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02月22日16:08 來源:光明網-《光明日報》
【光明論壇·再談改文風】
作者:韓寒
2016年新春,習近平總書記前往人民日報社、新華社、中央電視臺實地調研,在主持召開黨的新聞輿論工作座談會并發表重要講話時,他指出,在新的時代條件下,黨的新聞輿論工作的職責和使命是:高舉旗幟、引領導向,圍繞中心、服務大局,團結人民、鼓舞士氣,成風化人、凝心聚力,澄清謬誤、明辨是非,聯接中外、溝通世界。
作為新聞輿論工作的職責和使命重要內容,成風化人、凝心聚力,要特別注意發揮文化的教育作用,尤其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教化作用。中華文明源遠流長,數千年來孕育了中華民族寶貴的精神品格,其典故與習語包含了中國人民崇高的價值追求和審美情趣。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的一系列重要講話、文章、訪談等,引經據典、旁征博引,形成了獨具特色的文風,總是給人以思想的啟迪和精神的激蕩。
學習習近平總書記善于用典的文風,首先要理解他執政為民的情懷。無論是用《史記·殷本紀》中的“人視水見形,視民知治不”來告誡黨員干部接受群眾監督,還是以“但愿蒼生俱飽暖,不辭辛苦出山林”“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等詩句來教導黨員干部抓實做細民生工作,以孔子“政者,正也”“為政以德,譬如北辰”等語錄來警示黨員干部修身養德,以“一絲一粒,我之名節;一厘一毫,民之脂膏”等恒言提醒黨員干部清廉執政,其背后都是以百姓之心為心、“一枝一葉總關情”的為民情懷,體現了我們黨治國理政以人民為中心的核心價值觀。
學習習近平總書記善于用典的文風,要理解中華傳統文化的厚度與廣度,堅定對優秀傳統文化的信心。總書記的講話中,諸子百家、唐詩宋詞、近代名言等無所不包,傳遞著中華文化豐富且深厚的敬民、為政、立德、修身、篤行、勸學、任賢、廉政、法治、辯證等思想。其中有“以天下為己任”的政治抱負,有“以實則治”的實干理念,有“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浩然正氣,有“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的奉獻精神。唯有以好學的態度對待傳統文化,保持對自身文化的高度信心,才能上下五千年、馳騁數萬里。
學習習近平總書記善于用典的文風,還要學習他古為今用,不斷賦予傳統文化鮮活當代價值的創新精神。在印度尼西亞國會演講時,他引用“計利當計天下利”來傳遞中國堅持互利共贏、共同發展的義利觀。在中法建交50周年紀念大會上,他引用“萬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來闡釋中國推進人類各種文明交流互鑒、讓世界變得更美好的外交理念。用典的過程,實質上就是在打造一張張中華文化的金質名片,是運用傳統文化講好中國故事、傳播中國文化的典范。
古人云:“文章千古事。”為文亦為政,新聞輿論工作是更直接更有力的文化工作。學習總書記善于用典的文風,成風化人、凝心聚力,既是新聞輿論工作者的職責使命與文化擔當,也是在當下中國發生千年未有之變局的時刻,保持定力、增強自信,鼓勵人們奮斗奮進、努力實現中國夢的必由之路。
城鄉之間有差別,這不奇怪,但是,差距過分懸殊,特別是基礎設施如果差距過大,那就值得警醒了。
鄉村振興是一篇大文章,工程千頭萬緒,該從哪著手呢?總書記在河南團說的明明白白,夯實鄉村治理這個根基。
鄉村振興戰略,事關千家萬戶,是中國鄉村又一次全新的征程,靠什么不斷激發前進的動力呢?總書記說得好,用好“深化改革”這個法寶。
聯播+12月7日,海關總署公布數據顯示,今年前11個月,我國外貿進出口總值29.04萬億元,進出口已連續6個月實現正增長。從戰“疫”主戰場武漢到三秦大地陜西,從國家糧食主產區之一松遼平原到澎湃著經濟活力的長三角……習近平總書記今年的考察足跡中,留下許多引領中國經濟發展的殷殷囑托。
12月7日,省委常委會召開會議,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研究部署我省脫貧攻堅、雙擁工作、知識產權保護等。會議傳達學習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勞模和先進工作者表彰大會、在主持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五次集體學習時的重要講話精神。
2017年底,一檔大型文博探索節目——《國家寶藏》一夜之間火了起來。新華社發 “在歷史長河中,中華民族形成了偉大民族精神和優秀傳統文化,這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長盛不衰的文化基因,也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精神力量。
視頻丨總書記的一周
長江經濟帶覆蓋沿江11省市,人口規模和經濟總量占據全國“半壁江山”。長江經濟帶沿線,基礎研究、關鍵技術攻關等方面在全國的地位凸顯,數字經濟、電子信息、生物醫藥、航空航天等產業領跑全國。
“十三五”期間,我國教育各項事業長足發展,在提高質量、促進公平等方面成效顯著,百姓有了更多的獲得感,教育的社會貢獻力不斷提升。今年,涼山州進一步落實教育扶貧“三免一補”政策,貧困戶子女入學在免學雜費的基礎上,每人每天還有3塊錢的午餐補貼。
憲法,國家的根本法,治國安邦的總章程。近年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就弘揚憲法精神,堅持依憲治國、依憲執政進行深刻論述。(記者羅沙 視覺劉媛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