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04月25日12:53 來源:經濟日報
● 農民增收始終與宏觀經濟形勢和農業農村經濟走勢密切相關
● 各項農村改革全面深化,農村新產業新業態蓬勃發展
● 抓好現代農業產業園等平臺載體建設,為鄉村就業提供更多機會
小康不小康,關鍵看老鄉。農業農村部4月23日發布數據顯示,今年一季度,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4600元,實際增長6.9%。值得注意的是,這一增速繼續保持兩個“高于”,高于GDP增速0.5個百分點,高于城鎮居民收入增速1個百分點。
農民收入增幅如何實現兩個“高于”?今后農民增收前景如何?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采訪了有關專家。
農民增收勢頭好
農民增收的好勢頭是如何實現的?農業農村部發展規劃司司長魏百剛分析,今年以來,我國農產品市場運行總體穩定,價格季節性上漲,帶動家庭經營性收入名義增長5.9%。外出務工總量和工資水平實現雙增長,3月末,外出務工農村勞動力達到17651萬人,同比增長1.2%;月均收入達到3996元,同比增長7%,由此帶動工資性收入名義增長9%。各地落實產業扶貧3年攻堅行動意見,普遍建立了產業發展指導員制度,組織開展了形式多樣的產銷對接活動,產業扶貧成效不斷顯現,貧困地區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較快增長。
在農業農村部政策與改革司副司長趙長保看來,6.9%的增速,仍然處于中高速發展區間,仍然保持持續穩定增長的態勢,所以農民增收形勢總體上是穩定的。2018年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是14617元,未來兩年只需增長3.4%就可以實現農民收入倍增目標。目前看,基本可以提前實現這個目標。
“當前,也需要未雨綢繆。農民增收始終與宏觀經濟形勢和農業農村經濟走勢密切相關。當前,宏觀經濟形勢還面臨一系列下行壓力,在國內外經濟形勢錯綜復雜的環境下,給農民的就業增收帶來了一定的不確定性。”趙長保說,總體上預計,隨著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深入推進,國家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各項農村改革的全面深化,農村新產業新業態蓬勃發展,農民持續增收態勢在可預見的將來是可以保持的。
工資性收入成關鍵
全國政協農業和農村委員會副主任陳曉華說,從以往經驗看,農民增收的關鍵要看農民務工收入情況。實現工資性收入的穩定增長,才能保證農民收入的穩定增長。盡管當前就地就近就業、返鄉創業創新已成為工資性收入增長的重要途徑,但整體來說,結構性矛盾依然比較突出,“就業難”和“用工荒”一定程度并存。要改變這一狀況,就要提高勞動者素質,在增強就業技能和就業能力方面下功夫。
如何拓展農民工資性收入渠道?中國勞動學會會長楊志明分析說,當前一些地方招工難主要是招收技工難,反映了培訓工作的短板,表明急需加強農民工技術培訓。2014年,人社部起草了農民工技能提升計劃;2018年,全國增加了1100萬農民高級工、高級技師。過去,農民工技能培訓是政府主導,今后要充分發揮市場作用,尤其是發揮中小企業作用。農民工就業是市場行為,最好的對接就是各市場主體之間對接。
一方面,傳統增收動能對農民收入的貢獻率在弱化;另一方面,新的增收動能正在形成和轉換。中國農村合作經濟管理學會會長畢美家認為,在城市,一大批新生代農民工投身到家庭服務業、現代服務業中,獲得了可觀收入。在外賣、快遞等領域,新生代農民工占到總量的90%以上。在鄉村,各地實施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精品工程,發掘鄉村新功能新價值,催生新產業新業態。今后,土地增值收益以及農村集體資產股份分紅將成為農民財產性收入的重要來源。這些都為農民增收注入了新動能。
“從1997年以后,工資性收入一直是農民收入的主要來源,事關農民增收大局。工資性收入2018年一季度是1843元,2019年一季度是2009元。”趙長保表示,下一步,既要繼續發揮傳統就業渠道“穩定器”的作用,又要積極培育發展新動能。推動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支持發展農產品粗加工、精深加工、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積極推廣新業態新模式,加快建設國家農村創業創新園區等發展平臺,抓好現代農業產業園等平臺載體建設,為鄉村就業提供更多機會。
