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04月30日07:35 來源:科技日報
“徐匡迪之問”引發業界共鳴——
核心算法缺位,人工智能發展面臨“卡脖子”窘境
“中國有多少數學家投入到人工智能的基礎算法研究中?”日前,在上海召開的院士沙龍活動中,中國工程院院士徐匡迪等多位院士的發問引發業界共鳴,被稱為“徐匡迪之問”。
“我國人工智能領域真正搞算法的科學家鳳毛麟角。”在4月28日召開的“超聲大數據與人工智能應用與推廣大會”上,東南大學生物科學與醫學工程學院教授萬遂人表示,“徐匡迪之問”直擊我國人工智能發展的核心關鍵問題,“如果這種情況不改變,我國人工智能應用很難走向深入、也很難獲得重大成果”。
我國人工智能領域發展的現狀如何?依靠開源代碼和算法是否足夠支撐人工智能產業發展?為什么要有自己的底層框架和核心算法?
缺少核心算法,會被“卡脖子”
“如果缺少核心算法,當碰到關鍵性問題時,還是會被人‘卡脖子’。”浙江大學應用數學研究所所長孔德興教授對科技日報記者表示,我國人工智能產業的創新能力并沒有傳說中的那樣強,事實是,產業發展過度依賴開源代碼和現有數學模型,真正屬于中國自己的東西并不多。
4個月零基礎學會人工智能、16講入門人工智能、算法線下大課……類似培訓在網絡上非常火爆,通過對于現有算法、模型的學習和訓練,成長為人工智能工程師的“短平快”可見一斑。
既然代碼是開源的,拿來用就好,為什么還有可能被“卡脖子”?
孔德興解釋,開源代碼是可以拿過來使用,但專業性、針對性不夠,效果往往不能滿足具體任務的實際要求。以圖像識別為例,用開源代碼開發出的AI即使可以準確識別人臉,但在對醫學影像的識別上卻難以達到臨床要求。“例如對肝臟病灶的識別,由于邊界模糊、對比度低、器官黏連甚至重疊等困難,用開源代碼很難做到精準識別。在三維重構、可視化等方面難以做到精準反應真實的解剖信息,甚至會出現誤導等問題,這在醫學應用上是‘致命’的。”
“碰到專業性高的研究任務,一旦被‘卡脖子’將會是非常被動的,所以一定要有自己的算法。”孔德興說。換句話說,是否掌握核心代碼將決定未來的AI“智力大比拼”中是否擁有勝算。用開源代碼“調教”出的AI頂多是個“常人”,而要幫助AI成長為“細分領域專家”,需以數學為基礎的原始核心模型、代碼和框架創新。
有算法之“根”才能撐起產業“繁茂”
所謂“樹大根深”,人工智能的發展也是同樣道理,越在底層深深扎下根基,越能夠發展出強大的產業。
那么,借助開源代碼,“半路出家”的AI產業為什么會難以為繼?
