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04月16日18:03 來源:中國青年網
2019年3月4日下午,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看望參加全國政協十三屆二次會議的文化藝術界、社會科學界委員,并參加聯組會,聽取意見和建議。新華社記者姚大偉 攝
4月16日出版的第8期《求是》雜志發表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文章《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不能沒有靈魂》,這是習近平總書記2019年3月4日在參加全國政協十三屆二次會議文化藝術界、社會科學界委員聯組會時的重要講話。
習近平總書記在講話中深刻指出:“正本清源、守正創新,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不能沒有靈魂,作為精神事業,文化文藝、哲學社會科學當然就是一個靈魂的創作,一是不能沒有,一是不能混亂。”
一個國家不能沒有根,一個民族不能沒有魂。
70多年前,延安文藝座談會滋潤的雨水,讓“中華民族的新文化”抽芽、成長,匯聚成喚醒工農戰勝敵人的時代洪流。一大批感人肺腑、影響深遠的優秀文藝作品,喚起了一個民族團結進取、抗擊敵寇的革命激情。
在“為人民抒寫、為人民放歌”的創作潮流下,曾經黯沉寂寞的淺吟低唱,讓位于激昂奮進的雄壯樂章,書寫出一個時代的偉大史詩。如今,身處新時代,踏準社會前進的鼓點,回應時代風云的激蕩,讓“藝術鮮花”植根于“生活泥土”,才能成為“引導國民精神的前途的燈火”。
文學藝術創造、哲學社會科學研究首先要搞清楚為誰創作、為誰立言的問題,這是一個根本問題。
人民是創作的源頭活水,只有扎根人民,創作才能獲得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源泉。人民群眾豐富多彩的現實生活是文藝創作的富礦,只有走進實踐深處,觀照人民生活,表達人民心聲,才能用心用情用功抒寫人民、描繪人民、歌唱人民。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新時代呼喚著杰出的文學家、藝術家、理論家,文藝創作、學術創新擁有無比廣闊的空間。去年,全國人大代表柯軍主演的《顧炎武》登上了昆曲舞臺,以昆曲的經典方式呈現著名思想家顧炎武的一生,這是戲曲文化的創新,亦是民族精神的傳承。弘揚家國情懷和民族精神,是時代的必然要求。認識個人、家庭和整個民族命運的休戚與共,通過有藝術感染力、思想穿透力的作品發出振聾發聵的聲音,我們才能傳遞振奮人心、團結奮進的力量。
文藝工作最能代表一個時代的風貌,最能引領一個時代的風氣。從當代中國的偉大創造中發現創作的主題、捕捉創新的靈感,才能生產出洞察國家、民族、人民靈魂和闡釋中國精神、中國價值、中國力量的經典作品。
中國要飛得高、跑得快,就得匯集和激發近14億人民的磅礴力量。
人心是最大的政治,共識是奮進的動力。當文藝生長于我們的生活和實踐之中,當核心價值觀內化于心、外化于行,我們的文化自信就有了深厚的土壤和強大的力量。把培根鑄魂的精神事業做得更扎實,不斷匯聚起全體中華兒女的智慧和力量,我們一定能更好更快地抵達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光輝彼岸。(中國青年網特約評論員 李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