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03月20日15:54 來源:學習時報
劉明瞭望周刊社副總編輯
幾年來,“一帶一路”常講常新,不斷有新故事、新思路、新進展、新討論。關于“一帶一路”的國際傳播,也出現了兩個新特點:一是關注、討論“一帶一路”的人群日益廣泛,從相對集中在精英人士日益擴展到社會各領域、各階層,從“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日益擴展到幾乎世界所有國家;二是海內外受眾關注的問題、討論的話題日益深入,更多具有互動性質和深入探討性質,要求新時代的國際傳播不斷在實踐中去研究、總結,并進而回答、闡釋。
從收獲早期成果到實現可持續發展
簡單的“講故事”已經遠遠不能滿足海內外受眾的需求,更無法有力地推動“一帶一路”建設向縱深發展。在講故事的基礎上,我們需要進一步講好中國方案。
“一帶一路”建設收獲了豐碩的早期成果,這樣的判斷不僅站得住腳,而且事實早已經超越了這樣的判斷。
但是,隨著“一帶一路”建設的不斷推進,人們關注的議題也在不斷深入。人們不僅在討論基礎設施的建設、沿線經濟項目的開發、延伸的產業技術合作,而且進一步在聚焦“一帶一路”與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的對接,進一步關注開放、綠色、創新、包容、合作的共建。從另一個角度看,我們也需要不斷回應國際社會關于“一帶一路”建設的項目透明問題、環境保護問題、合作開放問題、金融支撐問題、營商環境問題、風險管控問題、安全保障問題、社會責任問題以及“債務陷阱”問題等不同方面的核心關切。
當前,特別需要對“一帶一路”建設幾年來的成果和經驗進行階段性的總結,對面臨的問題和解決方案進行深入的研究,尤其需要突出在可持續發展領域的全球趨勢與中國選擇,并提煉出帶有規律性的東西來。這樣的問題既涉及經濟領域,包括對“債務陷阱”問題的系統闡釋與回應,也涉及政治、安全、社會、環境、文化等各個領域,包括更廣闊的國際合作空間和領域在哪里、“一帶一路”建設如何能夠惠及沿線各國人民、運用什么樣的平臺和方式能夠吸引更加廣泛的國際合作,等等。
講清楚這一系列的問題,才可以讓國際社會相信,“一帶一路”建設不是一城一池、一時一刻的權宜之計,而是真正的“21世紀最大的故事”,這樣那樣的“陷阱”論也會不攻自破。講不清楚這一系列的問題,就難以進一步鞏固國際社會對于“一帶一路”倡議的信心,“一帶一路”建設就難以在收獲早期成果的基礎上,進一步擁有可持續發展的未來。
從推動全球發展到完善全球治理體系
“一帶一路”倡議提出以來,引起越來越多國家熱烈響應,其國際化程度越來越高。除“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外,參與者來自亞、歐、非甚至美洲等幾乎全球所有地區,涉及地域日益廣泛。參與者身份也日趨多元,代表性日益增強,涵蓋政界、智庫、國際組織、企業界等不同的領域。
組織規模如此宏大的國際合作,將地域、領域、見解等各不相同且如此眾多的參與者整合到一個宏大的倡議、一項偉大的建設之中,的確并非易事。毋庸諱言,“一帶一路”建設過程中也會出現這樣那樣的問題,涉及經濟、政治、安全、社會、文化、環境等各個方面,需要進行建設性的討論并加以解決。
組織國際合作,討論并解決問題,本身就是“全球治理”。在面對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在整合來自全球的參與者的過程中,需要坦誠溝通、共同努力,更需要共同的規則、程序,需要大家認可的方式、方法。這些規則、程序、方式、方法將形成一系列涉及政治、安全、經濟、社會、文化、環境等各個領域的國際秩序和國際制度,這種秩序和制度的穩定化、模式化,就是我們常說的全球治理體系。
為了解決政治與安全等綜合性、全球性問題,戰后形成了運作至今的聯合國體系。特別的,在全球經濟領域,為了管理世界經濟和貿易秩序,產生了世界貿易組織及其前身“關貿總協定”體系;為了確保全球金融制度運作正常,產生了國際貨幣基金組織體系;為了促進國際性的重建與開發,產生了世界銀行體系;等等。
由于歷史原因,戰后國際政治經濟秩序不免帶有濃厚的西方色彩。冷戰結束后,這樣的處理和解決全球事務的制度、體系、規則、程序等所謂“國際機制”還一度出現了一波強勁的全球性擴張。但是,自國際金融危機爆發以來,這一整套的制度、體系、規則、程序等遭遇了普遍的質疑,推動形成國際政治經濟新秩序的呼聲日益高漲,新興經濟體的群體性崛起為這樣的努力提供了強勁的動力。“變革”成為時代潮流。
“一帶一路”倡議可謂“身逢其時”,其空前規模的新型國際合作為新型國際規則、國際制度、國際體系的探索提供了廣闊的實驗場。新型全球治理體系的探索完全可能在“一帶一路”建設的實踐中不斷取得新的進展和成果。整合國際資源,討論并解決問題的一系列方式、規則、程序、體系不斷成熟、穩定,就是一種新型全球治理模式的漸進形成。我們討論多年的“國際政治經濟新秩序”,今天正發端、發展、成熟于各國人民友好合作的偉大實踐之中,并必將結出變革的花蕾。
從倡導新型國際合作到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一帶一路”倡議跨越時空,展現出新型國際合作的無窮魅力和廣闊前景。這一倡議也是對人類發展未來的美好憧憬,處處閃爍著全新的理念和思想的光輝。關鍵在于,我們如何提煉好、展示好這樣的理念和思想。