多輪驅動促進增收
家庭經營收入、工資性收入、財產性收入、轉移性收入是農民收入的“四駕馬車”。確保農民持續增收要夯實基礎、綜合施策。有關專家認為,近期來看,保持農民增收的好勢頭,除了著力增加農民工資性收入外,還要著力做好以下方面的工作。
——穩定農民家庭經營收入。2018年一季度農民家庭性經營凈收入為1449元,2019年一季度則達到1535元。可見,做好農業的節本增效文章對農民家庭經營凈收入增長很有作用。下一步,農業農村部門將繼續推動加大對農業基礎設施的投入、加強高標準農田建設、調整優化農業結構,促進小農戶和現代農業發展有機銜接,發展適度規模經營,促進農業生產經營收入持續增長。
——促進農民財產性收入增長。去年一季度農民財產性收入118元,今年一季度是130元,財產性收入在農民收入中占比不大,但是潛力很大。下一步,要著力深化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不斷深化農村土地制度改革,盤活農村集體資源資產,創新農業經營體制機制,發展壯大農村集體經濟,進一步拓寬農民財產性收入來源。
——逐步提高農民轉移性收入。2019年一季度農民轉移性收入從去年同期的816元,增長到925元。下一步,要繼續完善農業支持保護政策,推動農業保險增品擴面提標,加快構建新型農業補貼體系,保障農民轉移性收入穩定增長。
與此同時,完善農村社會保障制度,補齊農業農村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短板,改善農村生活環境、消費環境,同樣有助于穩定農民預期,增強農民獲得感,對農民增收工作而言同樣重要。
4日下午18點,一輛滿載著香菇的西峽香菇鐵海聯運班列從南陽站緩緩駛出,一路向東奔向青島港,隨后將在港口分裝,通過船舶運輸出口。這趟鐵海快運班列運輸的貨物主要是西峽的干香菇以及香菇罐頭,還有木耳和腐竹等農產品,價值1.4億元人民幣。
11月4日,河南省武陟縣西陶鎮周家莊村村民在田間采摘懷菊花。深秋時節,盛產于河南省焦作市武陟縣的懷菊花競相綻放,迎來采摘旺季。深秋時節,盛產于河南省焦作市武陟縣的懷菊花競相綻放,迎來采摘旺季。
日前,江西省南昌市灣里管理局洗藥湖管理處紅星村種植的100余畝高山有機皇菊進入盛花期,當地菊農抓住晴好天氣加緊采摘、搬運、分揀、烘干皇菊,供應市場。新華社記者 萬象 攝 11月3日,紅星村村民在分揀高山皇菊。
11月3日,河北省邯鄲市磁縣北賈璧村的農民在整理晾曬的柿子。深秋時節,河北省邯鄲市磁縣的柿子迎來收獲、加工季,當地農民趁著晴好天氣,加緊將采摘的柿子制成柿餅。深秋時節,河北省邯鄲市磁縣的柿子迎來收獲、加工季,當地農民趁著晴好天氣,加緊將采摘的柿子制成柿餅。
除了舉辦展銷會,全國供銷合作社在常態工作當中把決戰決勝脫貧攻堅作為首要任務,扎根一線,產、供、銷多個環節齊發力,多方帶動農民增收。今年前9個月,全國供銷合作社系統從國家級貧困縣購進農產品超過1300億元,同比增長13.6%,帶動貧困地區人口穩步實現增收,鞏固脫貧成果。
優質糧食工程實施以來,中央和地方總投入超過815億元,百姓“要吃得飽,更要吃得好”需求不斷得到滿足。到2020年年底,4000多個糧食產后服務中心全部建成后,將實現全國產糧大縣全覆蓋,覆蓋區域糧食損耗浪費和霉變損失將平均降低4個百分點。
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近日對供銷合作社工作作出重要指示指出,供銷合作社是黨領導下的為農服務的綜合性合作經濟組織,有著悠久的歷史、光榮的傳統,是推動我國農業農村發展的一支重要力量。
在安徽省肥東縣橋頭集鎮梅山社區,農民駕駛收割機收割水稻(8月29日攝,無人機照片)。在安徽省肥東縣橋頭集鎮梅山社區,農民駕駛收割機收割水稻(8月29日攝,無人機照片)。
9月22日,2020年“中國農民豐收節”河南省主會場活動在開封市祥符區西姜寨村舉行。當日,在我省“中國農民豐收節”的4個分會場所在地葉縣、淇縣、西峽縣和羅山縣,也舉行了豐富多彩的慶祝活動。
聯播+“各級黨委和政府要切實落實好黨中央關于‘三農’工作的大政方針和工作部署,在全社會形成關注農業、關心農村、關愛農民的濃厚氛圍,讓鄉親們的日子越過越紅火。” 在第三個“中國農民豐收節”到來之際,習近平總書記向全國廣大農民和工作在“三農”戰線上的同志們致以節日的祝賀和誠摯的慰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