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03月12日09:07 來源:大河網-河南日報
美好生活是奮斗目標
——河南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視察指導重要講話精神紀實(下)
群眾在新鄉市政府廣場前放飛信鴿,暢想美好生活。郭志清攝
此前報道:
總書記視察指導河南這五年(上)丨抓好黨建是最大政績
總書記視察指導河南這五年(中)丨推動發展是第一要務
□河南日報記者 萬川明 柯楊 欒姍 侯皓
溫飽夢、讀書夢、健康夢、就業夢……這個春意盎然的時節,全國人大代表、濮陽縣慶祖鎮西辛莊村黨支部書記李連成,把農民對幸福生活的新追求概括為“八個夢想”,帶上了今年全國兩會,帶進了人民大會堂,帶給了習近平總書記。
農民代表掰著指頭侃侃而談,總書記帶著微笑認真傾聽。
“為人民服務是我們黨的宗旨”,總書記的話語既充滿力量,又充滿感情:“圍繞著人民群眾對幸福美好生活的追求來實踐。我們的實踐過程,是一步一個腳印、一棒接著一棒往前走。既要看到我們取得的輝煌成就,更要看到前面的路還很長,我們要繼續努力地走下去!”
“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無論何時,總書記都強烈地展現著念茲在茲的為民情懷、須臾不忘的人民意識。回溯五年前的那個春天,習近平總書記踏上中原大地,他拜謁焦陵、凝望焦桐,追尋焦裕祿同志為人民服務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的光輝一生,他彎下腰仔細查看麥穗灌漿情況,他拉著貧困農戶的手詢問生活上有哪些困難……群眾利益無小事,一枝一葉總關情。就在這次視察指導期間,總書記對河南提出了“四個著力”的要求,明確指出要著力保障和改善民生,解決好教育、就業、社會保障、醫療衛生等人民群眾的切身利益問題,努力讓人民過上更好的生活。
五年來,河南牢記囑托、不忘初心,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把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做好“三農”工作放在經濟社會發展全局中謀劃推進,把一億人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作為矢志不渝的奮斗目標。
五年來,河南牢記囑托、不忘初心,堅持以民生凝聚民心,著力解決關系群眾切身利益的問題,辦成了一大批群眾所急、所需、所盼的民生實事,把謀求民生福祉書寫在新時代讓中原更加出彩新篇章的字里行間。
五年來,河南牢記囑托、不忘初心,以發展鼓舞人民創造偉力,以事業凝聚人民創造偉力,堅持在發展中共享、在共享中發展,努力使每個人既是發展的受益者,又是發展的推動者。
國計,民生;民生,民心。“民生”二字,對于河南這個農業大省、人口大省來說,分量更重,責任更重,意義更重。面對底子薄、基礎弱、人均水平低、發展不平衡的基本省情,改善民生的腳步每往前邁一下,都意味著要擔當更多的責任、付出更多的心血、灑下更多的汗水。
河南省委十屆六次全會暨省委工作會議以“四個著力”為根本遵循,向全省人民莊重承諾:必須奮力實現人民生活水平由小康到共同富裕的歷史性轉變,讓全省人民過上高品質生活。省委常委會在北京全國兩會駐地召開擴大會議強調,要把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作為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的具體實踐,作為加快河南發展的重大機遇,把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做好“三農”工作放在重中之重的位置,努力在新的起點上推動河南各項工作邁上新臺階。
“共產黨就是來給老百姓辦實事的,就是帶領大家一塊兒奔幸福的!”
