品行培養,深知言傳身教的意義。
“父親一直在為我們樹立好丈夫好父親的榜樣。”康秀德說,父母相伴75年從未吵過架,凡事都商量溝通;也從未打過孩子,孩子犯事了,他耐心講道理。
“小孩子要吃有吃相、坐有坐相、站有站相”“要主動給老人讓路、讓座”……父親的諄諄教誨,康秀德一直銘記于心。子女長大工作后,康永庫的叮囑有了變化:“你們要走正道,要對黨忠誠,為國家效力,靠本事吃飯,踏踏實實做事,堂堂正正做人……”
一個燒餅大家分,半個香瓜口口嘗。康永庫時常教導子女們“一奶同胞情同手足”。老人在世時,全家每周末都要小聚;春節、“十一”等節假日,大家更是從天南地北趕回家。一家人圍坐一起,從不打麻將,聽老人回憶陳年往事,每個人講講自己的工作和生活,幸福又溫馨。
“反哺”告慰養育 家訓代代相傳
康永庫夫婦一生為兒女操勞,“盡足孝道”,成為康家兄弟姐妹的自覺。
子女經常為贍養老人發生爭執,都搶著把父母接到身邊。最后,小兒子將父母接到了身邊。考慮父母年事已高,子女們一起買了一處二樓的住房,方便老人出門活動。康秀德說,兄弟姐妹從來沒有討論過父母的生活費問題,大家都是根據各自的經濟條件給老人送錢,反倒是康永庫勤儉一生,常把錢攢起來,舍不得花。
2013年,老伴去世讓康永庫傷心。擔心老人孤獨寂寞,子女每周都回來陪老人嘮家常,遠在外地的更是天天打電話與父親嘮嗑。到了節假日,他們帶著父親到處旅游,長春、沈陽、邯鄲、洛陽……
“我和學耕的母親是最普通的農民,這輩子我們最驕傲和幸福的,就是子女團結,品行優良,以后大家也要教育后代們,無愧于國家,無愧于自己。”康永庫90歲生日時,這樣囑托子孫。
“忠孝仁厚,求知勵志。”康永庫生前,曾經總結出八個字的家訓,并告知子女要代代相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