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01月04日08:10 來源:澎湃新聞
1月3日在北京航天飛行控制中心拍攝的降落過程(示意圖)。 新華社 圖
這是一個值得銘記的日子。2019年1月3日上午10點26分,“嫦娥四號”探測器在月球背面的艾特肯盆地中部馮·卡門環形山成功著陸。實現了人類探測器首次月背軟著陸,開啟了人類月球探測新篇章。
“嫦娥四號”于2018年12月8日凌晨2點23分升空后,經過110個小時的飛行,12月12日在距離月球僅100千米的位置實現了“太空剎車”,即近月制動,讓航天器減速,使其被月球引力捕獲。在發射26天后,這顆3.8噸重的探測器成功著陸月球背面。
“嫦娥四號”背負眾多的科學探索任務,其中一個任務可能更讓人關注,因為它關系著生物是否能在月球生存,以及隨后而來的是,人類是否可以移民月球。
這項任務就是實施“月面微型生態圈”試驗。通俗地說,就是在一個特殊鋁合金材料制成的圓柱形罐子里,裝入馬鈴薯種子、擬南芥種子、蠶卵、土壤、水、營養液和空氣等,通過光導管引進月球表面自然光線,并且保持真空、微重力、極端溫差的外界條件,以及1-30攝氏度的濕度和適當的濕度時,考察動植物是否能在月球表面生存。
當然,月球是否歡迎“地球來客”并非三五日就能定奪,而是需要一定時間或較長時間,后者也要滿足月球“移民”的條件,最低條件是是否適宜月球環境,最高條件是不能對月球有害并共建月球。
地球來客是否適宜月球,主要是看能否適應月球上的輻射、氣候、溫度、大氣和水等自然條件。這些情況目前來說多是未知數,但是從已經完成的一些研究中可以獲得部分解讀。
根據美國地球物理學會刊物《地球健康》雜志上的一篇文章描述,如果人類能在月球生活,那么月球上危及生命的主要危險將不是宇宙射線、高能粒子等輻射,而是月球塵埃,其中包括大量的有毒和致癌物質。人們如果長期接觸月球灰塵,不僅會導致肺部出現嚴重問題,還會引起炎癥和發生癌變。也就是說,過去人們認為人類移居太空和其他星球的主要危險——輻射,并非月球對人類不友好的第一大障礙。
而要解決最危險的月球上塵埃,似乎比解決輻射更容易一些。在月球設計和研制能夠防止灰塵進入居室的系統,甚至有必要研發一種帶電的讓月球塵埃不粘的材料,或者建造清除宇航服表面顆粒的氣閘室,就能解決難題。
英國《職業與環境醫學》雜志上發表的另一項研究報告也提示,在月球上生活,輻射并不會讓人早死,至少對男性宇航員是如此,他們沒有因輻射而減少壽命。
不過,這項研究也有缺陷,因為參與研究的宇航員逗留太空的時間不算太長,因而接受的輻射量也不算多。在未來,如果宇航員執行任務的時間更長、任務更復雜,會接受更長時間的輻射,這一研究的結論也要等待進一步證實,而且這項研究也沒有分析女宇航員的情況,因此是一個不太完整的研究。
當然,這只是人類進入月球或其他星球的第一步,輻射、塵埃等也只是其中的危險之一,可能還有更多的危險因素并不知曉。就目前的認知而言,在月球兩極的一些隕石坑里發現了大量的水資源,或者人們可以在月球融冰為水,以3D打印建造房屋和生活工具,再加上如果“嫦娥四號”帶上月球的馬鈴薯與擬南芥種子等能種植并收獲等,就證明,月球可能對人類還是比較友好的。
當然,如果經過探索,發現月球對人類并不友好,也從另一個角度促使人類定下心來,只有地球才是人類的家園,需要更加細心努力地呵護它。
在4月24日舉行的2018年“中國航天日”主場活動上,我國嫦娥四號中繼衛星的名字正式揭曉——“鵲橋”。它將在地面測控站與未來落在月球背面的嫦娥四號探測器之間,搭建一座傳輸信號與數據的橋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