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01月28日09:56 來源:新華網
新華社北京1月27日電 綜合新華社駐外記者報道:大型民族交響樂“敦煌音畫”、中國藏族祈福舞《天地鼓》、悠揚的馬頭琴、中國京劇和武術……在2019中國農歷新年即將來臨之際,“歡樂春節”系列活動繼續在多個國家吹起強勁的中國風,讓當地民眾感受到濃濃的中國年味。
26日晚,拉脫維亞首都里加大基爾德音樂廳,中國二胡、揚琴、琵琶、笙簫等民族樂器合奏的拉脫維亞名曲《道加瓦河》引來觀眾的熱烈掌聲和歡呼喝彩。這是甘肅省歌舞劇院民樂團演出的中國西北民族風情交響音樂會“隴上行”上的一幕。
拉脫維亞各界人士、各國駐拉使節、華僑華人等600多人觀看了演出。民樂團還演奏了中國西北地區經典樂曲,其中包括選自大型民族交響樂“敦煌音畫”的曲目、《可愛的玫瑰花》《阿拉木汗》《牧民新歌》等民族曲目。
已是耄耋之年的拉脫維亞著名漢學家貝德高教授在演出結束后登上舞臺并深有感觸地說,他以前曾去過甘肅省,如今看到甘肅省歌舞劇院民樂團的演出讓他非常感動。
在中國傳統舞獅的喧天鑼鼓中,以“歡樂春節”為主題的文藝演出26日在新西蘭首都惠靈頓國家博物館毛利廳拉開帷幕。
中國藏族祈福舞《天地鼓》、源于古印度的巴拉他納亞舞、中國兒童京劇表演《刀馬旦》、中西合璧的扇子舞等,讓觀眾目不暇接,掌聲此起彼伏。
據惠靈頓多元文化理事會主席齊慧芳介紹,這場演出匯聚了惠靈頓13個社團、20多個族裔的演職人員,以最具民族特色的節目共慶中國春節。
新西蘭中國文化中心主任郭宗光說,“歡樂春節”是中國文化和旅游部在全球范圍開展的品牌文化活動,今天新西蘭數十個族裔的演員與觀眾們齊聚一堂,共同慶祝中國春節,這與新西蘭多元文化和諧共存的優良傳統密不可分,中國春節也成為新西蘭各族裔人民迎接新年、祈福未來、見證友誼的美好時刻。
新西蘭工黨國會議員格雷格·奧康納用中文向現場觀眾祝賀“新年快樂”。他說:“毛利廳這個舞臺象征著新西蘭各族裔文化的異彩紛呈。春節對全球華人而言是最重要的傳統節日,今天春節也在新西蘭成為不同文化共同慶祝的重要時刻。”
悠揚的馬頭琴、令人驚嘆的呼麥……來自中國內蒙古的藝術家們25日晚在印度首都新德里舉行龍象共舞迎新春“歡樂春節”演出,為當地華僑華人和印度民眾奉獻了一場獨具民族特色的視聽盛宴。
火紅的燈籠和中國結把新德里斯里堡劇場裝扮得年味十足。內蒙古巴林左旗烏蘭牧騎藝術團表演的《禮贊》《敖包相會》《萬馬奔騰》《草原婚禮》等歌舞以及《雙人力》《花舞欣韻》等雜技和魔術,引來陣陣掌聲。呼麥《英雄頌》更是讓觀眾驚嘆折服。隨著《美麗的草原我的家》旋律響起,在場華僑華人也隨聲齊唱。中印藝術家共同演出了印度舞蹈《快樂之舞》,顯示了中印文化藝術的交融。
中國駐印度大使羅照輝在演出前致辭時說,中印兩國文明交融,擁有許多共同的文化遺產。今天的演藝活動是雙邊文化交往熱潮中新的美麗浪花。
印度商工部長兼民航部長普拉布在演出前祝中國人民新年快樂,他說春節是承載中華文明的標志性文化符號,越來越被全球各地民眾所熟知,這是中國文化軟實力的體現。每年春節,數億民眾回家過年,高鐵等現代化運輸方式為他們提供了快速便捷的服務,這從一個側面印證了中國的飛速發展,令人欽佩。
“歡樂春節·魅力京津冀”展演活動25日在美國加利福尼亞州貝佛利山市賽班劇院舉行,拉開了南加州地區中國新春慶祝活動的序幕。
近500名美國觀眾到場觀看了舞蹈、雜技、民樂、京劇、武術等精彩表演,以及介紹京津冀春節文化、民風民俗和經濟社會發展的圖片展。
貝佛利山市副市長米里施說,極具中國地方特色的演出及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示,為美國人民了解中國提供了窗口。相信中國藝術家和美國民眾的互動交流將增加彼此的了解與友誼。
