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04月11日19:08 來源:未來網
作為醫生,與死神搏斗;作為軍人,與戰爭博弈。軍醫,就是這樣一個穿越生死、追守和平的特殊存在。
未來網北京4月10日電(記者 謝青)營地設在艱苦地區、偶有武裝摩擦沖突事件,自2007年起我國赴黎巴嫩的維和醫療分隊承擔著國際人道救援重任。
2010年6月,西部戰區總醫院(原成都軍區總醫院)醫生張彥接到赴黎維和任務。1個月前剛剛結婚,望著身邊的孕妻和年邁的母親,張彥毅然踏上赴黎征程。
“軍醫就是一個兵,在面對突發事件的時候,軍人的屬性是不可替代的。”
作為醫生,與死神搏斗;作為軍人,與戰爭博弈。軍醫,就是這樣一個穿越生死、追守和平的特殊存在。
張彥被授予和平榮譽勛章(受訪者供圖)
立志從醫:圓軍醫之夢
“小時候父親的身體不好,自己也是體弱多病。”對于童年的記憶,醫院是張彥繞不過的地方。
張彥2歲時父親染上了乙肝,最初是急性乙肝,隨后慢慢發展成慢性乙肝、肝硬化。
常年患病的父親,讓小小的張彥意識到醫療的重要性,一顆治病救人的“醫者種子”,深埋心底。
“相逢是首歌,同行是你和我,心兒是年輕的太陽,真誠也活潑;相逢是首歌,歌聲是你和我,心兒是永遠的琴弦,堅定也執著……”1997年,一部熱播劇《紅十字方隊》讓歌曲《相逢是首歌》傳遍大江南北,也讓軍醫大學青年人的熱血奮斗精神感染了每個人。
“考軍校,當軍醫。”多么想去軍隊,圓一個軍人夢。接受軍隊的洗禮,接受人格的鍛造,去感受戰友之愛,集體之愛。
抱著這樣的理想,1999年張彥如愿考入第二軍醫大學,成為一名軍醫。
軍醫和普通醫生有什么差別?在張彥看來,軍醫就是需要具備兩種屬性:既要有醫生的仁心仁術,又要有軍人的軍事素質。
“我是醫生,學歷學位、臨床技術、科研教學、認真負責、仁心仁術等要求都要具備;同時我也是軍人,令行禁止、絕對服從、政治素養、軍事素質等要求也要合格。”張彥如此說道。
西部戰區總醫院(原成都軍區總醫院)醫生張彥(受訪者供圖)
接受挑戰:接維和重任
2004年,張彥本科畢業后被分配到西部戰區總醫院(原成都軍區總醫院)工作。因工作需要,他先后在呼吸內科、心血管內科、重癥醫學科任住院醫師、主治醫師。
在不同科室工作,這無疑是一種挑戰。張彥自言,因為不同的專科在考慮問題和處置情況時,會有很大的不同。而這種差異,往往會成為各專業之間的“矛盾”。
但挑戰的存在,并沒有打擊到張彥。每當有病情處置“矛盾”存在于內心時,雖然也會讓他時不時有些苦悶,但大多時候會幫助他更全面地評估病情。
2010年,張彥接受了一項更加嚴峻的挑戰———赴黎巴嫩執行國際維和任務。
臨出發前,望著身邊的孕妻和幾乎獨自撫養自己長大的母親,張彥的內心充滿了擔憂和愧疚。“但是軍人要以服從命令為天職。”軍令要絕對服從,至此踏上赴黎行程。
在黎巴嫩執行任務期間,由于當地條件落后,張彥所在的維和部隊醫生要克服許多困難。
期間發生過幾次武裝沖突,雖然離營區有一定距離,但真實地感受到戰爭硝煙,那種緊張的狀態還是令張彥終生難忘。
說起在黎巴嫩執行維和任務的經歷,有一個遺憾也讓張彥難以釋懷。在黎期間,正值妻子因生產已住院3天,張彥擔憂妻子的情況,卻不能陪伴在她身邊。
“孩子出生的那天,狂風四起、大雨傾盆。”在黎巴嫩的營地值班板房里,張彥的心隨著雨點撞擊屋頂和墻壁的聲音,久久不能平息。
最后從網絡視頻上看到孩子和疲憊的妻子,張彥直言覺得很愧疚。“那一天沒能在他們身邊,注定會成為一生的遺憾。”