僅以“五通工程”為例,政策溝通、設施聯通、貿易暢通、資金融通、民心相通,既是“一帶一路”建設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工作,也是新型國際合作所應予遵循的重大原則,更體現著有別于傳統國際開發模式的全新國際制度和全球治理理念。今天,共商、共建、共享、合作、共贏、共同發展等理念日益深入人心,成為時代潮流。
當然,“一帶一路”建設成功的意義遠遠不止于此。實踐也已證明,“一帶一路”倡議為中國和世界提供了增進了解、促進互信、加強合作的平臺,有利于社會的發展和進步,也讓沿線國家和人民有了越來越多實實在在的獲得感,為實現世界的共同繁榮增添了不竭的動力。經過幾年的發展,“一帶一路”倡議逐漸被更多國家和人民所接受。
“一帶一路”倡議是“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的具體實踐,“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則是“一帶一路”建設的最終目標。“一帶一路”倡議在“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中找到了偉大的“天下情懷”,“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在“一帶一路”建設中找到了現實路徑。
講好“一帶一路”倡議和建設中所蘊含、所體現的核心理念,講好“一帶一路”倡議與“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之間的這一內在邏輯,是新時代國際傳播工作者光榮的歷史使命,也是思想理論界應予重點研究、闡釋的十分重大的理論課題。在這一領域,思想理論界和國際傳播界的確可以大有作為,也應當不斷推出更杰出的思想理論成果。
今天(7日)上午,海關總署對外公布:今年前11個月,我國外貿進出口總值29.04萬億元,進出口已連續6個月實現正增長。深圳海關統計分析處副處長 曹鵬飛:深圳不僅家電出口從6月份起一直保持兩位數增長態勢,高附加值、高技術含量商品出口也表現亮眼。
專訪:共建“一帶一路”將給所有參與國家帶來繁榮——訪吉爾吉斯斯坦道路交通部部長巴克特·別爾達利耶夫 別爾達利耶夫說,多年來,中國企業參與了吉眾多投資建設項目,展示了專業的能力,吉道路交通部愿與中方繼續開展合作。
12月3日召開的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務委員會會議上,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宣布,中國如期完成了新時代脫貧攻堅目標任務。對此,中東歐國家多位駐華使節表示,中國脫貧攻堅目標達成,不僅為全球減貧事業作出巨大貢獻,中國的經驗和智慧也為世界帶來更多啟示。
海關統計顯示,今年前11個月我國對主要貿易伙伴進出口均保持增長,區域合作緊密、貿易多元共進的外貿體系正在加緊形成。今年前11個月,我國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累計進出口8.45萬億元,同比增長1.2%,其中,我國對越南、土耳其、波蘭、泰國進出口分別增長18.5%、15.9%、16%、8.3%。
11月30日,第十七屆中國—東盟博覽會和中國—東盟商務與投資峰會在廣西南寧圓滿落下帷幕。展望未來,中國將同包括東盟在內的世界各國并肩前行,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共創繁榮美好的未來。
第17屆中國-東盟博覽會和中國-東盟商務與投資峰會27日在廣西南寧拉開序幕,由于受到疫情的影響,本屆東博會首次采用實體展+云上東博會的辦會方式,讓無法入境參會的境外客商可以通過線上的方式與中國企業在線洽談業務,開通365天云上“南寧渠道”。針對今年全球蔓延的新冠肺炎疫情,東博會首次設置公共防疫和衛生展區。巴基斯坦與東盟國家地緣相近,多年來一直積極參與東博會,并成為本屆東博會的特邀合作伙伴。
這次致辭意義重大,標志著中國-東盟邁進了攜手共建更為緊密的命運共同體的新時代。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是推動構建新型國際關系,形成更加公平、公正、可持續發展的全球治理體系的價值理念。
第17屆中國-東盟博覽會27日在廣西南寧開幕。總臺央視記者 張卉:我現在就在南寧國際會展中心的“一帶一路“展區,其實“一帶一路”國際展區共有兩個,有來自20多個國家200多個展位,展品也是琳瑯滿目。
隨著中國擴大對外開放的步伐不斷向前邁進,中國以自身復蘇帶動世界共同復蘇的效應日益凸顯,中國同東盟合作的空間將更為廣闊 11月27日至30日,以“共建‘一帶一路’,共興數字經濟”為主題的第十七屆中國—東盟博覽會在廣西南寧舉行。
11月28日,西北地區規模最大,可滿足陜西地區70%的中藥材倉儲需求的關中中藥材物流基地正式運營。為了“傳承精華,守正創新”,陜西在陜南、陜北、關中建設三個中藥材物流基地,同時建成15個道地藥材種植及初加工基地,形成產地加工,質量檢測、運輸配送、全程可追溯的全國中藥材物流生產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