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2月25日15:48 來源:光明日報客戶端
浙江省麗水市云和縣崇頭鎮下垟村景色一瞥。陳英亞攝/光明圖片
是的,浙江。
這里富庶,這里舒適,這里秀美,這里豐富著你對美好人間的想象。
“山寺月中尋桂子,郡亭枕上看潮頭。”“水光瀲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水如棋局連街陌,山似屏帷繞畫樓。”詩人們行走于吳越大地,詩情跳躍,詩思翻涌,競相差遣字字句句,表達著內心的感受。
故鄉的山水惹人醉,浙江人擊節贊賞不遲疑。
“我居溪上塵不到,只疑家在青玻璃。”趙孟頫以退為進,看似存疑,實則不疑。
魯迅的文字,歷來給人的印象是堅毅如劍、剛烈如酒。但是寫起自己的故鄉,文字的調門一下子變得柔軟起來,“兩岸的豆麥和河底的水草所發散出來的清香,夾雜在水氣中撲面的吹來;月色便朦朧在這水氣里”。
以報告文學《哥德巴赫猜想》名動天下的當代作家徐遲,命筆寫起老家,似乎有點把持不住,一口氣用上了66個“水晶晶”——水晶晶的水、水晶晶的太空、水晶晶的日月、水晶晶的星辰、水晶晶的朝云、水晶晶的暮雨、水晶晶的田野……
然而,水晶晶的浙江鄉村,也有過暗淡時刻。
臟。亂。差。三個字涵蓋了此間的一切景象。
浙江的村子度日如年。
直至2003年,這里開始實施“千村示范、萬村整治”工程。它猶如一道光,把這些村子逐個照亮。
歷經15個春秋的激蕩,如今,浙江的村子迎來高光時刻。
2018年9月26日,中國浙江省“千村示范、萬村整治”工程,在紐約曼哈頓問鼎聯合國環境規劃署“地球衛士獎”。這是聯合國在環保領域授予的最高榮譽。
浙江的村子,中國的“面子”,世界的標桿。
到浙江的村子里走一走,你能真切感知美麗鄉村是什么模樣,也能深切體會美好生活到底是怎么回事。美麗的村莊在訴說,美麗的家園在召喚,美麗的中國在躍起。
從“村子沒有村子的樣子”到“村子不像村子的樣子”:美好生活是奮斗的汗水澆灌出的花朵
說及鄉村生態環境的糟糕狀況,“臟、亂、差”是標配式描述。曾經“臟、亂、差”到什么程度?浙江人還留有清晰的記憶。
“我來自浙江省的一個村莊。15年前,我每天都要拎著滿滿的一桶臟水走到很遠的地方去倒污水。當時,我家廚房沒有排污水管,村里沒有垃圾箱,河道受污染,又黑又臭。”在聯合國“地球衛士獎”頒獎現場,湖州市安吉縣遞鋪街道魯家村村委會主任裘麗琴這般“自曝家丑”。
在她的家鄉,村里的小學語文老師說,平時訓練孩子寫作文,一般都是鼓勵從身邊的人和事寫起,比如說寫寫家人,寫寫難忘的一件事,寫寫自己的家鄉。有一陣子,是要回避“美麗的家鄉”這個題目的,因為這可能讓孩子們很為難,無從下筆。
孩子們無話可說,大人卻可以自嘲。羅桂花今年59歲,住在遞鋪街道大路橋村。十幾年前,干農活的間隙抬頭看,她發現樹枝上都掛著“云彩”,有紅色的、白色的、黃色的。
——其實,她說的是隨風飄蕩的塑料袋。雞毛飛上天,塑料袋也可以。
垃圾是沒人打理的,河水是用來糟蹋的。
金華市浦江縣因水而名、因水而興,特色產業是水晶。都說水晶是水的精華,冰清玉潔,纖塵不染,自有高貴的光環。殊不知,水晶的晶瑩剔透,都要仰仗人工。先用硫酸等化學物質把雜質淘洗,再用拋光粉拋光,用機器打磨,直至光鑒照人。整個過程都要用清水來沖洗和降溫。一泓清水經過這么一個流程,就成了廢水。一旦直接排入河流,生生制造出人工“牛奶河”。河里的各類水生物,被追殺得片甲不留。
高峰時期,浦江有將近一半的勞動力從事水晶相關的產業,全國80%以上的水晶產品出自這里。可以設想,水晶產業野蠻生長時期的浦江,是一番什么模樣。
“那時候江水都是臭的,我們村有的人家親戚朋友都不愿意來往了。”浦江縣檀溪鎮平湖村村民陳利群說。
村子病了,村子塌了,村子的節奏全亂了。
故事一個接一個。浦江縣綜合行政執法局工作人員陳佩佩聽說當地有個小伙子,娶了個外地媳婦。結婚時姑娘母親首次來到浦江,走了走,看了看,心都涼透了。臨別時說閨女的事自己拿主意,反正做娘的是不會再來了。
村子沒有村子的樣子!
