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05月08日12:24 來源:求是網
習近平總書記在紀念五四運動100周年大會上的重要講話中指出,五四運動以全民族的行動激發了追求真理、追求進步的偉大覺醒。百年來,中華民族經歷了從科學救國、科教興國到科技強國的歷程,迎來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科學技術的快速發展為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帶來前所未有的福祉,對科學和科學精神的認識也達到了新的更高境界。思想是行動的先導,在新時代推動我國科技創新、建設科技強國,就必須大力倡導和弘揚科學精神,這也是對五四精神的實際繼承和弘揚。
弘揚科學精神,必須堅持馬克思主義科學觀的基本立場。重視科技的歷史作用,是馬克思主義的一個基本觀點。馬克思“把科學首先看成是歷史的有力的杠桿,看成是最高意義上的革命力量”。在回答唯物史觀的基本問題時,馬克思闡明了科學的產生根源,即科學不是憑空產生的,它是在社會生產的需求中形成的社會意識形式,是人的“腦力勞動的產物”,是“一本打開了的關于人的本質力量的書”??茖W是人類認識和改造自然的過程中人的本質力量的表現,是人在社會生產中的產物,也是人的主觀能動性的表現?!白匀豢茖W往后將包括關于人的科學,正像關于人的科學包括自然科學一樣?!眻猿忠择R克思主義科學觀的基本立場去認識科學、發展科學,按照科學規律辦事,牢固樹立求真務實的作風,是我們培育和弘揚科學精神的基礎性工作。
弘揚科學精神,必須號準時代脈搏。科技是第一生產力,在國家現代化進程中發揮著舉足輕重的重要作用。西方發達國家的現代化是一個“串聯式”發展過程,工業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信息化順序發展,發展到目前水平用了200多年時間。中國作為現代化的后來者和追趕者,其發展必然是一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疊加發展的“并聯式”的過程,需要充分發揮科技進步和創新的關鍵作用。當前,新一輪科技和產業革命正在創造歷史性機遇,催生互聯網+、分享經濟、3D打印、智能制造等新理念、新業態。在這種情況下,誰牽住了科技創新這個“牛鼻子”,誰走好了科技創新這步先手棋,誰就能占領先機、贏得優勢。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創新是引領發展 的第一動力。抓創新就是抓發展,謀創新就是謀未來。”科學精神的培育既要植根于科學精神的內涵與本質,又要立足時代與社會的現實。當前,我們弘揚科學精神,必須適應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提出的現實要求,把鼓勵創新、勇于創新、大膽創新擺在突出位置,讓創新意識在全社會蔚然成風,使蘊藏在億萬人民中間的創新智慧充分釋放、創新力量充分涌流。
弘揚科學精神,必須營造寬容開放的氛圍。科學是一個對未知的探索過程,必然面臨著曲折與不可預期的結果,自然也會遭遇錯誤和失敗,絕非像一些唯科學主義者所認為的,只是一個線性發展的過程。由于認識主體自身的原因以及社會文化條件的限制,不同主體對于同一事物產生不同的看法是不可避免的。實際上,科學是一個不斷向錯誤學習的過程,應該以一種寬容的態度來看待這些錯誤與失敗。在科學研究中,要允許不同意見、不同方法的存在,為不同學術觀點提供自由爭鳴的空間,給不同意見以同等的表達機會,進而在不斷的探索檢驗過程中尋求正確答案。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在基礎研究領域,也包括一些應用科技領域,要尊重科學研究靈感瞬間性、方式隨意性、路徑不確定性的特點,允許科學家自由暢想、大膽假設、認真求證?!迸嘤茖W精神需要各方面共同努力,營造寬容、開放的社會環境,在全社會形成講科學、愛科學、學科學、用科學的良好氛圍,讓科學精神扎下根來。
弘揚科學精神,必須推動科學與人文的融合。科學精神和人文精神都是人類精神的內在組成部分,單獨一方不可能建構完整的人類精神世界。單獨強調科學精神,會使唯科學主義泛濫,從而導致對人文精神價值的忽視;片面張揚人文精神,沒有科學理性來限定,人文精神只能是空洞的“自說自話”,終被淹沒在神秘主義之中。弘揚科學精神,要倡導對自然科學進行人文思考,積極推進科學與人文的互動。同時,要在全社會廣泛、深入地開展對科學的宣傳普及工作,重點面向青少年、農村干部群眾和各級領導干部,引導廣大干部群眾掌握科學知識、應用科學方法、學會科學思維,讓科學的光芒照亮我們的民族復興大業。
文章摘編自2019年第9期《求是》文章《論科學精神》
17歲的浙江女生李依庭,11月8日沖上了熱搜,原因有兩點:和世界一流的科學家面對面交流、因研究如何讓大閘蟹的膏更厚獲“世界頂尖科學家協會優秀小科學家”稱號?,F在看,李依庭成為跨界學霸的經歷或許很難簡單復制,但她身上所彰顯的科學人文相融通的一面,對教育不乏啟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