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05月09日12:23 來源:中央廣播電視總臺中國之聲
這幾天,中國工程院院士、“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團隊選育培植的耐鹽堿水稻在山東青島等六個試驗基地開始春播育秧,預計今年的種植規模將超一萬畝。等這一季試驗種植結束,該團隊計劃對部分試驗材料申請國家級品種審定。
實際上,我國有多個農業科學家團隊在不同的地區進行耐鹽堿水稻的研究,一些項目已經走出國門。耐鹽堿水稻的種植,對提高糧食總產,保證口糧安全具有積極作用,但培育優質高產的品種卻是漫長而艱辛的過程。
耐鹽堿水稻從試驗田到走上餐桌,
究竟要走多遠?
育種過程就是萬里挑一
中國工程院院士袁隆平和水稻較勁兒了大半輩子。
袁隆平:“過去,顯微鏡擴大到600倍就不錯了,現在是2000倍。我們的條件好多了,一些設施、手段、儀器都比較先進。”
從過去磕單產,到如今選育耐鹽堿水稻,把“先天不足”的鹽堿地利用起來。他領銜選種培育的耐鹽堿水稻,這個月底要在青島的試驗田里插秧,這幾天正在育秧。
研究人員:“秧苗不能直接用這種鹽堿土,它扎不下根,而且,里面加入了一些基質了……看,小白芽,一點點。”
研究人員:“你看那塊已經有發綠的了。邊上那兩個,發綠了,可以長出苗來了。”
試驗田里的水稻種子都是從成千上萬個組合中優中選優,挑揀出來的。青島海水稻研發中心副主任張國棟描述,這是一個耗費量大,又必須投入的過程。
張國棟:“比如說一萬個‘孩子’可能有20%是具備耐鹽堿性的,再繼續篩選比如不抗稻瘟病的,又砍掉一半,只剩一千個。然后篩選出一些倒伏的、不結實的,再砍掉一半,還剩五百個。再選,比如說產量特別低的(淘汰),還剩二百多個。再選,口感特別差的(淘汰)就還剩一百多個。可能一萬個組合當中只有一百個基本上能夠滿足條件,再進一步優化優選。基本上,八代可以選育出一個穩定的組合出來。”
點擊視頻,看海水稻的育種過程
嚴苛的篩選和漫長的等待
每一個耐鹽堿水稻研究團隊都要經歷這樣嚴苛的篩選和漫長的等待。農業科學家陳日勝已經這樣過了33年。1986年,他在廣東省湛江市的海邊蘆葦叢里發現了一株野生耐鹽堿水稻。它后來被叫做“海稻86”。如今,在湛江市遂溪縣虎頭坡的海稻種植基地,133種與“海稻86”雜交后的品種正在生長。
陳日勝:“我們國家那么多鹽堿地,在鹽堿地里面的老百姓不是懶惰,很辛苦去做農業,但是沒得收,經常會被鹽害、堿害,把這農作物搞的失收了。所以就這樣窮,這樣苦。你如果要是幫老百姓這種農作物能種東西能夠得到豐收,這多好。”
點擊視頻,看陳日勝這樣介紹“海稻86”
春夏交接之際,海稻種植基地,一片標注耐鹽度達12‰的雜交稻正在經歷分蘗,這是陳日勝這幾年埋頭田間的最新成果。他賣掉了名下所有房產在外租房,“單干”了很多年,正在考慮組建團隊加緊研究和審定。
陳日勝:“你做這個東西,每年得到新的發現,就叫做值了。現在引起很多專家重視耐鹽水稻、 耐堿水稻,我覺得已經值了。”
真正要讓守著鹽堿地的農民種上質優高產的耐鹽堿水稻,每個研究團隊都要過品種審定這一關。農業農村部種業管理司品種創新處處長馬志強介紹,需要經過兩年的區域試驗和一年生產試驗等程序才有申請品種審定的資格,目前,在品種審定標準中耐鹽堿品種歸在“特殊類型”一類。
馬志強:“我們過去沒有專門開這樣的試驗,各省是按普通品種來審定,審定認為某些品種具有耐鹽堿性,沒有專門開展的試驗,所以這樣的品種審定不了。現在我們新的審定辦法就改變了這個,像這種特殊類型的品種自己可以做試驗,也可以自己提出一些審定標準。所以現在的審定就有這個渠道。”
其實,早在2014年,“海稻86”已經通過農業植物新品種保護公報,有了自己獨立的“身份”。但是,距離大面積商業推廣還有很長的路要走。陳日勝也正為這個在擴大試驗:
陳日勝:“做區試的話不是在淡水里做,要在有鹽分的土地里做。我們要做的話,每個區域要開發200畝的區試的基地再做,所以我們現在布局那么多點。”
