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01月04日19:46 來源:人民日報
改革開放40年,中國人民用雙手書寫了國家和民族發展的壯麗史詩。在這一進程中,有許多從事文學翻譯和教育工作的外國友人,在關注和見證中國改革開放成就的同時,也向世界講述著中國改革開放的故事。
中國民眾展現出積極向上的精神面貌
瑪烏戈熱塔·雷里加
我感受最多的是中國人精神面貌的變化,是一個國家在傳統與現代的融合發展中,在經濟社會快速發展的進程中,在每個人身上留下的時代印記。
我最近一次去中國是去年8月,如今的中國已經與我34年前第一次去時的樣子截然不同。過去幾十年來,波蘭和中國都發生了很大變化。作為一名漢學研究者,身在這樣一個巨大的變革時代,我有幸見證了中國的巨變,也見證了波中友誼的情深誼長。
在上世紀80年代的波蘭,中國研究并非熱門專業。1981年我進入華沙大學漢學系學習中文時,班里只有7名學生。而且很遺憾的是,其他6名同學最后都轉學別的專業了。但在今天的波蘭,5所大學設立了漢學系,幾乎所有大學都在教授中文。華沙大學漢學系每年招收50名左右的學生。除了漢學系,華沙大學的經濟系和法律系也都開設了與中國相關的課程。波蘭大學里與中國研究相關的專業早已成了熱門學科。中國的改革開放不僅改變了中國,也改變了波蘭學術界研究的方向。
1985年,我到中國留學。那時中國處于改革開放初期,整個國家都處在快速的發展變化之中。其間有一段時間我住在北京的四惠附近,出門就能看到農田菜園,路上是熙熙攘攘的自行車流。那時估計很多人跟我一樣,完全不會預見到那個田園牧歌式的東方國度能在短短幾十年里變成一個如此現代化的國家。如今行走在北京、上海街頭,你會發現它們與巴黎、紐約沒什么區別。不久前我訪問重慶時,就被這座現代化的山城震撼到了。在中國,不僅東部地區在快速發展,西部的很多城市也都變成了國際化的大都市,這樣的均衡發展讓人印象深刻。
中國改革開放40年來,大家看到最多的當然是經濟上的發展,高樓大廈、高速鐵路、現代化機場、高速手機網絡,這些都是中國經濟快速發展的標志。作為一名漢學研究者,我感受最多的是中國人精神面貌的變化,是一個國家在傳統與現代的融合發展中,在經濟社會快速發展的進程中,在每個人身上留下的時代印記。
剛去中國的時候,中國人給我的第一印象是羞澀、嚴肅的。那時中國的民眾還不擅于跟外國朋友打交道,但是在大城市里已有了學英語的潮流。由于改革開放,中國民眾展現出積極向上的精神面貌,大家都對未來的幸福生活充滿了期待,也對外面的世界充滿了向往。今天的中國人更加開放自信,在同國外民眾交流時非常輕松自然。我覺得這是一個長期快速發展的社會在人們身上留下的印記。
中國改革開放的影響是全方位的。不僅外面的世界影響了中國,中國也在深刻地改變著世界。過去幾年,隨著“一帶一路”建設的推進,中國和中東歐地區的交流明顯增多。現在波蘭很多城市都有漢語日等活動,學習漢語的熱情在波蘭越發高漲。我堅信文化交流是增進兩國人民了解最有效的途徑。欣賞彼此的文化,了解彼此的歷史,珍惜彼此的友誼,定能讓波中兩國人民的關系更加融洽。
在我看來,中國改革開放的成功給世界最大的啟示就是,一個國家要找到一條適合自身發展的道路,在改革與繼承、開放與傳統、東方與西方、未來與歷史中間尋找到一個最佳的平衡點。中國的經驗無疑向世界證明,中國人民找到了一條適合自身發展的道路。中國改革開放是一個文明古國實現偉大復興的現代樣本,是人類文明發展的寶貴財富和經驗。
(作者瑪烏戈熱塔·雷里加為波蘭華沙大學漢學系主任,本報駐波蘭記者于洋采訪整理)
改革開放搭建起人文交流之橋
杜可歆
我看到了改革開放給中國每一個普通家庭、每一個人帶來的更多幸福感。