但維和任務的圓滿完成,也是一生難忘的回憶。黎巴嫩營地馬家永鎮的哆啦大媽常年被頭痛困擾,在當地雇員的帶領下,來到中國維和部隊所在的二級醫院就診。
經過多次診治,醫生發現她同時患有高血壓和偏頭痛,而哆啦大媽此前的就醫診治并不規范,因此頭痛病時而復發。
通過中國醫生一個月的治療后,哆啦大媽的頭痛明顯緩解。這讓她在鎮上逢人便說:“中國醫生好。”還為中國醫生送來了自家種的橄欖,以表謝意。
這樣的事例還有很多,最終張彥所在的維和部隊在黎巴嫩接診3892人、住院47例、危重病人23例,完成手術158臺,人道主義救援838人,張彥本人也被授予和平榮譽勛章。
張彥與聯合國雇員、黎巴嫩本地人Abeer共同慶祝中國新年(受訪者供圖)
努力傳播:撒下科普的種子
“一女子每天吃煮熟香菜,多天后身體狀況令人驚訝”“這種食物每天都見到,原來可以控制血壓”“吃南瓜子原來有如此奇效,99%的人都不知道”……
在微信朋友圈、家族群里時常都會有一些“偏方”類的文章在傳播,沒有正規醫生的指導,很容易延誤病人的病情。
工作中,張彥也會遇到此類迷信“偏方”的病人。經常會有血壓已經高到180mmHg,卻拒絕吃降壓藥的病人前來就診。即使醫生苦口婆心地去告誡他們“不能自己隨意停藥”,依然有病人認為堅持服藥會導致“耐藥性”、會把“藥底子墊高了”、會“出現依賴性”。
“有時朋友也會給我發來信息,說自己家人不聽醫生勸告,自行停藥,認為自己病情已經好了。”遇到這樣的情況,讓張彥意識到,根深蒂固的錯誤觀念,絕非就診時醫生幾句話能夠改變的,更需要日常及時的醫學知識科普。
于是,張彥開始有意識地撰寫醫學科普類文章,并通過朋友圈刊發、投稿給媒體平臺等方式傳播。每一篇文章發出去,就會有朋友發來信息或者讀者留言,告訴張彥,要馬上把這篇文章轉發給親朋好友閱讀。
真理不發聲,謠言就會群魔亂舞。“雖然我的傳播力有限,但我要發揮堡壘作用,將謠言終止,并傳播正確的醫學知識。”張彥表示,醫學科普,就像一顆種子,播散出去,看不到立竿見影的效果,但在人們遇到具體疾病的時候,就會起到積極的作用。
做醫學科普,并不會像做財經類、做娛樂類內容那樣受人歡迎,但卻有著重大的意義。未來,張彥還有一個夢想———寫一部小說。“寫一本關于普通醫生故事的小說,用文學形式傳播健康知識,引起人們對構建和諧醫患關系的思考。”
”在張藝馨看來,民法典將醫務人員的合法權益納入保護范圍,不僅僅是一扇醫務人員人身安全的“保障門”,更是一種尊醫重衛時代新風尚的引領。“醫療損害責任適用于過錯原則,除民法典第1222條規定的推定過錯情形外,患者應當就醫療機構存在過錯、醫療行為與損害之間存在因果關系承擔舉證責任。
十五條 醫患雙方申請醫療糾紛行政調解的,應當參照本辦法第三十二條第一款、第二款的規定向醫療糾紛發生地縣級衛生健康部門提出申請。十七條 醫療糾紛人民調解委員會及其人民調解員、衛生健康部門及其工作人員應當對醫患雙方的個人隱私等事項予以保密。
不讓英雄流血又流淚,理應成為全社會共同恪守的底線,尊醫、護醫不僅在戰時,更要成為平時常態。尊崇醫護職業、愛護白衣天使,是對抗疫勇士的最好致敬和對戰“疫”火線犧牲者的最好緬懷。
營地設在艱苦地區、偶有武裝摩擦沖突事件,自2007年起我國赴黎巴嫩的維和醫療分隊承擔著國際人道救援重任。這樣的事例還有很多,最終張彥所在的維和部隊在黎巴嫩接診3892人、住院47例、危重病人23例,完成手術158臺,人道主義救援838人,張彥本人也被授予和平榮譽勛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