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05月06日20:49 來源:北京晚報
私塾、國學班、讀經班、家塾……換上黑色的漢服,在“先生”的帶領下,孩子們拜孔子、背誦著《弟子規》,這是時下國學班常見的一幕。
3月20日,教育部在《關于做好2019年普通中小學招生入學工作的通知》中規定:認真排查并嚴厲查處社會培訓機構以“國學班”、“讀經班”、“私塾”等形式替代義務教育的非法辦學行為。
近期,教育部再次印發通知稱,不得以“國學”為名,傳授“三從四德”、占卜、風水、算命等封建糟粕,不得利用宗教進行妨礙國家教育制度的活動。
近兩年,國學班、讀經班、私塾形式的教育培訓方式變得火熱。記者調查發現,仍有國學班開在小區中,并聲稱可以招收全日制學生。《弟子規》則成為國學班的標配,但是在專家眼中,魚龍混雜的國學培訓漸漸成為忽悠家長的“偽概念”。
學什么?
《弟子規》成國學班標配
弟子規,圣人訓。首孝悌,次謹信。泛愛眾,而親仁……西北三環外的遠大路附近,一家國學館裝飾得古色古香,室內擺放著孔子畫像、“童蒙養正”的牌匾和滿架的讀物。
這家國學館中,弟子規班每周上一次課,共24課時,收費為3840元。工作人員表示,學習《弟子規》是通過現代教學方法講解演繹經典國學精髓,使孩子養成良好的生活、學習、社交習慣。同時可以積累漢字認識,學習國學通識,教學對象是4歲至7歲的孩子。
在這家國學館中,除了讀經外,還有古琴、古箏、圍棋、毛筆字、繪畫等課程設置。國學館工作人員稱,雖然課程不同,但都是讓孩子了解國學,了解傳統禮儀。
東四環附近的一家國學館展示的視頻中顯示,五六歲的孩子們身著漢服站成兩排,一邊唱著“弟子規,圣人訓”,一邊做操。
一家名為喜舍語堂的國學班,招生的兒童為1歲半至6歲之間,每天上課時間為8:30至17:00,學費為6000元每月。授課內容包括《弟子規》等誦讀內容。
記者通過對十家國學班進行調查后發現,在國學班中,《弟子規》、《三字經》幾乎是所有國學班的必修課。有些國學培訓班會自己編撰教材,同時輔以古箏課、書法課、圍棋課等內容。在一些國學培訓機構中,還開設數學、記憶、武術等課程。
一名幼兒園大班的家長表示,現在課本里古文越來越多,讓孩子早點背誦以后考試就不用發愁了。“孩子回來給我們背誦一些,培訓班還把《弟子規》排練成節目,給家長進行匯報演出。”
一家國學館工作人員認為,讓孩子學習國學和書法,許多家長有著不同的想法。“有的家長想讓孩子變得安靜一些,不再那么好動。也有的家長想讓孩子事先接觸,為上學做準備。”
怎么教?
開在居民樓可以全日制
雙橋地鐵附近的一棟居民樓一層,玻璃上貼著家塾“傳統文化經典誦讀”等字樣。在入戶門處,貼著“家塾”,房間外觀與其它房屋并無不同。
自稱為緣夢的老師表示,這家國學培訓機構的課程分為早教、幼兒、少兒三個階段。課程有全日制與周末班,因材施教,文禮并重。“我們以培養孩子心性為目的,把握教育的全程性。以《弟子規》作為日常行為規范,結合現代禮儀課程,教育孩子活潑好學、知書達禮。為孩子營造了一個格調雅致、陽光充足的視聽環境,通過琴、棋、書、畫的熏陶達到開發右腦、全面激發孩子潛能的目的。”
當記者詢問教師資質時,緣夢老師只是稱“專業師資”,而無法提供相關的資質證明。“我們注重育人,授課老師都是有著豐富的教學經驗和傳統文化學習經歷的老師,具有強烈的文化情懷和人文素養。”
記者通過天眼查發現,該培訓機構的注冊地并不在這個居民小區中。在其機構發出的“誠聘國學老師”的招聘啟事中,對應聘者的要求為:講普通話,有幼兒教師經驗者優先,有藝術類特長優先。有傳統文化讀經經驗,有立志傳播圣賢傳統文化教育者優先。
一家名為“思遠堂兒童讀經學園”的國學班,在北京擁有三個校區,接收2至13歲的孩子來學園讀經。有走讀班、住讀班、周末班,還有夏令營、冬令營。思遠堂讀經學園誦讀的內容主要有中文經典、西方經典、美術、音樂經典。開設了體操、八段錦、易筋經等。家長還需觀看《一場演講,百年震撼》、《讀經教育全程規劃》、《讀經教育百問千答》等相關理論,才能入學。
4月29日,記者來到思遠堂兒童讀經學園廣外校區,發現該校址位于一小區內。然而記者按照其官網所述,在茶馬街6號院第三區并沒有發現思遠堂學園,聯系電話無人接聽。撥打其主校區電話,負責人告知,廣外校區目前沒有營業,具體什么時候重新開始營業,還得等相關部門的通知。對于關門的原因該負責人語焉不詳,“教委要審核我們很多項內容,所以現在只有等。”
為何熱?
