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2月18日14:40 來源:映象網
點擊收聽
2018年12月18日,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大會在北京召開。600公里之外的河南省新鄉縣劉莊村,村民們圍坐在村黨委會議室,收聽收看大會實況。
村黨委書記、村委會主任劉名宣一番話說出了大家的共同心聲:
“剛才總書記在講話里說了,發展是硬道理,發展必須是科學發展、高質量發展。過去幾十年,我們堅持走實事求是、與時俱進、共同富裕道路,今后仍然方向不能變,道路不能偏,力度不能減。”
劉莊是中國農村改革發展的“時代樣本”。從上世紀50年代開始,在老書記史來賀的帶領下,劉莊村堅持實事求是走共同富裕的發展道路,種田、辦廠、務工、經商,到改革開放初期,已經成為“中原首富”。
進入新世紀,劉莊的發展面臨新的抉擇,以往高投入、高耗能的發展模式,難以持續,劉莊需要探索新的經濟增長點。2009年4月3日,時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書記處書記、國家副主席習近平來到劉莊考察,對劉莊幾十年來堅持與時俱進的做法給予肯定和勉勵。劉莊干部群眾牢記教導,積極調整產業結構,主動創新求變。
鏡頭一
早上8點鐘,35歲的王秀晶準時來到實驗室,打開顯微鏡,觀察菌苗生長情況。
從2011年開始,王秀晶每天如此,重復著復雜艱辛的研究工作,對此,她卻樂在其中。
“困難肯定存在,但人生有挑戰才有價值。我覺得這份工作還是很有意義的。經歷風雨才能看見彩虹,我們會一往直前地走下去。”
王秀晶從事的研究,有一個高大上的名字,叫做“重組人血白蛋白”研發,國內屬于高精尖項目。這個項目在劉莊開展已經超過十年,目前進入到了安全性評價階段,投產以后將成為國內原創藥品的“明星級”產品。
王秀晶是黑龍江省哈爾濱人,2011年作為引進人才,來到劉莊生物醫藥技術研究中心工作。研究中心的負責人名叫張全海,是土生土長的劉莊人,也是鄭州大學藥學院畢業的研究生,在他眼里,劉莊搞科研,意義不同一般。
“只有做原創藥,才能在日益競爭的市場中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吧。這個是我們書記提出來的,要將我們華星藥廠建成生物發酵的高新基地,我們也一直朝著這個目標往前走!”
張全海說,做原創新藥簡直就是一場賭博,可能投了上億元,最后因為某一個環節通不過,就打水漂了。但劉莊人明白,要發展,要有出息,就必須迎難而上,與時俱進。這是融入劉莊人血脈里的永恒基因。
鏡頭二
中午時分,站在村西頭郁郁蔥蔥的麥田里,64歲的張貴龍無比自豪:
“現在村里1040畝耕地,一年兩季,夏秋兩季,小麥玉米大豆。種地基本上現在十一二個人,現在一個人一百畝地。”
現在的劉莊,農業早已經實現現代化,從播種到收獲全機械化操作,地埋管自動灌溉,建成噸糧田。張貴龍清楚地記得,以前的劉莊耕地,可不是這樣。
“以前1800畝地,700多塊,二三畝一塊。整個平整土地20年,動土方400多萬方。”
現在的高產田,是老書記史來賀領著村民一鐵锨一鎬頭平整出來的。現在村里大力發展工商業,農業的比重雖然已經很低,但劉莊的田沒有荒廢,劉莊的地越種越好。
鏡頭三
劉莊污水處理廠,巨大的排污池一字排開,高高的發酵塔聳立排列,機器轟鳴,污水翻滾。
經過層層生物降解、沉淀、過濾 ,污水逐漸變清,從出水口滾滾流出。
56歲的劉清德,是污水處理廠的廠長。他說,污水處理廠設計的處理能力是日處理污水六萬噸,整個處理工藝屬于生物處理,處理后達到國家的五類水排放標準。污水處理廠運行一年,費用要好幾千萬元,但劉清德認為,這錢花的值,劉莊的綠水藍天,可多虧了它的保護。