咬緊牙關,痛下決心,鐵腕出手,不破困局不罷休。
2003年,浙江省以農村生產、生活、生態的“三生”環境改善為重點,在全省啟動“千村示范、萬村整治”工程,開啟以改善農村人居環境、提高農民生活質量為重心的村莊整治建設大行動。
先是從道路硬化、垃圾收集、衛生改廁、河溝清淤、村莊綠化入手,恢復村子的元氣。
再是把整治內容拓展到生活污水、畜禽糞便、化肥農藥等面源污染整治和農房改造,著力提升村子的顏值。
繼而系統推進規劃科學布局美、村容整潔環境美、創業增收生活美、鄉風文明身心美,建設宜居宜業宜游的農民幸福家園、市民休閑樂園,開展歷史文化村落保護,謀求城鄉關系、人與自然關系的改善,激活村子的精氣神。
如今是不斷促進美麗鄉村建設從一處美向一片美、一時美向持久美、外在美向內在美、環境美向發展美、形態美向制度美轉型,讓村子豐滿起來、立體起來、壯實起來。
號角聲聲,戰鼓陣陣。穩扎穩打,一步一個腳印。
15年來,在浙江,“千萬工程”成為一個專有名詞,它就像一股勁風,吹走“臟、亂、差”的頑疾,迎來天地之間的簇新與清麗。
15年來,在浙江,“千萬工程”還是一個代名詞,是全方位加強生態文明建設的代名詞,是綠色發展、循環經濟、低碳發展的代名詞,是協調發展、融合發展、高質量發展的代名詞。
15年來,在浙江,“千萬工程”更是一個動詞,意味著要有咬住不放的決心,意味著要經歷一場觀念上的風暴,意味著要有強大的執行力和行動力,意味著要付出無盡的汗水與心血。
這個時刻,那些面向黨旗莊嚴宣誓過的人,是中堅力量。
在紹興市新昌縣鏡嶺鎮婦聯副主席張薇看來,開展環境整治攻堅戰過程中,贏得村民的真正理解和認同、幫助他們從根本上改變根深蒂固的生活習慣起初是一件有點傷腦筋的事。
“平時,我們走在路上,有村民就說,村子里亂七八糟的,你們這些黨員干部怎么也不管管?一邊抱怨一邊把水果皮或者煙頭隨手扔在地上。當我們下定決心要進行環境整治時,他們又說,農村終究還是農村,要那么干凈干什么?”回憶起這些過往經歷,張薇忍不住笑了起來。
你說你的,我干我的,黨員干部自己動手。有的人家房前屋后不愿意打理,大家就擼起袖子,直接上手收拾了。認真地干了一兩回,村民見了,怪不好意思的,心想看來這是要動真格的,于是從“岸上說話”轉而“下水游泳”,袖手旁觀的,看熱鬧的,說風涼話的,成了主力軍。
年長一點的說,活了大半輩子了,總算正兒八經地被重視了一回。
年輕一點的說,這是辦實事、辦大事,辦好了農村人不比別人矮一頭。
你有呼,我有應,你領頭,我跟上,你掌舵,我安心,你和我,擰成一股繩。
夜晚在浙江的鄉村驅車前行,時不時能看見接通了電源的紅色黨徽在夜幕間閃爍,宛如燈塔。分明能看見力量在這里匯聚,又從這里向四周輻射開來。
