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2月07日11:56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電視、冰箱、抽油煙機、電熱水器……38歲的趙妹晚搬了新居,找到了新工作,“在一家建筑材料廠上班,月工資3000元。”
“我在城區開三輪車送貨,妻子在汽車美容店洗車,月收入4000多元。孩子上學在小區門口的文華學校,走路四五分鐘。”36歲的盤春貴也進了城、安了居。
這之前,他們的生活可大不一樣:茅草樹皮房,人均一分地,汗流浹背干一年,僅夠糊口一個月;孩子上學要爬陡峭山路,有的鄉親一輩子沒進過城也不稀奇。
他們有一個共同的稱呼——“土瑤”,是我國瑤族的一個支系,現有8500人,長期定居于交通閉塞的廣西大桂山東脈,集中居住在賀州市平桂區沙田鎮和鵝塘鎮的6個行政村,到2017年底貧困發生率仍達51.7%,有的村子甚至超過70%。
一場如火如荼的土瑤脫貧攻堅戰,在賀州打響。
“一方水土養不活一方人,經過反復摸底、仔細測算,必須易地搬遷的土瑤群眾有2058人。截至今年11月15日,已有216戶1325人領取了新房鑰匙。”賀州市平桂區委書記賴春忠說。
但是,祖祖輩輩住在山里,文化程度低、思想偏保守,加上對搬遷后的就業、生活顧慮重重,即使拿了新房鑰匙,土瑤群眾也未必肯挪窮窩。“確保每個貧困戶至少有一人就業,讓老百姓搬得出、有收入、留得住。”賀州市委書記李宏慶說。
在超群實業有限公司工廠里,記者看到,數十名工人正在趕制斜挎式休閑包。“公司為幾個知名品牌做箱包代工,今年‘雙11’期間銷售達1.32億元。”總經理張福國說,工廠6月投產,160名員工中一半是貧困群眾。
“現在就業有了著落,我準備年底前就搬新家。”來自沙田鎮新民村的28歲女工趙亞英說。
“在這里讀書感覺怎樣?”“大!”12歲的土瑤少女鳳金留用一個字道出變化。以前她在山區村里教學點上學——沙田鎮大沖老寨,半山腰上一間小屋,兩個年級的15個孩子共用。如今鳳金留就讀的平桂區文華學校,今年9月剛剛落成,教學樓明亮、食堂寬敞、公寓溫馨。
“8500名土瑤同胞中,5537人有勞動能力,但是六成以上只有小學文化。今年9月,405名土瑤學生通過搬遷集中到文華學校就讀,上學不再難,教育將成為阻斷貧困代際傳遞的治本之策。”平桂區教育局局長楊輝考說。
脫貧奔小康,產業是根本。獅東村引入企業建設瑤鄉黑茶加工生產基地,探索出以“公司+基地+工廠+農戶”為一體的“扶貧車間”產業鏈,聘請土瑤群眾護理茶園、采摘加工茶葉,同時委托貧困戶養護黑茶,每年戶均可增收1.5萬元。
“我們按照因地制宜和中長短產業結合的原則,確定了‘人均一畝茶、戶均兩畝姜、村均萬畝杉’的主導產業發展格局。截至10月底,已完成杉樹栽種2700畝、茶園630畝、大肉姜1350畝,同時發展油茶、林下特色種養等補充產業。”賀州市長林冠說。
《 人民日報 》( 2018年12月07日 09 版)
獅東村地處大桂山腹地之中,盛產楠竹,竹質優良,加之土瑤群眾有竹藝編織技術,竹編是一個好的扶貧項目。據悉,大沖瑤寨竹編扶貧車間正常經營生產,可以解決87戶129人的務工就業,一年為村民增收63萬元,村集體經濟收入6萬元,土瑤群眾實現家門口就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