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1月13日09:53 來源:中國新聞網
據生態環境部微信公眾號消息,生態環境部11月12日向媒體通報,11月13日至15日,京津冀及周邊地區和汾渭平原將出現一次區域性大氣重污染過程。
資料圖:市民“戴口罩”出行。 中新網記者 金碩 攝
通報稱,根據中國環境監測總站最新預測預報結果,11月13日至15日,京津冀及周邊地區和汾渭平原受不利氣象條件影響,近地面以弱南風為主,濕度較大,大氣擴散條件差,污染物逐步積累,北京、天津、河北省中南部、山西省東部和南部、山東省西部、河南省北部以及關中地區部分城市空氣質量將連續2至3天達到重度污染,個別城市可能出現嚴重污染。
通報指出,11月15日中午前后,受冷空氣影響,區域污染過程緩慢減輕,污染帶整體向南緩慢移動,京津冀中部地區有所改善,京津冀南部、山東西部和河南北部地區受污染傳輸影響可能維持重度污染,預計16日污染過程結束。
11月16至18日,受冷空氣持續影響,擴散條件有利,區域大部分地區以優良為主,個別地區可能出現輕度污染。
北京市11月13日空氣質量以中至重度污染為主,14日可能達重度污染,15日上午空氣質量可能維持重度污染,中午前后有所改善,全天以良至輕度污染為主,16至18日以優良為主。
通報表示,目前已進入初冬時節,天氣漸冷,北方地區陸續啟動冬季采暖,部分農村地區也開始自采暖,區域污染物排放量有所增大。再加上工業和柴油車排放,在區域持續偏南風的情況下,污染物持續積累和傳輸,同時疊加高濕度等不利氣象條件,加劇NOx、SO2等氣態污染物的二次轉化,推高PM2.5濃度。
通報透露,生態環境部已向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山西、山東、河南、陜西省人民政府發函,通報空氣質量預測預報信息。建議各地根據當地空氣質量預測預報情況,及時根據重污染天氣應急預案,啟動相應級別預警。同時,生態環境部派駐京津冀大氣污染傳輸通道城市開展工作的各現場工作組將重點指導督促各地落實相關減排措施,對發現落實不到位的問題,及時要求各地整改,并向社會公布。國家大氣污染防治攻關聯合中心和“2+26”城市駐點專家組將持續開展重污染成因分析工作,并為地方“一廠一策”應急減排措施提供技術指導。
中國天氣網訊預計未來一周江蘇、安徽、上海等地大霧持續,這將是今年入冬以來影響范圍最廣、持續時間最長的大霧天氣。26日,中東部出現大范圍濃霧,多地霧鎖重樓,北京、天津、河北、山東、河南、江蘇、安徽等地部分地區能見度不足50米。
這個采暖季,京津冀地區的清潔取暖工作進展如何?本報記者近日在北京、天津、河北實地采訪發現,為打贏藍天保衛戰,三省市措施到位、責任到位,全力以赴做好清潔取暖各項工作。
目光回到年初,一艘裝載34輛平行進口汽車的“鴨綠江”輪,從天津自貿試驗區東疆片區緩緩駛出,順利抵達曹妃甸綜合保稅區碼頭,實現了自貿試驗區功能向河北港口的延伸。今年9月,天津市上報的15家企業成為天津自貿試驗區第三批平行進口汽車試點企業。
京畿重地,瀕臨渤海,背靠太岳,攜攬“三北”,是我國經濟最具活力、開放程度最高、創新能力最強、吸納人口最多的地區之一。近年來,乘著協同發展的東風,京津冀及周邊地區以綠色發展為引領,統籌山、水、林、田、土的整體修復,深度推進大氣治理。
京畿重地,瀕臨渤海,背靠太岳,攜攬“三北”,是我國經濟最具活力、開放程度最高、創新能力最強、吸納人口最多的地區之一。近年來,乘著協同發展的東風,京津冀及周邊地區以綠色發展為引領,統籌山、水、林、田、土的整體修復,深度推進大氣治理。
方案提出了從今年10月1日到明年的3月底,京津冀及周邊地區細顆粒物(PM2.5)平均濃度同比下降3%左右,重度及以上污染天數同比減少3%左右的目標。那么,這一目標具體如何來實現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