另外,由開羅中國文化中心和開羅意大利文化中心聯合舉辦的“歡慶春節——中國·意大利美食周”26日在埃及首都開羅開幕。
“最大面氣球”和“最細拉面”兩項吉尼斯世界紀錄保持者、山西面藝大師王張龍在開幕式上表演了刀削面、關公扯面、龍須拉面、面團吹氣球等拿手絕活,贏得到場嘉賓的熱烈掌聲。
中國代表團的廚藝大師們當天還向埃及廚師學院的學生們教授了刀削面、貓耳朵、酒窩面等山西傳統面食以及拔絲紅薯、宮保蝦仁等中國菜肴的制作方法。中方代表團領隊李曉霞說:“上課時很多學員搶著跟我們說‘太棒了’,通過他們的笑臉,我能感受到他們非常喜歡我們山西面食。”(參與記者:李德萍、李碧念、郭磊、趙旭、譚晶晶)
題:擴容 提質 增效——疫情防控下“十一”黃金周消費亮點透視 (采寫:侯文坤、喻珮、丁樂、袁秋岳、吉寧、李華、白涌泉、周蕊、程士華、劉方強、張申博)
牢記總書記囑托,內蒙古持續推進公共文化服務建設,深入開展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利用,積極推動文旅融合高質量發展。目前,內蒙古全區共有75支烏蘭牧騎、3500多名隊員,年均堅持深入農牧區基層活動4個月以上,為各族群眾演出100多場,同時開展多種文化服務。
牢記總書記囑托,內蒙古持續推進公共文化服務建設,深入開展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利用,積極推動文旅融合高質量發展。目前,內蒙古全區共有75支烏蘭牧騎、3500多名隊員,年均堅持深入農牧區基層活動4個月以上,為各族群眾演出100多場,同時開展多種文化服務。
“我們扎根草原,以文藝啟蒙草原兒女;我們一心一意,努力使牧區煥然一新;我們是文藝輕騎兵,我們是人民的烏蘭牧騎……”一首《烏蘭牧騎之歌》流傳至今,歌中的這支文藝輕騎兵也依然奔走于草原上,堅持為人民服務,用歌聲與微笑匯成了草原上的一道最亮麗風景線。
聽新聞版面信息 9月12日,位于河南省鄭州市惠濟區黃河南岸炎黃廣場南側的邙山頂上,巍峨的炎黃二帝頭像靜靜地矗立著。互動游藝體驗中,包含“5G”體驗,駐觀山河、機器人志愿者“中中”、VR實景飛躍黃河、AR換裝照相體驗、“黃河文化”隧道等科技體驗項目吸引各族同胞參與互動。
越過祭壇,煮茶老者、奉茶女子、添茶男子,代表中原的男女老少、父老鄉親,捧著黃河水泡出的毛尖茶,以一杯中原特色的香茶敬獻各族遠道而來的兄弟姐妹。互動游藝體驗中,包含“5G”體驗,駐觀山河、機器人志愿者“中中”、VR實景飛躍黃河、AR換裝照相體驗、“黃河文化”隧道等科技體驗項目吸引各族同胞參與互動。
微風吹,碧草擺動似波浪。牧歌響,牛羊成群,散落草原。鮮花盛開,芬芳爭艷,引蜂把蜜采。游客如織,享草原豪邁,繪幸福畫卷。(文字/柴哲彬 王欲然 攝像/邸敬元 王欲然 剪輯/邸敬元 )
“我們給它們取名叫做‘草原飛雞’,”百格利生態牧場負責人呼和圖嘎一登場就有些與眾不同。風后栽植培土、春秋季剪枝、冬季保溫……”翻開老隊長喬義的治沙筆記,里面詳細記錄著白二爺沙壩種樹治沙的點點滴滴。
2019年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是我國批準加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成為締約國15周年,粵劇、南音等25個非遺項目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急需保護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10周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