在我選擇就讀杜倫大學中國學專業時,中國還未開始改革開放,誰也不清楚未來中國會是什么樣子。那時,我的中學老師不太理解我的選擇,但身為外交官的父親非常支持我。當時整個英國只有劍橋大學、牛津大學、杜倫大學等5所大學有與中國、中文相關的專業。現在看來,這個決定塑造了我此后的人生。
中國改革開放給了英中兩國學生更多的交流機會。1979年,作為英國首批赴中國的本科留學生之一,我第一次踏上了中國的土地。去年夏天,我再次到中國旅行,從深圳坐高鐵到昆明,坐著高鐵在無數的隧道、橋梁之間穿梭疾行,近1500公里的路程僅需7個小時就能到達,這令我非常驚嘆。
上世紀90年代,我成為一名教授中文的老師。從學習漢語到成為一名漢語老師,我有幸見證了改革開放給中國帶來的變化。曾經,杜倫大學的中國學專業一共只有3名本科生,如今英國許多大學都開設了中文課程。截至2017年底,全英共開設孔子學院29所、孔子課堂148所,英國掀起了學中文熱潮。過去,曾經在一次商務會議上,我是唯一一位英漢雙語翻譯,在談判過程中所有人都緊盯著我,迫切地希望我準確表達雙方的需求。如今,英中雙語人才隨處可見,英中雙邊貿易額已超過790億美元。
改革開放為中國帶來的絕不僅僅是經濟方面的紅利。作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中國在國際舞臺上也承擔著日益重要的角色,越來越深入地參與到國際事務中。伴隨著中國改革開放的深入,英中兩國的教育交流不斷增強,學生們的思維方式和眼界也不斷開闊。在英國的外國留學生中,中國學生的創新思維和創造力首屈一指。
中國改革開放搭建起人文交流之橋。英中兩國之間的交流是多重的,高層間的互動、企業間的投資和經貿往來,以及人文交流缺一不可。其中,人與人之間的交流至關重要,兩國的青年學生一起上課、一起參與各項活動,自然就有更多交流和分享的機會,也更容易理解和認同彼此。跨文化交流的精髓就在求同存異,要實現這一點,也要求兩國不斷擴大開放、深入合作。
在2000年前后,我去北京大學訪問的時候,看到一對母子在結冰的未名湖上打雪仗。他們的笑聲深深感染了我,讓我記憶深刻。從這對快樂的母子身上,我看到了改革開放給中國每一個普通家庭、每一個人帶來的更多幸福感。
(作者杜可歆為英國倫敦大學教育學院孔子學院外方院長,本報駐英國記者強薇采訪整理)
從敦煌莫高窟到云岡石窟,保護歷史文物、傳承優秀傳統文化始終為習近平總書記所牽掛、關注和思考。鼠標一點,云岡石窟大佛與文保專家隔空“對話”,揭秘駐顏“秘方”;刷刷手機,一起穿越回汴京,入畫《清明上河圖》。
推進社會治理現代化,是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要內容。國家社科基金重點項目“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確權方式及其勞動力轉移就業效應研究”(17AJL013)階段性成果
2019年6月28日上午,在蘭考焦裕祿干部學院,召開了一個名為“中國共產黨的故事——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在河南的實踐”的專題宣介會。誠邀大家在中原大地多走走、多看看,進一步感受歷史悠久的農耕文明,進一步領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在河南的生動實踐。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國要強,農業必須強;中國要美,農村必須美;中國要富,農民必須富。誠邀大家在中原大地多走走、多看看,進一步感受歷史悠久的農耕文明,進一步領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在河南的生動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