歷經15年,成績單耀人眼目:浙江省累計有2.7萬個建制村完成村莊整治建設,占全省建制村總數的97%;74%農戶的廁所污水、廚房污水、洗滌污水得到有效治理;生活垃圾集中收集、有效處理實現建制村全覆蓋,41%的建制村實施生活垃圾分類處理。
浙江的村子緩過來了,進而重新活了一回。
羅桂花依然喜歡抬頭看。不過,現在她看到的是真正的云,還有干干凈凈的水、清清爽爽的樹。她時不時跟外地游客聊聊天,“他們說你們這里的空氣好,不像他們當地,到處都是粉塵,看不見人。其實我想說,我們這里也有看不見人的時候,不過是因為有霧氣。我沒有說這個,人還是不要太驕傲,再說人家心里已經不舒服了,不好再刺激人家”。
舊貌換新顏的浦江給不少人以“刺激”。誓言不再踏足這片土地的那位丈母娘,經不住左說右勸,再次來到浦江。走了走,看了看,喜上眉梢,就住了下來。
不由得想起拴保、銀環和銀環媽……
經典豫劇《朝陽溝》的故事,以“升級版”的方式,在新時代的浙江鄉村“實景”演出。
如今漫步在浙江的鄉間小道上,那山那水,那花那草,那人那事,一一在眼前掠過,在心間滑過。你可能心存疑問:村子怎么不像村子的樣子?你也可能生發感慨:美好生活,應該就是這個樣子!
綠色是主題是信仰是價值觀:美好生活的本色與底色
在浙江鄉間行走,映入眼簾的往往是一片綠。
這一片綠不是偶爾為之的點綴,而是肆意的鋪排,洋洋灑灑,神清氣爽,給人一份妥帖感和富足感,讓人在不經意間放心地交付出自己的呼吸。
這一片綠不做作,不刻意,不齊整,不規范,天然流露,融化在風里,將人的周身包圍,揮灑著淡然而清新的香氣。
這一片綠在剔除雜質,在抵擋侵襲,在生產新的養分,在架構新的時空,在創造新的天地。
為了這片綠,浙江人不惜代價,悉心呵護。
地處四明山腹地的寧波市海曙區章水鎮大皎村一帶,森林覆蓋率高達99%。這個村子一度砍樹成風,后來遭遇一場山洪災害,村民吃了當頭一棒。保綠色、不砍樹,成了固守的信念。有過猶疑,也有過誘惑,比如說,苗木生意,收入是很可觀的。大皎村人幾經衡量,鐵下心來不砍樹。
“山上的林木是我們最大的財富,決不會再讓它們受到傷害。”大皎村黨支部書記徐鵬輝說話時的語氣,感覺這些林木就是自家的孩子。
既然生態有自身的邏輯、定理和法則,那就盡心遵守與愛護。
生態優先、綠色永續的理念被廣泛認可,是“千萬工程”推進過程中結下的果實。
保護自然環境,呵護人居環境,過綠色、低碳的生活,在浙江成為一種習俗、一種時尚。
前往臺州市仙居縣淡竹鄉下葉村入住民宿的游客,會領取到一張“綠色生活清單”。這張清單也是“綠幣”的統計表:住宿時參與垃圾分類,可以領取“綠幣”2元;退房時把垃圾清理帶走,是5元;就餐時不剩飯剩菜,是5元……這些“綠幣”,在淡竹鄉的所有商家那里是通用的。
一枚枚“綠幣”,是暗示,也是宣示。幾塊錢的事是小事,但讓人在言行上變得小心起來。
