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01月07日19:51 來源:中國網
位于四川盆地北部邊緣的廣元市青川縣,以“其水清美”而始名于唐代。這里群山環抱,山水相連,有著優良的生態環境。良好的生態造就豐富的物產,青川縣擁有7個“國家地理標志保護產品”,這些農特產,也成為了青川的一張名片。中國網記者 倫曉璇 攝
1988年出生的趙海伶在青川縣經營著一家土特產銷售公司, 她采用電子商務的模式,在網上銷售家鄉土特產。黑木耳、香菇、竹蓀、蜂蜜、天麻……這些來自青川的土特產正在通過網絡走出四川,銷往全國。中國網記者 倫曉璇 攝
2008年,汶川發生大地震,位于重災區的青川縣遭到重創。這一年,還在四川外國語大學成都學院上學的趙海伶正在讀大三。地震的消息傳來后,趙海伶一遍遍撥打家人的電話,卻始終無法接通,五天五夜之后,電話終于打通了。經歷了幾天聯系不上家人的痛苦和煎熬,趙海伶畢業后最先考慮的,就是回到家鄉陪伴父母。2009年夏天,青川縣災后重建正如火如荼。浙江省對口援建青川,整個縣城就是一片紛繁嘈雜的大工地,每個人都在為重建家園而付出努力。二十出頭剛畢業的趙海伶也深受鼓舞充滿斗志,決定要為家鄉的重建貢獻出自己的力量。中國網記者 倫曉璇 攝
在大學時,趙海伶就曾在網上銷售產品進行創業。這次她把目標放了在家鄉的土特產上,為何不把青川特產通過網絡銷售出去呢?于是在2010年,趙海伶成立了網店,以公司和農戶匹配的形式來銷售青川山貨。趙海伶走進大山,向農戶挨家挨戶收購蜂蜜、竹蓀、木耳等土特產,然后通過在淘寶上的網店出售這些山貨。中國網記者 倫曉璇 攝
蒼翠的大山帶來了豐富的物產,也帶來很多難題:交通不便、物流受阻。在創業之初,青川沒有快遞,趙海伶只能在每天早上6點去趕第一趟大巴車,把貨放在大巴車上帶到成都,然后委托成都的快遞公司再送出去。而處于災后重建時期的青川縣還經常斷水斷電,在創業的第一年,趙海伶住在簡單加固的房子里,連電腦都沒有,只能從縣委黨校政府臨時駐地借了一臺電腦,每天也只有幾個小時的睡眠時間。中國網記者 倫曉璇 攝
優質的貨品,良好的信譽讓趙海伶的網店贏得了來自全國各地客戶的認可,2010年9月,她被阿里巴巴評為“年度十佳網商”。2011年,趙海伶開設了實體店鋪,開始線上線下相結合的道路,供貨的農戶也由起初的200多戶發展到了2000多戶。中國網記者 倫曉璇 攝
如今,每年趙海伶的公司能收購8000斤蜂蜜,6000斤椴木黑木耳,1000斤竹蓀……各種農產品通過網絡走出了青川縣,進入到全國消費者的餐桌上。受訪者供圖
趙海伶最初的經營模式,就是從農民手里收貨,然后在網上出售,但挨家挨戶收集山貨效率很低,無法擴大規模,而且蜂蜜、木耳等山貨受季節和氣候影響很大,貨源能否保證充足也成了一個問題。受訪者供圖
趙海伶牽頭成立基地,和周圍的農戶形成一種較為固定的合作供銷關系。在青川縣板橋鄉紅旗現代農業園區木耳種植基地,農戶投入耳棒,公司將政府給予的每根木耳棒1.5元的補貼轉交給老百姓,農戶將收獲的木耳賣給趙海伶的公司,一畝地可獲利1.5萬元左右。中國網記者 倫曉璇 攝
