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02月15日14:52 來源:光明網-《光明日報》
【新春走基層·代表委員履職記】
讓基層醫院煥發活力
——全國人大代表、吉林大學中日聯誼醫院消化內科主任王江濱關于完善分級診療制度的思考
光明日報記者 任爽
農歷正月初八一早,全國人大代表、吉林大學中日聯誼醫院消化內科主任王江濱就在辦公室里對著電腦忙碌起來。電腦屏幕上是她要帶到全國兩會上的建議。盡管已經修改了幾稿,但王江濱還想繼續完善,因為這里面寫的不僅是她的思考,更是她作為一名醫生的心愿——根據疾病的輕重緩急以及治療的難易程度,讓醫療機構各自承擔不同的診斷治療責任,實現分級診療的內涵,即形成“基層首診、雙向轉診、急慢分治、上下聯動”的模式,從而建立起良好的就醫秩序。
王江濱說,建立分級診療制度是我國深化醫療衛生體制改革的重要舉措,目的就是合理配置醫療資源,促進基本醫療衛生服務均等化。但從目前來看,三級公立醫院仍然“人滿為患”,基層醫療機構還未充分發揮作用,而破解這一問題的關鍵就是要充分調動基層醫療服務人員的積極性。
經過大量調研,王江濱發現,基層醫務人員的收入水平仍然較低。低水平的固定工資很難激發基層醫務人員的積極性。而以單一量化考核為主的績效獎勵,又在一定程度上促成了健康檔案中“空白檔案”和“虛假檔案”的形成,“家庭簽約服務”也會出現只有簽約沒有服務的形式主義。
王江濱建議,國家應該對基本醫療衛生服務及公益性的概念及范疇、保障基本公共衛生服務和實現公益性的具體路徑與標準等進行科學界定。讓具有執業醫師資格的醫生承擔起疾病診斷治療和健康體檢等醫療工作,讓醫務人員從收支結余中獲得薪酬補償。在激發其積極性的同時,結合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在崗培訓、上級醫院進修、專業學分制等制度,努力提高基層醫務人員的服務能力。
“收入增加了,職業發展空間擴展了,自然也就留住了人才。基層醫務人員有了工作熱情,自然就會產生提高服務能力和拓展新技術的動力。基層醫院的服務水平提高了,病人自然留得住,分級診療的目標也就更容易達成。”王江濱補充說,“對尚未獲得執業醫師資格的醫生,可以讓其配合參與14項公共衛生服務。基層醫院也應被允許劃撥出一定比例的收入作為提供14項公共衛生服務人員的績效補貼,以鼓勵其積極性,使其自覺做好管理工作。”
對于我國醫療衛生體制改革的未來,王江濱充滿信心。她說:“伴隨著政府逐步加大對公立醫院的投入,逐步建立起符合醫療行業特點的人事薪酬制度,以及鄉村振興戰略的深入實施,更多優秀醫療人才將扎根基層、服務基層,‘基層首診、雙向轉診、急慢分治、上下聯動’的分級診療制度將變得愈加清晰。”
采訪手記
王江濱的“堅持”
采訪王江濱的這一天恰好是星期二。說“恰好”,是因為每個星期二的下午,王江濱都會專門為患者解決就診時遺留下來的問題,復診或者之前檢查檢驗剛出結果的患者,都不用再掛專家號,只掛一元錢的普通號就可以就診。這一個下午,王江濱要看的患者一般都超過60個,“星期二一元號”已經堅持了20多年。
王江濱的“堅持”并不只這一項。作為科室主任和博士生導師,她堅持手寫病例,和患者解釋清楚病因,不讓學生代勞;她堅持為需要定期復查的慢性消化系統疾病患者建立病例檔案;她帶領科室成員堅持“每周三個工作日7點30分上班”制,一起研討疑難病案;作為第十一屆和第十三屆兩屆全國人大代表,她堅持走訪調研,直面基層醫療問題,認真撰寫建議。
王江濱說,這些堅持源于信任,更源于責任。從醫30多年來,王江濱碰到過很多大老遠趕來的患者,他們多是因為口耳相傳說她是個好大夫,這是患者對醫生的信任;在第十一屆人大代表任期的第一年,她曾提出“取消用人單位對肝炎病毒攜帶者的篩查和歧視”等多個建議。這些建議在全國人大常委會的推動下,引起了相關部門的重視并很快得到落實。這是國家對人大代表的信任,這些信任都是她肩上沉甸甸的責任。
《光明日報》( 2019年02月15日 04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