劉先生是一位商務人士,經常出差。以往住宿時,一次性拖鞋就穿一回,感覺沒有什么問題。這次在下葉村住了一個晚上,發現問題來了:其實,一次性拖鞋也是可以多次使用的。
“你看,我就把這拖鞋放在行李箱的這個兜里,再用個四五次沒問題。你說這里的環境這么好,有一點浪費心里都過意不去。”他說。
綠色是生命色,也是健康色,有號召力,也有感染力。
經由“千萬工程”推進過程中的點滴涵養和持續浸染,在浙江鄉村,過綠色生活是自覺的行為,甚至是“集體無意識”,成為一種信仰,一種價值觀。
都說“垃圾是放錯了地方的資源”,這就是說,一旦放對了地方,垃圾就有了價值。
在浙江鄉村,對垃圾的認識是不斷深化的。以前,垃圾是隨手隨地扔;后來有了垃圾桶,就整個兒一起扔;隨之是每次扔垃圾前都要想一想,碎玻璃是放藍桶還是放綠桶;而現在,碎玻璃放藍桶、香蕉皮放綠桶,是不需要猶豫的。
與之相對應,是“垃圾不落地”、定時定點收集,是垃圾分類投放、搬運,再就是“垃圾不出村”。
這里不少村子的廚余垃圾通過堆肥后還田、還山;針對玻璃瓶、易拉罐、廢紙等可再生垃圾,邀請工匠專門入村指導,讓村民加工成工藝品;塑料垃圾,可以用來編織環保袋、環保筐。原則上讓垃圾就地消化、在地處置,分門別類,各就各位。
“千萬工程”在浙江鄉間的一個沉淀,是越來越多的人以設計的目光和尋美的心態看待周邊的事物。
所以,浙江鄉村的不少地方,垃圾桶本身也被認真對待。不少家庭的門前擺放著當地政府統一配置的垃圾桶。這些桶子畢竟是家庭生活的一部分,那就應該好好裝扮一下。老鄉們似乎不約而同地想到了鮮花。于是,垃圾桶邊上,時常能見著一朵朵花,有雞冠花、一串紅、南天竹、萬壽菊,正在靜靜地開著。這是陪伴,也是成全,讓垃圾桶變得不那么像“垃圾桶”。
可以說,在浙江鄉村,“千萬工程”正在滋養著一種“生態人格”,內涵是綠色,底蘊是綠色。
綠色是自然的顏色,也是文明的顏色。
諸暨市店口鎮魯戈村黨支部書記錢建榮對文字頗為癡迷,一旦發現哪里有錯別字,或者是語法有點問題,就渾身不舒服。
他曾經組織創作過一首村歌,名字就叫《今朝農民》,“告別了茅屋哪住呀么洋房哪,脫去了布衣哪穿西裝……跟著時代潮流走,再不是從前那副舊模樣”。今朝農民應該要有新模樣,最起碼要學好普通話、寫好規范字吧。
“從農村方方面面的工作來說,語言文字規范工作算是芝麻事情,歷來大家不重視。但芝麻撿得多了,有一麻袋,價值遠勝一只大西瓜,我們村的檔次將遠超別的村。”錢建榮心中有一本賬。
他操心的是村子的檔次問題。于是苦口婆心地做工作——
“說不好普通話,怎么做生意啊?”
“寫個名字,‘山峰’的‘峰’和‘先鋒’的‘鋒’隨便寫,身份證、戶口本、房產證上不一致,給自己挖了多大一個坑啊!”
“字寫得歪歪扭扭,又不規范,合同都簽不好,人家認為我們浙江人沒文化,多難為情啊!”
