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04月25日12:54 來源:新華社
新華社長沙4月24日電題:百余家企業弄潮商業航天,“科技+資本”能否一飛沖天?
新華社記者胡喆、謝櫻、劉慧
民營航天企業動作頻頻、高校產學研聯合創新取得諸多進展、國內民營商業航天公司首次提供國際衛星發射服務……4月24日,第4個中國航天日主場活動在湖南長沙舉行,行業主管部門、航天央企“國家隊”、專家學者及商業航天創客們聚焦當下一個熱點話題:中國商業航天發展的大潮濤聲漸起,“科技+資本”模式或將打開中國航天一片新天地。
資本加速涌入 商業航天百舸爭流
已經發布的星座計劃達到20多項、涉及的衛星數量有3100多顆、平均市場規模將達到150億元……未來宇航研究院創始人牛旼告訴記者,當前衛星制造市場的潛力十分巨大,如果以每顆衛星3000萬元的投入來計算的話,那么截止到2025年我國商業衛星制造產業平均市場規模將達到150億元。
2014年10月24日,國務院常務會議指出,引導民間資本“參與衛星導航地面應用系統等國家民用空間設施建設,研制、發射和運營商業遙感衛星”。
“商業航天涉及商業運載、商業衛星、商業發射、商業測控和衛星應用等眾多領域,近年來發展十分迅速,已經成為國內外航天發展的熱點。”國家航天局副局長吳艷華說。
“商業航天是近年來在航天領域中一個熱門的話題,發展的勢頭勢不可擋。從經濟規模來說,2018年全球的航天經濟收入將達到4000億美元,而來自商業航天的收入將達到3300億美元。”中國航天基金會理事長吳志堅說。
中國的商業航天發展呈現出百舸爭流、千帆競發的態勢。僅一年左右時間,中國從事商業航天產業并具有一定規模的企業,從去年的30多家增加到目前的百余家,商業航天已成為中國航天的重要組成部分。
如今,火箭、衛星的制造、發射不再是政府的“專利”。 吳志堅介紹,過去3年多時間里,中國民營商業航天公司里民營火箭公司表現“亮眼”,在技術研發、生產方式、經營模式和管理機制方面做了不少有益的嘗試。目前中國從事運載火箭制造的商業企業有49家,41家為民營企業。微納衛星合計發射76顆,商業公司占44.3%。
隨著社會資本特別是民營資本不斷進入商業航天產業,商業航天進入了產業升級的一個快速發展期。新型材料、新型動力、新型元器件制造等領域也迎來了新的發展機遇和挑戰,實現了商業航天產業的持續穩定發展。
“從技術發展來看,我國商業航天的發展帶動了航天一些新的技術突破。比如火箭的回收和重復使用,3D打印技術使衛星在軌修理成為一種可能,沖擊式太空艙將建成太空旅館,亞軌道高超聲速飛行技術將使洲際航行旅行壓縮到幾十分鐘、十幾分鐘……”吳志堅說。
拓展市場、夯實技術:民營商業航天企業急需“斷奶”
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科技委副主任孫為鋼指出,隨著航天技術的發展,人們對航天需求的增加,航天的市場在不斷擴大,已實現從單一的為國防服務轉向為國防和社會服務,從單一的國家用戶轉向為多元化的用戶。
高盛集團預測,在未來商業航天將達到萬億美元以上的市場。低軌星座、太空旅游、星際采礦將成為商業航天的三大主流。
我國的商業航天發展過程中也面臨著不少問題。“比如思想觀念轉換的問題,我們的航天發展是以技術推動為主的,在商業航天中,技術只是手段、工具、支撐,市場才是目的,沒有市場就沒有商業航天。我們不能僅僅用過去做項目的方式、做工程的方式來推動商業航天的發展。”吳志堅說。
與此同時還有技術成果的轉移問題。“國家所投資形成的技術產品和技術成果是國家資產,應該防止國有資產的流失,如何通過一定知識產權保護的手段來促進技術向民營企業的開放,也是一個急需解決的問題。否則就會導致低水平重復研制,造成浪費。”吳志堅說。
此外,商業航天企業技術的積累仍然有限。據統計,截至2018年底,55家從事火箭制造的民營航天企業所取得的專利共46項,這46項中獲得授權的僅17項。中國民營航天企業的原始創新能力有待進一步提高,應盡快“斷奶”,避免對體制內現有的技術和人才形成“過度依賴”。
讓資本助力商業航天健康發展
“商業航天不僅是加速形成航天產業新格局的重要途徑,也是培育太空經濟的重要手段。太空對于大眾而言已不再遙遠,全社會將越來越多地享受太空活動創造的產品和服務所帶來的便利。”中國航天科工集團有限公司空間工程部部長張兆勇說。
“面對當前商業航天活動活躍、參與單位眾多的情況,中國將在國家頂層對航天發展規劃進行統籌研究。”吳艷華說。
“我們將積極營造有利于商業航天企業發展的環境。”吳艷華表示,中國大力支持并鼓勵商業企業按照國家有關的法律法規開展航天的科研生產、試驗和運營等活動,歡迎商業企業參與國家的有關航天科研生產項目。
如何引導民營資本和社會力量有序參與相關的航天活動?全國社保基金理事會副理事長王文靈認為,應正確理解長期資金與科技創新兩者關系,使長期資金真正成為科技創新企業的盟友,引導長期資金投身科技創新領域,在實現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同時,使各類長期資金也能獲得良好的投資回報。
“應立足國內潛力巨大的市場需求和完備的工業體系,重視頂層制度設計,引導長期資金進入股權投資領域,在壯大科技創新龍頭企業的同時,積極培育中小科技創新企業,形成富有活力的科技創新體系。”王文靈說。(完)
7月25日13時整,北京星際榮耀空間科技有限公司的雙曲線一號遙一(下稱“SQX-1 Y1”)運載火箭在中國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成功發射,按飛行時序將2顆衛星、3個有效載荷精確送入預定的300公里高度圓軌道。
北京理工大學宇航學院特聘教授張曉敏表示,此次“入軌發射”具有里程碑意義,表明中國民營商業航天運載火箭真正具備太空運送能力。星際榮耀新聞發言人姚博文表示,民營企業相關業務高度集成,有利于突破固化的分工壁壘,提高研發效率,降低火箭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