這是李連成的真切感受,是億萬中原兒女的共同心聲,更是始終激蕩在河南數百萬黨員干部心頭的滾滾春雷。
“老百姓心里有桿秤。我們把老百姓放在心中,老百姓才會把我們放在心中。”
——習近平
“為人民謀幸福,是中國共產黨人的初心。我們要時刻不忘這個初心,永遠把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作為奮斗目標。”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是貫穿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的核心與靈魂,引領著廣大黨員干部把人民放在心上,把責任擔在肩上。
豫東平原今年的春天,來得似乎比往年更早一些。3月10日剛過7點,太陽就一骨碌爬了起來,把幾縷細碎的金光灑進閆春光家的蛋雞養殖場里。
他家幾十米長的雞棚里,1萬多只雞嘰嘰咕咕;家門口那條叫“幸福路”的小街掃得干干凈凈,飄蕩著醇厚的香油味兒;村里的采摘車間蘑菇探頭探腦,布鞋手工坊吱呀一聲開了門……熱鬧繁忙的初春氣息,叫醒了蘭考縣東壩頭鄉張莊村嶄新的一天。
打料、投食、撿雞蛋……閆春光勾頭彎腰,忙得不亦樂乎,工作服的后背打濕了一大片。早上這陣忙過去,他趕著洗頭換衣服,尋思著9點前趕到自家的“春光油坊”,上午得運出十來件小磨香油,這是縣里的副食品采購定點兩天前就訂好的貨。別看油坊不大,一年能掙一二十萬。
嗬!這是閆春光嗎?梳洗一新后,小分頭一絲不亂,身上的夾克筆挺有派,臉上掛著自信的笑——記者很難把面前這個人,和5年前那個因為生計,總是一臉愁容的貧困戶聯系起來。
2014年春天,習近平總書記推開了閆春光家的門,和他一家老小促膝談心,談生活上都有哪些困難,咋樣才能找到一條合適的致富門路。“農村怎么發展、農民怎么致富,總書記給咱農民講得清清楚楚。請總書記放心,俺們農民一定好好干!”對未來的日子,閆春光信心滿滿。
河南精準施策,精準發力,做好“轉、扶、搬、保、救”五篇大文章,全力完成脫貧攻堅任務。2013年至2017年,全省577.7萬農村貧困人口脫貧,5514個貧困村退出貧困序列,貧困發生率由2012年年底的9.28%下降到2017年年底的2.57%。
兩組數據很有溫度:2018年前三個季度,全省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8.5%,高于城鎮居民0.6個百分點;全省貧困地區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增長10.3%,高于全省農村平均水平1.8個百分點。
——葆有為民情懷。
2014年5月10日,鄭州。在聽取河南工作匯報后,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著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人民群眾共享改革發展成果最直接最現實的體現,也是最得民心的事情。
永葆為民情懷,在河南有著燭照前行的火炬,那就是鼓舞一代代人不懈奮斗的焦裕祿精神。
2018年5月14日,焦裕祿同志逝世54周年紀念日之際,省委書記王國生在題為《努力學習弘揚焦裕祿同志的“三股勁”》的文章中寫道:習近平總書記對焦裕祿同志“三股勁”的概括,昭示了焦裕祿精神的深刻內涵,我們要用心領會、扎實踐行,以此砥礪黨員干部不忘初心、牢記使命。
“對群眾的那股親勁、抓工作的那股韌勁、干事業的那股拼勁”,這一高度凝練的概括,使焦裕祿精神煥發了新的活力,對于同心共筑中國夢、爭先進位謀出彩的中原大省,有著特殊而重要的意義。
長期在基層工作的中牟縣官渡鎮黨委書記段長海深有感觸地說:“基層干部沒有對群眾的親勁兒,不捧出一顆真心,根本就贏得不了民心,更別提能形成凝聚力。咱河南的黨員干部要擔當實干、要謀求出彩,這是基礎和前提。”
學習弘揚焦裕祿同志的“三股勁”,正在中原大地蔚然成風。
——堅持與民交心。