2015年1月,諸暨市語言文字工作委員會授予魯戈村一項榮譽,即“語言文字規范示范村”。
《今朝農民》這首歌,是以“祖輩沒得好福享,今朝要有滋有味活一場”作結的。有滋有味的生活,就是美好生活。
有動人的“鄉喜”,才有真正的“鄉愁”:美好生活,城鄉共享
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千萬工程”是一項凝聚鄉愁、護衛鄉愁的行動。
鄉愁就是你離開了這個地方,還會時不時想念。
為何要想念?因為這里有美好的回憶,也有驚喜的發展前景。
“鄉愁”并非保持原樣不變,并非繼續維持落后與封閉,徘徊在新文明、新生活的大門之外。有動人的“鄉喜”,才有真正的“鄉愁”。
在浙江鄉村,總是能遇到一些令人眼前一亮的“鄉喜”。
這里始終在銘記。
諸暨市浣東街道盛兆塢三村,有潁川校史館、潁川亭、潁川坊。根據文字記載,這里的居民是從河南潁川遷徙而來。“樹發千枝根共本”。時光再長,距離再遠,也不忘文化與精神的本源。
這里充滿著對自然的愛意。
巴比松是法國巴黎南部的一個小村莊。19世紀三四十年代,一批畫家被這里的迷人風景和純樸民風吸引,紛紛住了下來。他們以“面向自然,對景寫生”為創作宗旨。20世紀80年代末,麗水的一群畫家也開始專注甌江兩岸的風景,漸成氣候,被譽為麗水“巴比松”畫派。
如今,麗水市蓮都區古堰畫鄉小鎮設有巴比松油畫館。“秀山麗水,本質就是一巨幅山水畫,是大自然賜予我們的杰作。作為土生土長的麗水人,對著這里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作畫,是一種享受。”麗水市美術家協會副主席陳江洪說。
這里還有可人的新變。
舊的、破的,被重新梳妝。在杭州市桐廬縣江南鎮荻浦村,閑置多年破舊不堪的牛欄豬舍,成為環境整治的絆腳石。“正面強攻”不行,那就“繞著走”。他們投入資金,將這些頹廢蕭條的牛欄豬舍“變廢為寶”,開起了“牛欄咖啡”“豬欄茶吧”。牛欄還是牛欄的樣子,豬食槽、豬食桶、瓢、稻草一應俱全,過往的生活,攜帶著新的活力,“穿越”回來了。
互聯網時代,并不是遙遠的熱鬧,鄉村也有進入的方式和途徑。諸暨市山下湖鎮新長樂村村民何志校,養珍珠蚌超過30年。兒子小海在直播平臺上剖蚌賣珍珠。他感覺有意思,于是“上陣父子兵”,也加入直播行列,竟然受到粉絲追捧,被親切稱為“海爸”。在他們家,寫字板上寫滿了幾大快遞公司營業員的手機號碼,房間角落堆滿了快遞包裹,看來生意不錯。
村子的格局也越來越寬敞。舟山市普陀區展茅街道建有美麗海島田園綜合體。這里有精品果蔬科創園、美麗田園博覽園、濕地農耕觀光園、七彩玫瑰休閑園。是景區,是花園,美麗資源正在轉化為美麗經濟,美麗家園鋪開畫卷。
“千萬工程”就像是一粒火種,將浙江千萬個村莊的活力引燃,一盞盞燈連綴起來,燦然一片燈海。
這片燈海中,屬于金華市浦江縣大畈鄉建光村的那一盞尤為明亮。
2016年2月16日,這個村子里的三個孩子突然失聯。縣委縣政府第一時間組織成立指揮部,全力搜救,參加的隊伍共有65支151批次7700余人次,自發參與的群眾數萬人。經過三日三夜的搜尋,三名孩子成功獲救。
作為浦江人,浙江日報報業集團北京分社社長吳重生感懷不已。他迅速行動起來,主編出版了一部詩集《用我的詩愛你》,以文學的方式記錄了這場搜救的全過程。
他也寫下一首詩,深情詠嘆:“孩子,因為這里是春天/這里是人間/你們從未從春天走失/你們一直生活在最美人間……太陽、月亮和星群都在你們身邊……”
因為這一抹溫情,因為這一縷大愛,吳重生心中的鄉愁更濃郁、更淳厚。