2017年9月,在青島海水稻研發中心,編號為YC0045的耐鹽堿水稻畝產達到620.95公斤,取得重要突破。從實驗田小面積測評到生產性試驗,再到申請省級或者國家級品種審定,至少需要三年時間。今年新一季的試驗種植結果出來后,青島海水稻研發中心計劃對部分試驗材料申請品種審定。袁隆平也說,今年是關鍵一年。
袁隆平:“我們現在已經有了一些有苗頭的品種,表現不錯,今年規模比較大一些。我們現在還在試驗階段,有所進展,真正大面積推廣還等兩年再說。通過大家的努力,我們的計劃是可以實現的,在8年實現1億畝鹽堿地種水稻。”
吉林省西部白城等地也是鹽堿地集中的區域,中科院東北地理與農業生態研究所研究員楊福已經在那里搞了十幾年耐鹽堿水稻的研究。在楊福看來,耐鹽堿水稻并非新生事物,以吉林為例,吉林全省每年種植1000萬到1200萬畝水稻,利用不同程度的鹽堿地種植水稻的面積占到了三分之一。在含鹽量3‰左右的鹽堿地上所種的水稻,年產量基本能穩定在畝產400多公斤。多個農業科學家團隊在鹽堿地上不斷試驗新品種,正是要適應不同地區的種植需求,為了培育出質優量大的優質耐鹽堿水稻品種。
楊福:“水稻本身對生態氣候要求比較嚴格,南方的品種不可能上北方去種,遠距離引種的品種都是不成功的。玉米從南種到北,玉米的生態適應性非常廣泛,水稻就不可以,就相當于一方水土養一方人一樣。”
更長遠的意義是造良田
推廣耐鹽堿水稻,農民首先會算經濟賬,楊福說,只有畝產達到400多公斤以上的品種才有推廣的價值。種植耐鹽堿水稻,長遠的意義還在于改良鹽堿地。
青島海水稻研發中心有個培養室,取了不同地區不同含鹽量的土壤,模擬了自然光照等條件,試種玫瑰、苜蓿等。
工作人員:“鹽堿地里面并不是什么都不長,它有一些特性的鹽堿生物,都是我們篩選的不同的品種,有經濟性的更好了,比如說玫瑰,玫瑰實際上是很耐鹽堿的,我們去新疆種植玫瑰。”
青島海水稻研發中心副主任張國棟也說,鹽堿地上種水稻,希望能通過水稻的特性,一定程度上改良土壤。
張國棟:“海水稻只是一種改良的一種工具,將來我可以不光種水稻,可以種其他的農作物。”
主要是要口感好
一頭連著土地,一頭連著餐桌。雖然耐鹽堿水稻的大面積種植推廣還有待時間的檢驗,一些試驗種植的收獲已經達到售賣要求,可以走上餐桌。比如,在電商平臺人們可以買得到耐鹽堿水稻產的大米。168元10斤的某北方耐鹽堿水稻米,月銷量有231份,有人評價“味道平淡無奇,非常一般”,也有人說,“飽滿Q彈,香糯潤滑”。某南方海水稻米2斤裝賣52元,月銷6份,有人評價“確實不一樣,煮飯很香”,有人也說“煮飯很一般,很難嚼”。
青島海水稻研發中心副主任張國棟拿他們試驗的產品舉例,品質好的大米可以直接賣,味道一般的,可以釀酒釀醋,甚至可以做面膜。
張國棟:“以產業為導向、需求為導向的研究體系,而不是純學術。好吃、安全,又能符合多樣化需求。怎么用最少的水資源、最低的成本種出來,可持續。我們就可以推出比較優質的品種,產量沒那么高的特種米。在市場上做出品牌,讓農民愿意種這個東西,能賣上好價錢。”
袁隆平院士也認可,不論哪個水稻品種,追求的目標除了高產,必須要口感好。
袁隆平:“現在就是我們既要高產,還有優質。(原)農業部頒布了優質米有12個指標,主要現在就是要口感好。谷子打成米之后碎米少,還有直鏈淀粉含量的高低,膠稠度。”
耐鹽堿水稻從試驗田走向餐桌,從發現一個優良品種到讓它穩定高產,過程漫長而曲折。在研究人員看來,生活水平的提高給農業科學家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楊福:“對水稻品種的要求,不單單是耐鹽堿性好就行,現在你種完之后,像最近這些年,你不好吃還不行,你還得收割機一塊兒收獲,不能倒伏,品種這東西就是永遠無止境。耐鹽堿品種的選擇、培育是永恒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