孔德興解釋說,在獲得同樣數據的前提下,以開源代碼運行,AI深度學習之后或許能輸出結果,但由于訓練框架固定、算法限制,當用戶進行具體的實際應用時,將很難達到所期望的結果,而且難以修改、完善、優化算法。
“如果從底層算法做起,那么整個數學模型、整個算法設計、整個模擬訓練‘一脈相承’,不僅可以協同優化,而且可以根據需求隨時修改,從而真正解決實際問題。”孔德興說,基礎算法往往是指研究共性問題的算法,它涉及到基礎數學理論、高性能數值計算等學科,可以應用到多種實際問題中;而針對性強的應用算法往往會應用到具體問題所涉及的“具體知識、先驗信息”,從而更好地解決實際應用問題。
“基礎算法和應用算法都很重要,擁有基礎算法將更有助于應用算法的豐富與深入。”孔德興說,AI要應對的現實生活是復雜、多變的,當能夠“應對自如”時,才能夠促成產業的“繁茂”。
呼吁三方協力,讓數學不再置身事外
“一方面是政策引導,其實國家已經在加大這方面的扶持,例如科研基金上的設置等。”針對如何解決“徐匡迪之問”反映出來的問題,孔德興認為,第二方面是行業企業在進行科技創新時,應有意識將數學學者納入進來。
“如果通過算法的開發,最終產品落地了,企業應該將算法開發時的數學學者納入到成果分享中來。”孔德興說,社會目前對于數學科學等“軟實力”的認可程度不足,行業或法規層面應該做好數學研究成果的產權保護工作。
“第三方面,數學家本身應該積極參與到人工智能發展的浪潮里。”孔德興呼吁,AI的未來發展需要數學家深度參與。由于目前仍處于“弱人工智能”時代(可以說是數據智能時代),AI的實現主要是依賴計算機的巨大算力和巨大的存儲能力,底層算法的問題或許并不突出,但在未來的發展,AI將可能融入邏輯、思維等智慧的內容,這些都需要數學科學的原始創新,有大量的基礎問題亟待數學家攻克。
算法的進階一定是來源于“原創者”,而不是“跟隨者”。孔德興說:“實際上深度學習的應用已遇到了天花板,我們需要新的數學技術(如部分依賴邏輯、部分依賴數據的‘聰明算法’),讓計算機變得聰明起來。這些工作都需要數學家的參與。”(本報記者 張佳星)
“五谷者,萬民之命,國之重寶。11月21—22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扛穩糧食安全重任”指示精神暨建設“中國糧谷”研討會在鄭州舉行,研討會基于河南工業大學提出的“中國糧谷”建設方案,國內專家相聚一堂共謀百姓飯碗 。研討會階段,河南工業大學校長卞科作“中國糧谷”項目建設工作匯報。
嫦娥五號不僅要“挖土”,還承擔了不少科學實驗任務。自2009年以來,蘭州牧藥所抗逆牧草育種與利用團隊瞄準航天育種新領域、新手段、新方法,于2018年成功培育出國家新品種“中天1號紫花苜蓿”。
新型舉國體制繼承和發展了中國傳統治國理政思想和實踐的有益因素。新型舉國體制的提出,建立在中國共產黨革命、建設和改革的成功歷史經驗基礎上,總結出了“深深扎根于人民群眾”的基本經驗。
近年來,農村消費環境不斷改善,移動支付和農村電商蓬勃發展。這使得農民人均消費支出增長率連續多年超過城鎮居民,農村居民消費結構發生改變。農村消費市場結構依然不合理,多重因素影響了農民消費熱情的釋放。
11月27日00時41分,華龍一號全球首堆——中核集團福清核電5號機組首次并網成功,意味著中國打破了國外核電技術壟斷,正式進入核電技術先進國家行列,標注中國科技創新新高度。習近平總書記深刻指出:“自力更生是中華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奮斗基點,自主創新是我們攀登世界科技高峰的必由之路。
站在“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的歷史交匯點,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審議通過了《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
國有企業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重要物質基礎和政治基礎,是我們黨執政興國的重要支柱和依靠力量。新中國成立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國有企業發展取得巨大成就,為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科技進步、國防建設、民生改善作出了歷史性貢獻。
用中國1/8000的面積創造了中國1/80的國內生產總值,1/15的貨物進出口總額,這里是上海浦東。克羅地亞駐華大使達里歐·米海林:我很喜歡上海,看著上海的浦東,我覺得上海是中國改革開放的一個象征。
10月26日至29日,中國共產黨第十九屆中央委員會第五次全體會議在北京召開,全會審議通過了《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11月5日至7日,中宣部在京舉辦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研討班,深入學習領會全會精神,培訓地方宣講骨干,對學習貫徹全會精神基層宣講工作作出安排。
“十四五”時期是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之后,乘勢而上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向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進軍的第一個五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