在尉氏縣張市鎮,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召開鎮村干部和村民代表座談會時談到,不多接地氣,不與群眾交心,就不能很好地做到“群眾想什么,我們就干什么”。
總書記的諄諄教導,在“80后”村支書代玉建內心深處扎了根。
2014年,31歲的代玉建放棄在鄭州年入數百萬的生意,回到老家蘭考儀封鄉代莊村任黨支部書記。
這個后生自主創業是個“能人兒”,但是他能不能把一個貧困村帶上致富路,又能不能一碗水端平,讓一個亂村改變面貌?起初,村里人給他打上了不小的問號。
修路打井,讓鄉親們喝上安全水;根據代莊的水土特質,搞大蒜種植、搞苗圃大棚、搞水產養殖,啥合適干啥,啥來錢干啥;建村委辦公樓,加強基層黨建讓發展不跑偏……代玉建展開了大走訪,一戶也不落下,逐個聽取意見。用他妻子的話說,幾天不回家是常事兒,泡在了村里。
短短四五年,他帶領大家給村里干的實事“有一火車”。代莊村人均年收入也從4600元增長到1.3萬元。大家對代玉建刮目相看,信任感“爆棚”,主動要求搭上村里產業發展的快車。
“我個人生意做得再大,只能代表我自己,村里人都富了,在外頭說話才有底氣。”“習近平總書記說,大家的生活都要過好,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一個也不能落下,一個也不能少。現在我對這句話有了更深切的體會和感受。”代玉建說。
——尊重群眾首創。
“在人民面前,我們永遠是小學生,必須自覺拜人民為師,向能者求教,向智者問策”,“必須充分尊重人民所表達的意愿、所創造的經驗、所擁有的權利、所發揮的作用”,習近平總書記的這些論斷,不僅是對歷史唯物主義的堅持與發展,也是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的重要體現。
今年春節前幾天,鄧州市張村鎮朱營村黨支部書記朱志華忙壞了,他挨家挨戶給回來過年的人們通報村里的“大事記”。去年,村里修繕了學校、衛生所,這幾件事都是嚴格按照“四議兩公開”程序進行的:經村黨支部會提議,村“兩委”會商議,黨員大會或黨員代表會議審議,村民大會或村民代表會議決議;決議公開,實施結果公開。
2018年11月26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開會議,審議《中國共產黨農村基層組織工作條例》。會議強調,凡是農村的重要事項和重大問題都要經黨組織研究討論,村級重大事項決策實行“四議兩公開”,加強村務監督。2004年發端于鄧州的“四議兩公開”工作法,寫進了全黨的規章制度當中。
說起“四議兩公開”的好處,朱志華打開了話匣子:“有事多商量,不僅事能干成,群眾也能得實惠。就拿這衛生所來說,建成后免費為村里人進行體檢,村民日常看病不用出村,自然舉雙手贊成。”
在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工作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在任何時候任何情況下,與人民同呼吸共命運的立場不能變,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不能忘,群眾是真正英雄的歷史唯物主義觀點不能丟。”
中國共產黨在實踐中總結升華的治國之要蘊藏于此,泱泱大國領航者對人民群眾的深厚感情可見于斯。
“民生是最大的政治。要抓住人民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把人民群眾的小事當作我們的大事。”
——習近平
石板路、古木樓、大紅燈籠……今年春節假期,許昌市襄城縣的明清古街,驚艷了歸來的游子,增添了濃濃的年味。這條曾經破爛不堪、擁擠混亂的老胡同,經過房屋修繕、道路翻新,再現了當年“南通荊襄、北達京洛”的盛景。
