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02月01日15:35 來源:南方網
連樟村扶貧車間帶動貧困戶脫貧增收
1月的清遠,天氣晴好。清遠市英德市連江口鎮連樟村里一派熱鬧景象,接踵而來的游客駐足路旁攤位品嘗各類小吃;村口的特產街、靈芝公園內的涼亭,以及不遠處的觀光茶社正在加緊建設……
自開展精準扶貧工作以來,連樟村每天都在發生著可喜的變化。群眾致富奔康的內生動力被有效激發,貧困戶脫貧意愿強烈,“我不僅要靠自己勤勞致富,還要把孩子培養好,讓他們走出大山”。
建起星級公廁,規劃特產街
“現在是冬天,熱乎乎的米酒很受游客歡迎,一個月下來能掙三四千塊錢,又能照顧家里老人?!贝迕耨R大姐告訴筆者,她家正在村里打地基建新房,相信自己的日子肯定會越過越好。
在連樟村的黨建活動中心旁,一條用青竹打造的特產長廊正在建造當中。清遠市駐連樟村精準扶貧工作隊隊長、第一書記張雪凡告訴筆者,這條特產街是連樟村目前的重點項目之一。
張雪凡說,這三年連樟村新建起環村道路、路燈工程、雨污分流設施和污水集中處理池、星級公廁以及黨群服務中心等。大棚蔬菜基地、扶貧車間玩具加工點、豐收農家樂和靈芝公園、西瓜芭樂種植等產業扶貧和就業扶貧項目陸續建起,還正加緊建設民宿、特產街和觀光茶社。
貧困戶對未來充滿信心
“最可喜的是貧困戶思想變化較大,脫貧意愿強烈,群眾的內生動力被有效激發起來了。”張雪凡說,全村已有32戶貧困戶改造危房并通過新樓房驗收,還有8戶從農村信用社申請到貼息貸款發展生產。
今年54歲的貧困戶陸國財就是其中之一。筆者見到陸國財時,他正在該村大棚蔬菜基地里忙著摘菜,綠油油的各種蔬菜長勢喜人。“趁著節前蔬菜銷售旺季,多摘點,收入也高些?!标憞斦f,今年蔬菜基地搞改革,收入按“每月底薪3000元+每斤菜0.1元的提成+項目分紅”來算,菜種得越好收入越高。
跟陸國財一樣對未來日子充滿信心的還有貧困戶陸奕和。他說,2015年,當地鎮村根據危房改造標準,補助3萬元幫助他建起了新樓房,并為他家辦了低保和殘疾人補貼,孩子讀書也免除了學雜費且補助生活費。2018年7月,大女兒大專畢業也出來掙錢了,家庭負擔大大減輕。
“有這么多人關心我們貧困戶,沒道理我們自己不上進?!标戅群驼f,“我不僅要靠雙手勤勞致富,還要把孩子培養好,讓他們讀好書走出大山”。
據張雪凡介紹,如今連樟村以全國精準扶貧和實施鄉村振興示范村為目標,進行整體規劃,著力改善基礎設施,繼續整治河道,計劃建設旅游接待中心和村史館;瞄準建設現代農業產業園,進一步發揮林地較多等資源優勢,重點發展茶葉、水果、林下經濟和鄉村旅游等項目,更好地將綠水青山轉化成金山銀山。
文/圖:南方網全媒體記者 焦瑩 通訊員 劉夏怡
近日,中國文明網發布2020年10月“中國好人榜”,其中寶豐縣王世杰入選此榜中的“助人為樂好人”。據統計,截至2019年年底,王世杰累計投入2.56億元,有效帶動39個貧困村、2100戶貧困人口脫貧增收。
廣東省江門市是粵港澳大灣區重要節點城市,地理位置優越,自然資源豐富。養蜂場周邊群山環繞,生長著1.5萬畝生態林,植物種類豐富,蜜蜂一年四季都可以采蜜,產出的蜂蜜天然無污染,品質極佳。
在當地農商銀行“扶貧小額信貸+脫貧致富貸”的支持下,巴代里如今僅靠賣駝奶每月就能掙10萬元。截至11月底,新疆農村信用社已累計發放“脫貧致富貸”近7500萬元,惠及1256戶建檔立卡貧困戶。
在廣西百色市凌云縣下甲鎮加西村,當地村民在采摘桑葉(2019年3月27日攝)。
(記者 尹賽楠)“祖祖輩輩灑滿汗水,我們終于種下希望。”蕩氣回腸的詞句里,流露出的,是熱情好客的彝家兒女對于美好生活的殷切期望…… “山窩窩”里的火普村如今舊貌換新顏。
2017年,作為建檔立卡貧困戶,郝永紅在幫扶干部的幫助下,申請了5萬元小額貼息貸款,在家里老房子的基礎上,建起3個大棚,發展蘑菇產業。” 圖為左家灣村村民在郝永紅的大棚內務工,制作菌棒,一天有七八十元的收入。
(記者 梁木) 河南省駐馬店市上蔡縣,是全國糧食生產百強縣,也是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目前,上蔡縣全縣建成貧困家庭重度殘疾人托養中心32個,實現26個鄉鎮全覆蓋,入住貧困家庭重度殘疾人606人,解放貧困家庭勞動力投入務工就業800多人,為貧困家庭勞動力提供就業崗位370個。
“來,嘗嘗我們種植的菊花,純天然無污染,可以直接吃?!薄 榻B,這些菊花是狀元紅皇繡菊,花型大,結球狀,可鮮食,亦可蒸、煮、燒、拌,食用、泡茶、釀酒、入藥均可。
易地搬遷,搬得出只是第一步,后續還要穩得住、能致富、生活好。喬建厚介紹說,盧氏縣支持易地搬遷后續產業發展,建成71個扶貧產業基地、8個光伏電站,在安置點周邊興辦60多家企業,帶動1.13萬人就地就近增收。
易地搬遷,搬得出只是第一步,后續還要穩得住、能致富、生活好。喬建厚介紹說,盧氏縣支持易地搬遷后續產業發展,建成71個扶貧產業基地、8個光伏電站,在安置點周邊興辦60多家企業,帶動1.13萬人就地就近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