“那一刻,我深切體會到在老家的那片土地上,人與人之間的愛還很濃,生命的尊嚴也還在。”吳重生說。
“千萬工程”立足于生產、生活、生態的環境改善,而其內里,是對生命尊嚴的捍衛與守護。
美好生活,城鄉共享。臺州市黃巖區與同濟大學密切合作,深化校地聯動,實現共建互贏。2018年2月,以鄉村振興為主題的干部教育培訓基地——同濟·黃巖鄉村振興學院掛牌成立。學院的南校區設在黃巖區寧溪鎮烏巖頭村,北校區設在嶼頭鄉沙灘村。
同濟大學建筑與城市規劃學院院長李振宇說,在黃巖區推進鄉村振興的過程中,“城鄉共享”的社會發展新模式、新階段開始出現。
在浙江,“城市偏向”正在糾正。這里的鄉村建設也是要有規劃的,也是要有創意參與的,鄉村也有優質資源,鄉村居住、城里就業已經不是設想,返鄉創業算不上什么新聞。總之,鄉村這株“野百合”,正在迎來“春天”。
在浙江的鄉村,可以“把酒話桑麻”,聊聊大地上的事情。浙江的鄉村,是一塊厚實的土地,承載著悠悠鄉愁,無盡的情意。
站在浙江鄉村的土地上,連線北京——
吳慶華現任全國人大常委會機關團委書記,家住義烏市義亭鎮石塔二村。對兒時的回憶最深刻的是到哪里都要走路,如今公交車在村子里穿梭不停。這幾天,父母打來電話,告知村子里要推行家居養老了。又是一個好消息。他說:“老家跟上了時代的節拍,又保持著田園鄉村的感覺。每次回家,都有驚喜,心里很踏實。”
站在浙江鄉村的土地上,連線西班牙——
20年前,傅正宏離開麗水市青田縣仁莊鎮馬坑村,來到西班牙的塞維利亞。如今他在這里有了自己的產業。他記得當初來西班牙,發現城市和鄉村竟然不相上下,不像在國內,城市是城市,鄉村是鄉村。現在回到老家,發現鄉村除了保留著鄉村的味道,還有了城市的氣息,“每年回家住個幾天,很舒服,很放松”。
站在浙江鄉村的土地上,連線美國——
從紹興市新昌縣成長起來的文易,供職于美國波士頓一家醫藥公司。他獲知,美國也經歷過一段環境不友好的時期,經過產業升級和政策調控,情況大有改觀。十多年來,老家的自然環境和生活環境都在朝著好的方向發展,“家鄉的變化令人欣喜,這意味著實現‘環境’和‘經濟’雙向的可持續是可行的”。
站在浙江鄉村的土地上,連線聯合國——
“這一極度成功的生態恢復項目表明,讓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同行,將產生變革性力量。”聯合國環境規劃署給“千萬工程”以新的定位。
“千萬工程”讓浙江的鄉村閃亮起來,也清秀起來。浙江的村子,表情靈動,品相純正,有生氣。浙江的村子,創造著美麗新世界,詮釋著美麗的成色與質地。
習近平總書記對浙江15年間久久為功,扎實推進“千村示范、萬村整治”工程,造就萬千美麗鄉村給予充分肯定。今年4月,他作出重要指示,強調要結合實施農村人居環境整治三年行動計劃和鄉村振興戰略,進一步推廣浙江好的經驗做法,因地制宜、精準施策,不搞“政績工程”、“形象工程”,一件事情接著一件事情辦,一年接著一年干,建設好生態宜居的美麗鄉村,讓廣大農民在鄉村振興中有更多獲得感、幸福感。
“千萬工程”是一項偉大的設計,擲地有聲,精巧而壯麗。它讓理想中的村莊落地開花,讓美麗中國、美好生活的樣子有了堅固的基石。它在中華大地上激起的漣漪,看得見,摸得著,孕育著動人的美,越發遼闊,越發深遠……
美麗的村莊在說話,說給中國聽,說給世界聽,說給未來聽,說給你我聽。
(作者:王國平,系本報主任編輯、中國作家協會會員、中國報告文學學會理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