如果農戶不愿種植木耳,也可以到園區務工,每天至少也可以掙到80元左右。木耳種植到采摘都需要大量的勞動力,可以解決當地不少農戶,包括附近留守婦女和老人的就業問題。中國網記者 倫曉璇 攝
進入冬季,青川縣馬鹿鄉的村民正忙著制作羊肚菌菌種,準備撒種播種。在這其中,很多都是留守婦女老人。從11月開始,到來年的1月份,婦女們制作一天的菌種可以收入五十元左右。等到五月份,便可以采收羊肚菌了。在趙海伶看來,公司與農戶之間是完全平等的關系。農戶為公司提供優質的貨源,公司則使農戶的生產更加規范,并幫助他們把產品銷售到更多的地方。“我們與農戶之間不僅是產品的交易,而是把他們當成朋友,在這個過程中也有情感的積累?!壁w海伶說。受訪者供圖
養蜂人楊鳴,是趙海伶多年的合作伙伴,有著十多年的養蜂經驗。以前,楊鳴家每年可以產出500多斤蜂蜜,隨著蜂箱的數量逐步增加,蜂蜜的產量隨之上升,但銷路沒有打開,每年養蜂的收入也只有一兩萬元。中國網記者 倫曉璇 攝
想讓蜂蜜銷量提升,只依靠自己零售是遠遠不夠的。2010年,楊鳴成為趙海伶公司合作的首批“供應商”。搭上電商的便車后,楊鳴養蜂的規模也在不斷擴大。從最初的20箱蜂箱,發展到如今400多箱,現在每年至少可以產出2000多斤土蜂蜜,養蜂一年可收入達10萬元左右。中國網記者 倫曉璇 攝
在這其中,楊鳴的觀念也在不斷轉變。他發動周邊十幾戶村民加入到養蜂的隊伍,還一起成立了養蜂合作社,從一人致富到一起致富。中國網記者 倫曉璇 攝
楊鳴將養蜂技術傳授給村民們,趙海伶的公司則負責回收蜂蜜,讓蜂蜜的生產更加規范化。楊鳴和其他養蜂人每年取蜂蜜的時候,趙海伶和團隊的同事也都會全程參與。中國網記者 倫曉璇 攝
每到收獲的時候,趙海伶便會和幾名同事開著車,奔走在青川的大山深處。為了收集到好的農產品,他們經常在山里一走就是六七個小時。趙海伶的團隊里年輕人居多,而且大部分都是“90后”。像趙海伶一樣,他們大多數都是在外讀書之后又返回家鄉創業。受訪者供圖
同為青川人的程瓊瑤是趙海伶公司的一員,已經工作了近五年。程瓊瑤眼看著公司從一家網店發展到現在,也時常感慨年輕人創業的不易。在程瓊瑤看來,趙海伶是一個很有親和力的人,她也常常對大家說,現在做的事情“是會有福報的”,盡管公司也需要一定的收益,但能幫助更多的人把東西賣出去,把青川的特產推廣出去,每個人心里也很開心。中國網記者 倫曉璇 攝
為了能讓產品有更好的銷路,趙海伶的同事們也會經常在網上分享自己的故事,并在一些平臺上科普關于農產品的小知識,比如如何更好地挑選蜂蜜,蜂蜜什么時候會結晶,這也引來了不少網友的“觀光”。中國網記者 倫曉璇 攝
在趙海伶看來,自己和同事們做的,并不是在“扶貧”,而是幫助農戶們更加適應市場發展的規律,既能把青川的好東西推廣出去,也能激勵農戶們產出更好的產品,生產更加規范。中國網記者 倫曉璇 攝
目前,約1200戶3500名貧困群眾在趙海伶公司的帶動下實現了脫貧致富,連續幾年,趙海伶都被評為“全國農村青年致富帶頭人”。趙海伶始終懷念著自己小時候在農村綠水青山間無憂無慮玩耍的時光,看到現在農村日漸蕭條,年輕人也大多外出務工,為了能把“綠水青山”變“金山銀山”,她也在努力著。中國網記者 倫曉璇 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