全省城市縣城建成區新建改造道路2825公里,新增供熱面積12878萬平方米,新開工棚改安置房125.2萬套,基本完成城市黑臭水體治理123處,累計實施項目10310個、完成投資8853億元,新增全國文明城市6個、22個市縣入選全國提名城市……我省百城建設提質和文明城市創建實施兩年多來,如同一支妙筆,在中原大地描繪出一幅幅生動圖景。
長期以來,低于全國平均水平將近10個百分點的城鎮化率,成為河南增進民生福祉的最大短板。習近平總書記要求河南要打好的“四張牌”中,其中一個就是以人為核心推進新型城鎮化。河南以百城建設提質工程為抓手,聚焦百姓最關心的問題精準發力,彌補城鎮短板,化解民生之憂,走出了一條具有時代特征、符合河南特點,生態、融合、適度、集約、高效的新型城鎮化路子。
正如省長陳潤兒所說,實踐證明,百城建設提質工程是省委、省政府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打好“四張牌”重要指示精神,踐行新發展理念、順應群眾新期待而作出的一項正確決策,既是轉型發展的引領工程、文明建設的基礎工程,也是民生改善的保障工程。
民之所盼,政之所向。
河南的民生指標全線飄紅:2018年,我省民生支出7126.49億元,增長依然保持在兩位數,占一般公共預算支出的比重為77.2%。實現城鎮新增就業139.24萬人,累計發放創業擔保貸款1058.37億元,是全國首個發放總量突破千億的省份……人民生活水平有新提高,生活質量有新改善,更多人的期盼正在成為現實。
更值得點贊的是,在經濟并不發達、財政并不寬裕的情況下,河南響亮地提出實現“三個同步”“三個高于”——城鄉居民收入與地區生產總值同步增長、生態環境質量與經濟質量效益同步改善、社會事業進步與經濟發展水平同步提高;生產總值、財政收入、居民收入的增速均高于全國平均水平,加壓負重,主動擔當,為“切實保障和改善民生”劃下了一條條硬杠杠。
補短板,讓獲得感無處不在。
因為工作關系,經常往返于歐洲和河南的導游張蕾蕾,對我省深入推進的“廁所革命”豎起了大拇指。
“公廁看似一個民生小事,卻是地方形象的一個代表,是文明程度的一種體現,甚至折射著發展中國家與發達國家的差距。”她認為。
前幾年,張蕾蕾帶外國游客到河南游玩,一些地方特別是熱門旅游景區的公廁,經常讓她這個東道主感到尷尬。
去年,河南新(改)建城市公廁3268座、鄉鎮公廁5307座、旅游公廁1713座,這個影響群眾生活品質的“小事情大問題”,正逐漸被改善。
白天年輕人打籃球,晚上老年人跳廣場舞,西平縣王孟寺村新建的文化廣場,一天到晚閑不住。
幾年前,這里還是個四五米深的坑,垃圾滿地,蚊蠅亂飛。村里把垃圾清走后建成了文化廣場,全村配備了100個垃圾桶,5個保潔員兩天一清,垃圾統一運往填埋場。現在村里整潔有序,綠意盎然,用村民的話說,“這事辦到了我們心坎里”。
截至2018年年底,我省有76個縣(市、區)通過農村垃圾治理省級達標驗收,77.5%的行政村生活垃圾得到有效治理,略高于全國平均水平,農村臟亂差、垃圾圍村的局面得到改善。
今年,河南省的力度更大,把實施農村人居環境“千村示范、萬村整治”工程作為改善農村人居環境和鄉村振興的重要載體,將建設1000多個環境美、田園美、村莊美、庭院美的“四美鄉村”,引領全省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水平和鄉村振興的整體提升。
瞄準脫貧短板,從“大水漫灌”到“精準滴灌”,精準扶貧的保障體系逐步完善,穩定脫貧的農村貧困人口平均每年保持在100萬人以上,貧困發生率明顯下降;
瞄準交通短板,鄭州、洛陽等地大力發展軌道交通,精密計算人流密度大的區域,率先開通開建地鐵;
瞄準教育短板,新建、改擴建學校、幼兒園,全面改善貧困地區義務教育薄弱學校基本辦學條件;
瞄準就醫短板,在全國率先推出大病補充醫療保險制度,提高醫保報銷比例,貧困人口和特困救助供養對象、城鄉低保對象和困境兒童基本實現應保盡保;
……
認真梳理河南補齊民生短板的舉措,不難發現,針對群眾在就業、教育、醫療、社保、居住、養老等方面,河南以精準施策確保有效管用,“好鋼使在刀刃上”,把錢花到最需要的地方。
