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01月03日16:50 來源:國資小新
小新說
四十年春風化雨,九萬里風鵬正舉。在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大會上,黨中央、國務院表彰了為推動改革開放作出杰出貢獻的100位“改革先鋒”,其中至少有18位來自國有企業,習近平等領導同志為獲改革先鋒稱號人員頒獎。
為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大會上的重要講話精神,堅定改革開放再出發信心和決心,12月18日起,國務院國資委網站聯合國資報告雜志、國資小新推出“改革先鋒國企人”系列報道,以這次受到表彰的先進個人為榜樣,匯聚推進改革開放的磅礴力量,弘揚敢闖敢試、敢為人先的改革精神,進一步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堅決做到“兩個維護”,在新時代新起點上把改革開放不斷推向深入。
今日推出第十二篇《港口裝卸自動化的創新者包起帆》。
港口裝卸自動化的創新者包起帆
“我走過的路,是一條改革開放40年來一個普通工人命運變遷的路。”上海國際港務(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原副總裁、原技術中心主任包起帆說。
科技創新讓今天的上海港逐漸成為智慧、綠色港口,而在40多年前,碼頭作業靠的是肩扛手提、人力捆扎,碼頭裝卸險象環生、事故不斷。“是碼頭的安全問題逼著我開始研究抓斗的。”包起帆說。
不知熬過了多少不眠之夜,木材抓斗終于研制成功了。新型抓斗成果不僅在全國港口推廣,還在鐵路、電力、環衛、核能等30多個行業廣泛應用,并出口20多個國家和地區,創造了顯著的經濟和社會效益。包起帆也由此被譽為“抓斗大王”。
▲2011年,包起帆(左三)在美國與各國專家討論國際標準。
發明“木材抓斗”走上科技攻關之路
1968年,包起帆進入白蓮涇碼頭,做了6年碼頭裝卸工。后來因腳骨折,改做機修車間一名修理工,專門修理碼頭上的起重機。由于鋼絲繩磨損嚴重,一個月要換3到4根,司機們叫苦不迭,包起帆看在眼里,急在心上。經過反復琢磨,他發明了“變截面起升卷筒”,使起重機鋼絲繩損耗從原來的一個月換3根減少為3個月換一根。日本鋼絲繩專家來港區進行技術交流,認為這是個了不起的發明,可以申請“專利”。
在堅持4年半工半讀后,1981年,包起帆順利拿到了大專文憑,回到南浦港務公司,在工藝科當了一名工程師。那時,碼頭上木材裝卸全靠工人下艙、人力捆扎,險象環生、事故不斷,從包起帆1968年進港工作到1981年這短短十幾年里,碼頭上有11名職工因木材裝卸而身亡,輕傷重傷職工高達546人次之多!木材裝卸因此被工人們稱為“木老虎”。碼頭安全問題,讓已離開裝卸工崗位的包起帆開始研究抓斗。經過近3年的不懈努力,包起帆在碼頭上發明了木材抓斗,并形成一套完整的“木材抓斗裝卸工藝系統”,工人們再也不需下船艙用人力去捆扎木材了,上海港此后再也沒發生過一起重大傷亡事故,效率也因此提高了2.67倍。包起帆開始走上了科技攻關之路。
木材抓斗成功后,包起帆又把目光瞄準了“鐵老虎”,開發出一系列新穎的裝卸工具,使港口裝卸邁向了機械化。這些成果在我國鐵路、電力、環衛、核能等30多個行業1000余家單位得到廣泛應用,并出口20多個國家和地區。為此,包起帆獲得國家發明獎3項,國家科技進步獎1項。
開辟首個內貿集裝箱航線
上世紀90年代,上級讓包起帆改行到龍吳港務公司去當經理。龍吳港務公司地處黃浦江上游,船從吳淞口開進來得多花6個小時,有時候碼頭兩三天等不來一艘船,一天就要虧損30多萬元。港口沒有活干,急得包起帆團團轉:組織上把投資4億多元的大企業交給我,2500多名職工看著我,我怎能束手無策呢!
創新是唯一的出路。包起帆從技術創新走向產業創新,把目光投向內貿集裝箱。1996年以前,內貿標準集裝箱運輸產業仍是空白,根據世界港口物流發展新趨勢,內貿集裝箱是必然方向。如果不走新路,那就只有等死!
于是,包起帆創造性地提出中國港口內貿標準集裝箱水運工藝系統,4次到北京尋求支持,8次到南方尋找愿意合作的船公司、貨主和碼頭。在交通部和港航單位支持下,1996年12月15日,開辟了中國水運史上第一條內貿標準集裝箱航線。首航那天,從廈門到上海,一艘36標箱的“豐順號”輪只裝了4個重箱、6個輕箱,卻開啟了內貿集裝箱的新篇章。
經過6年產業創新和管理創新,龍吳公司年吞吐量從1995年他到任時的200萬噸,至2001年已達2000萬噸,職工的收入也得到了大幅的提高。自主創新激活、搞活了國企,改革開放則讓國企走得更好、更穩。
新世紀推動港口自動化智能化
跨入新世紀,包起帆調任上海國際港務集團副總裁,分管科技、裝備和基本建設。他充分利用新崗位提供的平臺,把創新發明推向新高度,帶領技術團隊開展了港口信息化、自動化和智能化等諸多項目的研究。
2004年起,他提出創意并主持建設了我國首座集裝箱自動化無人堆場、世界上首臺全自動橋式抓斗卸船機、全自動散貨裝船機和我國首臺全自動散貨斗輪堆取料機,開拓了中國港口自動化的先河;他主持了外高橋四、五、六期集裝箱碼頭建設,以現代物流理念規劃碼頭布局,建立新型的集裝箱港區功能模塊橫斷面布置模式;率先實現雙40英尺集裝箱橋吊在港口的應用,為上海港成為世界第一大港提供了強大的技術支撐;2006年,他主持羅涇二期散雜貨碼頭建設,在世界上首次實現了公共碼頭與大型鋼廠間的無縫隙物流配送新模式和一條岸線同時供公共碼頭、鋼廠物料配送和電廠灰場共用的方案,成為資源節約、環境友好型港口典范。
2011年,由包起帆領軍發明的“基于互聯網實現集裝箱全球跟蹤管理的方法和解決方案”,上升為國際標準ISO18186,這是我國在物流、物聯網領域首個由中國專家發起、起草和主導的國際標準,也是我國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發明最終上升為國際標準的典范。“工人不僅要用汗水來辛勤勞動,更要用智慧創造性地勞動。”包起帆認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