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05月10日16:03 來源:西部網-陜西新聞網 原創
5月7日,陜西省政府宣布延安市所屬延川、宜川兩縣退出貧困縣序列,這標志著革命圣地延安告別絕對貧困,226萬老區兒女邁步奔向全面小康。(5月8日《光明日報》)
革命圣地延安告別絕對貧困,這是一個刷爆朋友圈的特大喜訊。《人民日報》《光明日報》《陜西日報》等都在頭版顯著位置刊登這一消息,折射了這一成果的重要意義。
延安是中國革命的圣地,是中國革命的落腳點和出發點。老一輩革命家在這里生活戰斗了十三個春秋,指揮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取得勝利,培育了十分寶貴的延安精神。延安鮮明耀眼的紅色標識,讓它成為海內外億萬人民敬仰和向往的圣地。
延安地處黃土高原,丘陵起伏、溝壑縱橫,和其他老區一樣,受自然條件等因素影響,經濟發展滯后、生活水平低下,老百姓過著“靠天吃飯”的日子,一直讓黨中央牽掛在心。1978年,中央批準把延安地區的糧食征購任務減少55%,并每年給延安無償援助5000萬元,直到1987年從未中斷。近4年來,中央和各級財政累計向延安投入扶貧資金達62.5億元,為老區脫貧提供強大助力。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和決心推動中國減貧事業發展,取得了驚艷世界的成就,贏得聯合國和國際社會的高度贊譽。每年平均1000萬以上人口的脫貧速度,創造了人類減貧史上的奇跡。其中革命老區的脫貧,更為黨和政府關注,在陜甘寧革命老區,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我們要實現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沒有老區的全面小康,沒有老區貧困人口脫貧致富,那是不完整的。
近年來,陜西踐行五個扎實要求,奮力追趕超越,脫貧攻堅步履鏗鏘、成效卓著,去年23個縣、104.5萬人脫貧摘帽,全年貧困人口轉移就業28.8萬人,易地扶貧搬遷安置房竣工9.1萬套。延安為推動脫貧攻堅,選派了1784名優秀干部到村擔任第一書記,3.74萬名干部駐村聯戶扶貧,1690名致富帶頭人、外出返鄉者和大學生充實到村干部崗位。如今的延安,行政村村村派駐第一書記,貧困村村村有駐村工作隊,貧困戶戶戶有幫扶責任人,為延安歷史性告別貧困,打下了堅實的基礎。正是延安精準推進產業扶貧、就業扶貧、生態扶貧等“八個一批”工程,因地制宜、因村因戶因人施策,加快實施培育各具特色的扶貧產業等一系列舉措,有力助推了當地告別絕對貧困的進度。
革命圣地延安告別絕對貧困,是一個見證,見證了我們黨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的情懷;是一個折射,折射了老區人民自強不息、永續奮斗的精神;是一個激勵,激勵尚未脫貧的貧困縣對標先進、加快脫貧進度;是一個告慰,告慰老一輩革命家的掛牽之心;是一個禮物,獻給共和國70華誕;是一個昭示,昭示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一定會如期實現,為本世界中葉把我國建設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創造條件。
“但愿蒼生俱飽暖,不辭辛苦出山林。”我們要牢記老區人民對中國革命作出的巨大犧牲和貢獻,永葆革命初心,扛起使命擔當;一切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發展思想,以更實措施、更強力度,接續奮斗、決戰決勝,奪取精準脫貧攻堅戰全面勝利。(狄磊)
編輯:高政超
作者:教育部高等學校社會科學發展研究中心主任,教育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副主任 王炳林 文化自信的根基在我們的歷史之中,學習歷史是增強“四個自信”的必由之路。
延安時期中國共產黨局部執政是中共中央在延安十三年期間,以陜甘寧邊區為核心,依托全國抗日民主革命根據地所建立的抗日民主政權形態。延安時期中國共產黨局部執政的政治使命還包括要為建立一個新民主主義共和國而奮斗。
”以抗美援朝為起點,新中國打消了短期內能夠使美國徹底刮目相看并予以真正承認的認識,更加明確了持久斗爭的基本戰略。” 抗美援朝恰恰給了不愿和平的美國一個嚴重教訓,中國希望美國能夠接受教訓,以平等的態度對待中國。
延安是中國革命的搖籃,成立于1931年的中國醫科大學是中國共產黨建立的第一所大學,曾為延安老百姓提供了大量免費醫療,而現今中國醫科大學下屬的醫院依然肩負著保障當地人民健康的責任。
10月13日下午,在廣東省汕頭市考察的習近平總書記來到小公園開埠區,走進僑批文物館,重點了解潮汕僑胞心系家國故土、支持祖國和家鄉建設的歷史。同年9月3日,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閱兵式上,約2000名僑胞受邀現場觀禮,其中5位榮登天安門城樓,與習近平總書記同臺觀禮。
農民子弟為了自己的利益,能參軍的就得參軍,不能參軍的也得踴躍地支持,中國共產黨就同廣大農民形成了血肉聯系、魚水關系。當年國民黨的垮臺跟它的腐敗透頂有著直接的關系,國民黨政權在后期可以說遭受了各階層人民的唾棄。
人民英雄紀念碑巍峨高大,鮮艷的五星紅旗勁風中獵獵招展。設立烈士紀念日,就是要通過緬懷烈士的豐功偉績,弘揚愛國主義精神,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匯聚磅礴力量。無數革命先烈,抱定共產主義遠大理想,背負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的歷史重任,前赴后繼、浴血奮戰,直到獻出自己寶貴的生命。
習近平總書記親自指揮、親自部署,統攬全局、果斷決策,為中國人民抗擊疫情堅定了信心、凝聚了力量、指明了方向。張定宇,武漢市金銀潭醫院院長,身患漸凍癥的病人,帶領240多名黨員,全部堅守在急難險重崗位,沒有一個人遲疑、退縮。
今天(9月3日)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5周年紀念日。《在華一年》是一部真實記述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初期中國軍民團結御敵、奮起抵抗侵略的紀實著作,俄文版于1941年5月出版,這次是該書首次推出中文版。
作者:劉仕平、徐志棟(國防大學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員、研究員) 今年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5周年。” 抗戰精神能夠給正在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不懈奮斗的中國人民提供強大精神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