這一點,從省委、省政府每年承諾的重點民生實事可見一斑。新增城鎮就業139.24萬人;全省城鄉低保對象月人均財政補助水平再提高,惠及321萬城鄉低保對象;新改建農村道路5900公里,“四好農村路”越走越穩當……不久前公布的2018年度河南重點民生實事“成績單”,讓每一個生活在河南的人真切感受到實打實的獲得感。十件重點民生實事,這個暖心的名詞已伴隨河南人14年,早已成為河南民生的最大品牌。
抓發展,讓幸福感充盈心間。
抓發展就是抓民生。能不能把重點民生實事辦實辦妥,本來就是高質量發展的內在要求和應有之義。
初春的溫度乍暖還寒,但中原大學生創業孵化園卻一派熱氣騰騰。來自清華大學、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北京理工大學、鄭州大學等省內外十幾所高校的畢業生,正忙著談項目、找資金、選人才。對他們來說,這里不僅是創業的孵化器,也是一個充滿人情味的家。
“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就業是最大的民生。我想抓住鄭州建設國家中心城市的機遇,為大學生就業做點什么。”談及孵化園創辦的初衷,創立人之一的譚偉這樣說。近年來,河南出臺了一系列優化創新創業環境的政策措施,讓奮斗者有希望,開拓者有奔頭,全社會活力進一步迸發。
中原大省把握好民生這個“指南針”,做好經濟社會發展工作,使得最近5年不僅成為發展最快的一個時期,也成為民生政策出臺最多、資金投入最多、群眾得實惠最多的一個時期——
鄭州的高鐵“朋友圈”已覆蓋大半個中國,河南人享受著交通的便捷,工作生活從“單城記”變成“多城記”;
空中、陸上、網上、海上絲綢之路“四路”協同,河南開放手筆越來越大,海淘更平價方便,出國旅行“說走就走”;
實施人才強省戰略,開工建設青年人才公寓約5.14萬套,讓青年人才既安居又樂業……
“有了這個平臺,我就能打造一個智慧養老院,給老人們提供更加便捷貼心的服務。”濮陽市華龍區瑞福祥養老院負責人李紅軍欣喜地說:“一機在手,就能‘跨越山和大海’。”
他提到的平臺,就是兩個多月前上線的濮陽市民生保障大數據平臺,在這個平臺上,要想開一家養老機構,在線就能申請和登記,并且還能進行內部管理,為入住老人提供全方位信息服務。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大數據在保障和改善民生方面大有作為。“互聯網+教育”“互聯網+醫療”“互聯網+文化”等方面,能讓百姓享有更多的好處——1月23日,河南省大數據管理局成立,將更有力地推動百姓少跑腿、數據多跑路,更好地解決一系列民生“痛點”“堵點”“難點”問題。
“大數據+大民生”,我們生活質量更高。建制度,讓安全感隨時陪伴。
鄭州市環境監測中心站副站長范相閣,從事環境監測這20多年,每天起床后第一件事就是“看天”。
從前些年出現藍天白云的好天氣大家都刷爆朋友圈,到現在人們對“好天”漸漸習以為常。他明顯感到,鄭州的空氣質量優良天數整體來看不斷走高。要讓老百姓呼吸上更多的新鮮空氣,制度的從嚴從實,制度的有效長效,對于藍圖“變現”來說,必不可少、功不可沒。
2017年,全國首創的《河南省綠色環保調度制度(試行)》(簡稱《制度》)正式實施,企業停限產不再“一刀切”,而是進行差別化對待;
起草并實行《河南省大氣污染防治條例》,相繼出臺大氣污染防治、水污染防治系列攻堅治理方案,以及《河南省清潔土壤行動計劃》,建立健全了環境污染防治攻堅制度體系;
實施《河南省環境保護督察方案(試行)》,在全省全面開展環境保護綜合督察;
出臺并嚴格落實《黨委政府及有關部門環境保護工作職責》《黨政領導干部生態環境損害責任追究實施細則(試行)》等一攬子制度,黨政同責、一崗雙責、失職追責、獎優罰劣;
3年累計投入600億元,建立健全財政投入機制,建立生態補償獎罰機制,建立稅收調節機制,真金白銀支持綠色發展,建設美麗河南。
——不但治標,更加注重治本。