其實,早在污水處理廠建設之初,也并非一帆風順,劉清德記得,當時村里正在建別墅,正缺錢呢,有的人提出污水處理廠是不是緩緩再建,是老書記史來賀帶領村兩委班子成員,耐心做村民的工作,才最終決定別墅緩建,污水處理廠盡快上馬。
“當時有很多不同的意見,但是為了以后的發展,還是得環保先行,在這個抉擇面前,還是選擇了先建污水處理廠。如果當時沒投建這個污水處理廠,生產肯定不會正常。出現環保問題,排水不達標,就不會再讓你生產了,從而也會影響經濟的發展。”
既要金山銀山,又要綠水青山。今日劉莊,已擁有制藥廠、淀粉糖廠、機械廠等8家企業,總資產30億元,形成了以農業為基礎、以高科技產業為先導、配套發展、循環經濟的新格局。2017年,全村人均可支配收入3.5萬元,村民免費住進花園式、智能化三層別墅,還可享受多項免費公共福利。
住在寬敞明亮的別墅里,村民劉俊榮感慨萬千:
“村上每五天分一次肉,每天都分新鮮牛奶,還分菜、瓜果、還出外參觀旅游、婚喪嫁娶用車五十多項福利,說實話可幸福,各方面包括村上文藝節目、精神生活都可好。俺也感到過上了既富裕又幸福的美好生活。”
劉莊的發展,離不開老書記史來賀打下的基礎,劉莊的跨越,離不開年輕一代的接續奮斗。2003年,經劉莊村177名黨員無記名投票,史來賀的長子史世領全票當選村支書。目前的劉莊,正按照習近平總書記的要求,探索與時俱進新發展。村兩委提出“把劉莊打造成為一個高精尖、高科技的‘孵化園’,發展生物工程的核心技術,走高端路線,不在低端競爭。”
今日劉莊,與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等國內10多家知名科研單位、高校聯姻,先后引進國內外先進技術286項,自主研發幾十項高科技產品,建設成為國內最大的抗生素藥品生產企業,產品出口印度、日、美、法等幾十個國家。
60多年來,劉莊集體經濟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從弱到強,持續健康發展,探索出一條“以公有制經濟為主體、以支柱產業為支撐、以共同富裕為目標、以加強黨的建設為保障”的農村集體經濟的發展道路。
見賢思齊,睹物思人。在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的特殊的日子里,人們沒有忘記老書記,在村里的史來賀紀念館,一撥又一撥群眾自發前來參觀學習。在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講話精神指引下,劉莊與時俱進的發展之路一定會越走越寬廣。
壯闊山河四十年,一路改革再出發。
奮進劉莊在路上,別樣劉莊更出彩。
(劉寅 徐紅曉 王昊 姜榆烔 樊德祥 武濤 劉克軍)
在鄲城縣丁村鄉大劉莊村的柳編加工基地,村民把處理過的柳條捆扎到一起晾曬(4月22日攝)。在鄲城縣丁村鄉大劉莊村的柳編加工基地,村民把處理過的柳條捆扎到一起晾曬(4月22日攝)。
田雄說: “別看一個農村的建筑隊,你的任務我們能完成,你要找大公司還不一定能完得成。土瓦匠變身正規軍,韓村河建筑隊在京城出了名,掙錢越來越多,791戶村民全部住進新樓房。
從上世紀50年代開始,在老書記史來賀的帶領下,劉莊村堅持實事求是走共同富裕的發展道路,種田、辦廠、務工、經商,到改革開放初期,已經成為“中原首富”。
循著村里寬闊的馬路,記者來到河南新鄉市七里營鎮劉莊村村民張秀貞家。時光倒回到50年前,“方圓十里鄉,最窮數劉莊;住的土草房,糠菜半年糧”,張秀貞回憶說,“我1960年嫁到劉莊,一大家子住著幾間茅草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