利用家長心理趁虛而入
“‘國學’這個詞產生于近代,是因為有了‘西學’,部分士大夫擔心民族文化根脈斷絕,才提倡所謂‘國學’。”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王風說,現在的“國學熱”是另一種情況,一方面是長期以來經典教育的缺失,一方面是中國人富裕起來后有新的需求,這兩個因素共同造就了所謂“國學熱”。
在王風看來,經典教育是必要的,但現在幾乎所有的“國學班”,只是把這種社會心理的需求,轉化為一種商業運作,“或多或少含有欺騙性”。有些家長拋棄義務教育,讓孩子專門學所謂“國學”,屬于走火入魔,而且違法。
“現在談國學,基本上都是偽概念。國學這個詞誕生于近代中國跟西方的交流之中,基于一種文化保守主義提出來的概念。”文史學者楊早表示,現在再來談國學已經沒有任何意義了,因為從1840年開始,中國之前固有的學問已經與西學發生過了大碰撞。現在關鍵問題不是學國學,而是如何更好地利用傳統資源。需要思考的是傳統和現代之間,有沒有可以融合的地方,不可融合的地方摒棄哪些,接受哪些?這基本上成為所有人要面對的問題。
“有些人焦慮,病急亂投醫,所謂的國學就趁虛而入,因為它相對簡單,說得清楚。”楊早表示,比如一說《弟子規》,家長都知道是教孩子做人,因為傳統文化中是鼓勵孩子壓抑自己的。但要認識到,現在不論是社會環境還是法律上都強調對人權的重視。而且用強權的方式也是治標不治本,小孩聽話一時,但他會迷惑。特別是長大進入社會之后,很多事情會給他新的角度。
王風表示,《三字經》中其實有不少問題。而《弟子規》中宣揚的倫理規則,都是小的服從大的,弱的服從強的,晚輩服從長輩,而且基本是一種無原則的狀態。“五四新文化運動,有個‘以幼者為本位’的倫理轉向,這是一種進步。教育孩子有教養、懂禮貌、尊敬師長是必要的,但這不能跟無原則服從混為一談,那是糟粕,需要摒棄。”
專家點評
學經典
無需“國學班”
“所謂國學,也不能一概而論。傳統文化有好壞精粗,不能打包在一塊兒全灌輸給孩子。比如童蒙讀物,背背《千字文》有好處,讀讀《聲律啟蒙》,孩子們會對漢語的音韻對仗有感覺。”王風建議,傳統經典要好好甄別,現在義務教育中,經典確實缺位。在不增加孩子課程總量的前提下,可以進行一些調整。另外,傳統經典如果作為課外教育,相關部門也應對其有所規范,國學班也不是不行,但不能放任自流,至少老師的資質要有門檻。
楊早希望家長能夠理性看待國學,理性看待傳統和現代的關系。不能完全照搬傳統,也不能把西方的東西全部嫁接過來。中國的家庭正處于轉型期。現在很多父母認為兒女應盡的義務,兒女卻不認為自己該這么做。應該選擇什么樣的生活,家長、孩子都應該保持一種開放的心態。家長可以引導小孩理解傳統文化,但并不是強制他們學習。
“學習傳統經典,根本不需要‘國學班’。”王風認為,最好的方法,是家長和孩子一起自主學習。“其實經典都有面向大眾的很好的注釋本,比如人民文學出版社的詩詞選本、古典小說,中華書局的《論語》、《孟子》注釋本等,大多數家長都能看懂。在不給孩子增加過多負擔的情況下,家長可以在家里和孩子一起學習,每天花很少的時間讀一點,覺得重要的就背下來,細水長流。有不懂的一起查辭典,請教他人。這種自主的學習,比讓外人來教好多了。”
“讀書是一輩子的事情,最主要是讓孩子有興趣,養成閱讀的習慣,這比什么都重要。”王風表示,其實所謂的國學一點都不神秘,不應該把它變成符咒化的東西。“到國學班里去咿咿呀呀,穿些奇怪服裝,做跪拜,沒有什么意義。”
10余名家長和孩子一同走進嵩陽書院,通過行拜師禮、誦讀國學經典、敬父母等環節,感受傳統文化,學習國學禮儀。除了上國學體驗課,當天還有內容豐富的游戲環節,孩子們與父母一起參與彩虹滑道、卡丁車等親子活動,現場處處洋溢著歡聲笑語。
7月26日,鄭州購書中心舉辦新華書童幼兒園第三屆閱讀展示活動,小朋友們自編自演了精彩的文藝節目,通過朗誦《聲律啟蒙》《三字經》《弟子規》等,感受中國傳統文化的獨特魅力,度過一個快樂的暑假。河南日報記者聶冬晗攝
位于南寧市邕寧區蒲廟鎮的虹橋雙語實驗學校,注重以嚴治校,甚至存在一些體罰情況,招致部分孩子和家長的不滿,進而導致一些學生離校轉學。近日,邕寧區教育部門對該校進行調查,發現學校有體罰學生的情況,且存在教師配備不足、食堂衛生等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