民權林場三代人造出6.9萬畝平原綠海,大別山腹地黃柏山上演了綠意滿山的“不老”傳奇,西部小秦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修山復綠……去年以來,本報講述了一個個建設森林河南過程中發生的動人故事,它們是河南新時代綠色發展的縮影,也是人與自然構建生命共同體的有力見證。
也是在去年,中原大地吹響了“五年增綠山川平原,十年建成森林河南”的號角,全省上下迅速行動起來,讓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在河南開花結果,讓綠滿中原、四季常青成為出彩河南的靚麗底色。
賈魯河再不是臭氣熏天,而是蕩漾著碧水清波,即將成為一條安全河、生態河、景觀河、文脈河和幸福河。包括賈魯河綜合治理在內的河南“四水同治”十大水利工程全面開工建設。這一惠民舉措受到國務院辦公廳通報表揚,被譽為“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在河南的生動探索和實踐”。
空氣優良天數比例達70%以上、全面消除城市黑臭水體、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100%……河南明確了路線圖,確保實現2020年環境質量總體改善目標,讓老百姓享受更多的藍天、碧水、凈土。
——不但關注硬指標,更加注重軟環境。
“平安河南”建設步伐鏗鏘有力:全省各地建立了由黨委、政府統一領導,政法機關、行政部門、工青婦等群團組織及人大代表、政協委員等多方參與的工作格局,已建成縣、鄉、村三級矛盾糾紛排查化解平臺5.23萬個,6.23萬名專職人民調解員和14.35萬名兼職人民調解員活躍在基層,矛盾糾紛化解率達95.8%。2018年,全省刑事案件總量比上年下降8%,公眾安全感、政法機關執法滿意度持續提高。
粗略統計,2014年來,我省出臺了100多項改革措施,其中關于具體民生事項的,就占四分之一。河南在民生領域的探索和改革,正從碎片化向制度化轉變,改善民生的制度建設自覺、鮮明,有效、有力。
“國家富強,民族復興,最終要體現在千千萬萬個家庭都幸福美滿上,體現在億萬人民生活不斷改善上。千家萬戶都好,國家才能好,民族才能好。”
——習近平
歲末年初,盤點一下這一年,人們各有收獲:“脫貧了”“漲工資了”“搬新家了”“開公司了”“在城里落戶了”……一個個鮮活的故事,一張張開心的笑臉,匯成了一幅動人心弦的民生畫卷。在高質量發展中,讓人民群眾過上高品質的生活,提高人民群眾的幸福指數,成為河南保障和改善民生更高的追求。
“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中原更加出彩’的殷切囑托,點燃了中原兒女的奮斗激情。去年以來,河南先后召開省委十屆六次、七次、八次全會和省兩會,對如何實現新時代中原更加出彩、如何爭做出彩河南人進行了部署,凝聚了強大正能量。每一個河南人都應當融入國家發展、民族復興的大潮,始終與時代同行,不停和時間賽跑,同心共筑中國夢,爭先進位謀出彩。”3月6日上午,出席十三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的河南代表團舉行聯組會議,并向中外媒體開放。省委書記王國生在這次會議上,對“出彩”做了全面而深刻的闡釋。
——在高質量發展中改善民生,讓人生更出彩。
三層嶄新的教學樓,標準的塑膠跑道、籃球場、足球場……站在新安縣鐵門鎮老君洞教學點,很難想象得到在這座大山里的小學,山娃們完全可以像城里孩子一樣,接受德、智、體、音、美、勞的全面教育。
老君洞教學點的舊址是一處老窯洞,只有兩名老教師,劉志安就是其中一位。3年前,學校乘著全省“全面改薄”“擴充城鎮義務教育資源”的東風,加入了優化農村義務教育學校布局的行列,改建成一所軟硬件都過硬的新學校。
“學校教學設施先進,課程開得也很全,家長可高興了!”劉志安說,“把教育這個民生事業辦好,咱們河南發展的后勁就會越來越足!”
