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04月11日16:11 來源:央視網
央視網消息:在中建二局北京分公司,有一個建筑之家,祖孫三代都是中國建筑人,從新中國成立伊始到社會主義新時代,他們一家的奮斗歷程緊扣時代發展的脈搏,70年來,他們不僅傳承著匠心和奉獻精神,也“建”證著新中國以來建筑工藝的巨大變遷和國家的飛速發展。
建國初期,張廷銓脫下軍裝,由步兵第九十九師集體轉業,成為了第一代中國建筑人。由于他16歲時上過師范學校屬于知識分子,于是被分配到了政治部工作,一支鋼筆就是他有力的戰斗武器。長春第一汽車制造廠、唐山震后援建……哪里有建設需要,中建二局隊伍就來到哪里。冬天的長春,零下40多度,剛打的一盆兒開水,很快就能結成冰。可就是在這樣的條件下,振奮人心的語句仍不斷在祖父的筆下流淌。建筑人斗冰戰雪的艱苦故事也通過張廷銓的筆被記錄和傳播開來。
祖孫三代合照
張廷銓的記錄本也是兒子張少侃和孫女張敬宜的啟蒙書,讓他們從小就了解到,曾經的建筑工地,混凝土都需要人工攪拌,小伙子們用布把手包住,用鐵鍬攪拌,不到半天的時間,手就會被毫不留情的凍傷;砌筑的時候,工期不等人,需要大量的磚塊,吊車來不及運送,就靠人力搬運,爬馬道運輸,每一次運輸,都相當于背負著一個成年男子的重量在走寬板平衡木;基坑開挖時,凍土有1米多厚,用鐵鍬挖,挖不動,青年突擊隊反復研究,在凍土中插入鋼筋,通上電,加熱震動融化挖掘;冬季施工混凝土質量面臨重大考驗,他們就用蒸汽機車火車頭排出的“呲呲”蒸汽來對混凝土進行保溫,一不小心面部就會被蒸汽氣流所燙傷……長春第一汽車制造廠的建設記憶是寒冷而又火熱的,冰天雪地下的熱血青春,在這個代表了中國工業發展進程的地方,得到最大程度的張揚和釋放。
改革開放初期,18歲的張少侃進入中建二局。《青年魯班》是他最愛的電影,憑借著自己的一雙巧手,他成為了建筑工地上的一名木匠。大亞灣核電站、深圳地王大廈……都有他參與建設的身影。
每每提到大亞灣核電站,張少侃總會特別激動。大亞灣核電基地在施工期間,匯集了2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1500名外籍工作人員以及上萬名的國內建設者。作為核系統外唯一一家具有核電施工資質的企業,中建二局與法國CB公司、日本前田株式會社、中核華興建設公司共同組成“三國四方”的HCCM合營公司,承擔起大亞灣核電工程的土建施工任務。
大亞灣核電作為我國首個大型商用核電,各項要求均屬國家頂尖水平。拼裝的模板必須光滑整潔、綁扎的鋼筋必須橫平豎直……出現任何一點瑕疵,就只能面臨返工重做的后果。于是,大亞灣核電近乎苛刻的施工要求,成了中建員工使命必達的施工承諾。
廣東地區夏季高溫潮濕,頭上太陽火辣辣地烤著,周圍一絲風都沒有,工地現場更是像個大蒸籠,更不要說作業面狹窄的模板內部,工人在周圍全是脫模油和緩凝劑的模板內綁扎鋼筋,鋼筋密,夾具多,工人身上分不清哪是汗水,哪是油泥,一個個都變成了“黑炭”。可即使這樣的環境,大家也絲毫不放松對工程質量的要求,不要說鋼筋本身綁扎得分毫不差,整個工序完成后,模板內連一根草棍、一星泥點都沒有。一向要求嚴苛的日方和法方代表,對中國建設者的態度從最初的質疑到最后的贊嘆。我們用自己的努力,證明了“中國建造,了不起。”每每提到這些,張少侃的眼里總是閃爍著自豪的光芒。
2009年,張敬宜大學畢業,也來到了心心念念的建筑單位,先后參與了天津港國際郵輪碼頭等重要工程建設。如今,更是加入到了北京大興國際機場,這一世界級工程的建設中來。
祖父、父親口中的歷史,變成了她自己用青春書寫的故事。建設者的青春接力棒,這一次,傳到了張敬宜的手中。
北京大興國際機場地處北京、天津、雄安三角形中心地帶,機場建成后,將成為我國規模最大的一體化綜合交通樞紐。國家主席習近平考察建設中的北京新機場時,特別強調:新機場是首都的重大標志性工程,是國家發展的一個新動力源,必須全力打造精品工程、樣板工程、平安工程、廉潔工程。
張敬宜所在北京新機場項目黨員創新工作室成員形象照
重點工程、重要指示、重任在肩。在打造習主席提出的“四個工程”過程中,每一步都步履維艱,每一次又都攻堅克難。還記得我們在進行機場地下綜合管廊施工時,地下管網錯綜復雜,管線、管廊掩埋深度深淺不一,極易發生管線碰撞,施工協調量巨大。別看這些管廊深埋地下,不容易被發現,卻擔負著為機場航站樓輸送水、電、燃氣的重任,為此,項目成立青年創新工作室,用科技力量暢通機場的“養分大動脈”。
工作室以技術部和施工隊技術員為核心,以施工一線遇到的具體問題為攻關對象,大家大量查閱國內外資料,反復研究試驗,自主研發鋁模臺車技術,這是更加高效的城市綜合管廊結構施工用的移動模架,具有效率高、重量輕、周轉性強等優點,該研究成果已達到全國領先水平,獲得國家發明專利,并亮相第二屆國際創新創業博覽會,經專家鑒定,在國內外綜合管廊施工中具有極高推廣價值。此外,在北京大興國際機場的建設工地,還應用了青年創新工作室自主設計或改造的工地“科技+”無人機、VR虛擬可視化系統等等。他們正在用自己的努力,將中國制造逐步向智慧建造轉變。
習近平總書記曾說:“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是一場接力跑,我們要一棒接著一棒跑下去,每一代人都要為下一代人跑出一個好成績。”從五十年代祖父在長春建設工地斗冰戰雪的辛苦拼搏,到八十年代父親在大亞灣核電基地不斷提升質量安全標準的精益求精,再到如今張敬宜和項目新一代青年人用智慧和汗水凝結成的綠色智能化工地,正是在這一代代的傳承和發展中,不斷見證和建設著一個更加美好的未來。(張敬宜 陳雅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