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02月13日15:02 來源:經濟日報
大都市群的主要功能,可以定義為以下具有內在邏輯聯系的三個方面:一是復雜的多元產業集群的協同集聚平臺;二是具有全球競爭力的世界級產業集聚區;三是世界大國實現國家戰略目標的主要支撐空間和全球化的引領區域。
進入經濟全球化時代,國際競爭的主要單元已經從國家轉移到大都市群層面,是否擁有具備全球影響力的國際化大都市群,是一個國家能否占據全球價值鏈、產業鏈高端的關鍵所在。我國正在進入改革開放的新時期,經濟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特別是面臨當前全球化的一系列不確定因素,迫切需要建立自主可控的現代化經濟體系以及與此相應的國際化大都市群,應對新的挑戰。
中國是世界制造業第一大國,但并非制造業強國,原因之一就是我國制造業大多處在全球價值鏈的中低端。要改變這種格局,重點在于產業轉型升級和打造高品質產業集聚空間,更好加快多產業協同集聚步伐。從這個角度看,加快大都市圈和國際化大都市群的建設,具有特別重要的意義。
在全球化競爭中,我國具有社會主義制度優勢、人口和人力資本優勢、國內市場規模優勢,以及地理空間優勢。我國的人口分布主要集中在沿海和沿(長)江地區,在工業化和后工業化時代,這種人口空間集聚格局意味著中國具有建設國際化大都市群的先天性地理空間優勢。在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以及長江中游和成渝地區,均已形成了大中小城市和城鎮密集分布的地理空間。利用這種地理空間優勢,加快城市化和現代化建設的步伐,比如,加快交通基礎設施建設、加快培育產業集群空間、加快城市群的體制機制創新和區域一體化發展步伐等,將推動我國地理空間優勢轉化為產業升級優勢、區域和國家治理優勢以及全球化競爭優勢。
建設國際化大都市群,關鍵在于把握發展和協調的內在邏輯關系,從城市、產業和機制三方面切入,抓住關鍵點實現突破。
第一,從城市群發展的層面,要重視核心城市或龍頭城市的帶動作用,比如,北京、上海、杭州、南京、廣州、深圳、武漢、重慶、成都等特大城市、大城市對大都市群的帶動作用。
第二,注重大都市群產業集聚平臺的打造,形成城市群內外卓有成效的產業分工和連接平臺。產業體系完備、產業鏈縱橫交織、產業專業化分工細密,是大都市群得以成為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主要平臺的關鍵因素,其基礎條件是集聚、連接、聯動和共享。集聚形成連接,連接引致分工,分工推動聯動,而連接、聯動的基本動力則來自于共享。在國際化大都市群產業發展平臺的構建過程中,需要突出發展理念的更新,強調城市和區域間的抱團發展和合作共贏。
第三,構建有序有效的一體化發展與競爭機制。大都市群的一體化發展和有序競爭格局的形成是對立統一的,區域合作和市場化競爭是大都市發展的一體兩面,無論是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還是統一市場的構建,都必須建立在形成有序競爭機制基礎上。同時,一體化發展也會帶來更大空間范圍和更高層面的競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