“苔花如米小,也學牡丹開。”為教育事業奉獻了一輩子,他堅信鄉村教育的明天會更美好。老劉的孫子也在這里上學,他堅定自己的選擇,孫子在這里同樣享有人生出彩的機會。
民生保障的托底、簡政放權的便利、法律法規的完善,越來越多的河南人都和老劉感受相似,那就是人生出彩的舞臺越來越寬廣,奮斗成功的渠道越來越通暢。
——在高質量發展中改善民生,讓中原更出彩。
2月19日,河南推出的話劇《焦裕祿》,作為“獻禮新中國成立70周年·2019新春演出季”開幕式劇目,登上了國家大劇院的舞臺。此前,這臺話劇在駐馬店、洛陽等地演出時,場場爆滿,一些觀眾甚至坐在了過道的臺階上。
很多觀眾反映,和以往典型人物“高大全”形象不同的是,焦裕祿在劇中被還原成一個有血有肉的共產黨員、縣委書記,一個有情有義的丈夫、父親、兒子。話劇不僅回顧了大家耳熟能詳的焦裕祿的感人事跡,更帶領觀眾深度感知他的精神世界。
“我是自己買票來看的,真心盼望能欣賞到更多高質量的文化產品,讓我們的內心更充實,精神更富足。”洛陽師范學院一位老師說。
隨著物質生活水平的顯著提升,供需矛盾在文化領域更為凸顯。河南省社會科學院副研究員郭艷認為,河南文化消費領域同樣是“過剩”與“短缺”并存,一般性的文化產品供給過多、質量高的精品不多。
這恰恰打開了消費升級的突破口——如果以創新驅動助推河南文化產業高質量發展,以群眾的獲得感完善河南公共文化服務,以人才戰略支撐文化高地建設,讓一億人的文化消費需求得到充分釋放,河南文化的高質量發展必將迎來春天。
——在高質量發展中改善民生,讓時代更出彩。
春日的照耀下,夏邑縣的王飛正在自己的家庭農場忙碌著,過兩天他還要去外省講課,為更多未來的農場主傳經送寶。
十年前,王飛初中畢業選擇了外出打工,由于缺乏技術,收入并不高。后來,他回鄉種大棚蔬菜,并考取了全國職業技能資格證書,成為首批認定的新型職業農民,率先創辦了家庭農場。
春節有蔬菜上市,“五一”有杏,“七一”有各種露天雜果,“十一”有黃金梨、蜜棗上市……王飛的農場里全年鮮果不斷,年收入近兩百萬元,他本人也成了培訓新型職業農民的授課教師。
“我正是因為抓住了時代賦予的機遇,才轉型成為一名新型職業農民。我將繼續做好家庭農場,帶領更多農村青年創業致富。”王飛說。
與時代同行,不僅生活更精彩,人生也能更出彩。
2014年—2019年,5年的跨度,為度量河南民生成就刻下了一座豐碑,為記載河南人幸福之路揮灑下濃墨重彩。每一筆描繪,都遒勁深邃;每一幅畫卷,都溫暖動人。
五年巨變,“三農”是這壯麗詩篇中閃亮的“題眼”。
五年巨變,民生是這時代華章里動人的“強音”。
歷史期待河南“民生故事”的下一個嶄新篇章!
城鄉之間有差別,這不奇怪,但是,差距過分懸殊,特別是基礎設施如果差距過大,那就值得警醒了。
鄉村振興是一篇大文章,工程千頭萬緒,該從哪著手呢?總書記在河南團說的明明白白,夯實鄉村治理這個根基。
鄉村振興戰略,事關千家萬戶,是中國鄉村又一次全新的征程,靠什么不斷激發前進的動力呢?總書記說得好,用好“深化改革”這個法寶。
聯播+12月7日,海關總署公布數據顯示,今年前11個月,我國外貿進出口總值29.04萬億元,進出口已連續6個月實現正增長。從戰“疫”主戰場武漢到三秦大地陜西,從國家糧食主產區之一松遼平原到澎湃著經濟活力的長三角……習近平總書記今年的考察足跡中,留下許多引領中國經濟發展的殷殷囑托。
12月7日,省委常委會召開會議,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研究部署我省脫貧攻堅、雙擁工作、知識產權保護等。會議傳達學習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勞模和先進工作者表彰大會、在主持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五次集體學習時的重要講話精神。
2017年底,一檔大型文博探索節目——《國家寶藏》一夜之間火了起來。新華社發 “在歷史長河中,中華民族形成了偉大民族精神和優秀傳統文化,這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長盛不衰的文化基因,也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精神力量。
視頻丨總書記的一周
長江經濟帶覆蓋沿江11省市,人口規模和經濟總量占據全國“半壁江山”。長江經濟帶沿線,基礎研究、關鍵技術攻關等方面在全國的地位凸顯,數字經濟、電子信息、生物醫藥、航空航天等產業領跑全國。
“十三五”期間,我國教育各項事業長足發展,在提高質量、促進公平等方面成效顯著,百姓有了更多的獲得感,教育的社會貢獻力不斷提升。今年,涼山州進一步落實教育扶貧“三免一補”政策,貧困戶子女入學在免學雜費的基礎上,每人每天還有3塊錢的午餐補貼。
憲法,國家的根本法,治國安邦的總章程。近年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就弘揚憲法精神,堅持依憲治國、依憲執政進行深刻論述。(記者羅沙 視覺劉媛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