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1月09日10:53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伽師縣興業中小企業孵化基地的少數民族女工在國家通用語言培訓班上課。
本報記者 謝 雨攝
疏附縣依錦誠服裝有限公司女工古再麗努爾熟練操作縫紉機。
吳 雁攝
疏附縣依錦誠服裝有限公司車間一片繁忙。
曾 勵攝
喀什,是古絲綢之路重鎮、南疆最大中心城市。
名聲大,家底卻不厚。喀什地區下轄12個縣市,都是貧困縣,被國家確定為“三區三州”重點深度貧困地區之一,大多數農村群眾仍以農牧業為生,產業基礎薄弱。
新一輪對口援疆工作啟動以來,產業援疆成為重頭戲。招商引資、投資設廠、發展產業,喀什迎來寶貴的發展契機。
然而,喀什也長期面臨一道難題——受傳統文化和社會環境影響,當地尤其是農村群眾就業熱情普遍不高,婦女進廠上班阻力不小。廠房建好了,生產線轉移過來了,群眾的觀念卻一時難以轉變。能否激活內生動力,成為產業扎根成長的重要因素。
“要引導婦女發揚愛國奉獻精神,自尊自信自立自強,以行動建功新時代,以奮斗創造美好生活,在祖國改革發展的偉大事業中實現自身發展,在人民創造歷史的偉大奮斗中贏得出彩人生。”在同全國婦聯新一屆領導班子成員集體談話時,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組織動員婦女走在時代前列,在改革發展穩定第一線建功立業。
喀什找到的答案,便是讓婦女頂起一片天,壯大產業發展的巾幗力量。幾年來,廣東省援疆前方指揮部、喀什地區黨委和政府、入駐企業一起發力,引導當地婦女走出家庭、走進工廠、走向社會。
困 惑
一邊建好了工廠、敞開了大門,卻招不到員工;一邊就業有需求、內心有意愿,卻阻力重重。這個疙瘩不解開,貧困也就難以徹底擺脫
“試用期3個月,每月1900元,轉正后,3000多元不成問題。這樣的待遇,咋就沒人愿意來?”剛到喀什投資時,東莞實業投資控股集團董事長劉波不無困惑。
那是2016年,通過廣東東莞援疆工作隊牽線搭橋,東實集團旗下的新疆東純興紡織集團有限公司落戶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第三師41團草湖鎮,建起首期30萬錠項目。可到附近鄉鎮招工時,應聘者寥寥無幾。眼看項目即將投產,劉波心急如焚。
伽師縣維吾爾族姑娘祖麗皮耶,倒是見怪不怪。得知她想進廠工作時,丈夫堅決反對:“你是女人,出去拋頭露面算怎么回事?村里人會說閑話的。”
“像是我犯了什么大錯。”祖麗皮耶說。小時候,她曾跟著父母到上海、深圳、武漢做生意,熙熙攘攘的城市生活令人向往。
不過,祖麗皮耶離家闖蕩的夢想,到了高二那年就戛然而止。那天,父親推門而進,話語中沒有商量的余地,“你就要結婚了,不要再去學校了。”
祖麗皮耶的人生,與不少當地婦女一樣,“結婚前歸父母管,一般不能在外面拋頭露面;結婚后歸丈夫、公婆管,負責一家人的飲食起居。”
地處南疆的喀什,是維吾爾族人口最密集的聚居地之一,少數民族人口比例超過95%。“在當地尤其是農村群眾的思想觀念里,婦女就是要‘守家’。傳統習俗的慣性、社會環境的壓力,不僅束縛了當地婦女追求自立自強的意愿,也在一定程度上阻滯了喀什經濟社會的發展。”新疆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所長木拉提·黑尼亞提說。
“就業搞不好,經濟上不去,民生就難以改善;民心抓不住,穩定也會成問題。”喀什地委副書記、廣東省對口援疆前方指揮部總指揮賀宇說,對經濟社會發展總體滯后的喀什來說,加快發展是當務之急。
發展是解決一切問題的關鍵,就業是讓貧困群眾擺脫貧困的根本。新一輪對口援疆工作尤其是第二次新疆工作座談會召開以來,招商引資、發展產業成為重中之重,紡織、輕工、電子信息等產業陸續落戶喀什……“經過幾年的努力,喀什產業發展的架子搭了起來。”喀什地區發改委主任、援疆辦主任孟建華說。
不過,現實中仍有尷尬:一邊建好了工廠、敞開了大門,卻招不到員工;一邊就業有需求、內心有意愿,卻阻力重重。
這個疙瘩不解開,劉波的工廠就無法順利運轉,祖麗皮耶的夢想難以實現,貧困也就難以徹底擺脫。
改 變
“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不管是誰都一樣。”越來越多的當地婦女作別過往,進廠務工。更為重要的是,就業讓她們看到了自身的價值與潛力
2016年,祖麗皮耶結束了6年的婚姻,擺在她面前的,是沉重的生活壓力:一雙兒女要養育。
“你的普通話這么好,怎么老在家待著呢?”伽師縣夏阿瓦提鄉黨委書記馬杰登門,給祖麗皮耶送來了好消息——縣里開了服裝廠,正缺一名維吾爾語翻譯。
就像趕上一場及時雨,祖麗皮耶二話沒說答應下來。
請“親友團”來工廠參觀,用親眼所見改變固有觀念;在工廠里辦起托兒所,安排班車接送員工上下班,盡力消除離家工作的后顧之憂……為激發就業熱情,當地黨委和政府、援疆干部、用工企業想盡辦法。
最有吸引力的是縣、鄉、村“1+X+Y”(總部+衛星工廠+農戶車間)三級就業模式。具體說來,就是總部設在工業園區,衛星工廠設在村里、沉到家門口,產品在衛星工廠生產好之后再運回總部。如此一來,當地婦女在家門口也能就業。
在疏附縣吾庫薩克鎮一處村落,記者來到新疆雨楓靈服裝有限公司的一座衛星工廠。走進車間,只見100多名女工坐在機器前,穿針、走線、縫制,動作一氣呵成,縫紉機“噠噠”響個不停……
“廠子就在家對面,旁邊就是幼兒園。每天早上一出門,送完孩子就能進廠上班,一個月工資1500元,家庭與工作可以兼顧。”員工圖尼薩姑麗·吾甫爾說,原本還猶豫要不要去縣城打工,如今衛星工廠來到身邊,解了自己的兩難之虞。
“走,去我新家看看!”出工廠門,過一條馬路,一個鋪著地磚、種著蔬菜的溫馨庭院出現在眼前。客廳里一套嶄新的沙發,是圖尼薩姑麗·吾甫爾用自己掙的工資新添置的,“我會繼續攢錢,再添置些新家具,把家收拾得漂漂亮亮的!”
“一傳十、十傳百,身邊一位婦女、一個家庭的真實變化,會把大家的積極性慢慢都調動起來。”站在一旁的吾庫薩克鎮鎮長阿依古麗·克熱木說,現在到鎮上走上一圈,能看到很多穿工裝的少數民族婦女,“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不管是誰都一樣。”
外出就業帶來的最直觀變化,是更高的收入、更好的生活。但更為重要的,則是讓這些婦女看到了自身的價值與潛力。
有的,用柔弱的肩膀撐起了一個家庭的希望。
木也斯爾·麥麥提,一個曾經不得不與大學“爽約”的姑娘。3年前,弟弟的中專錄取通知書和她的大學錄取通知書同時被郵遞員送到家里,生活本就拮據的一家人還沒來得及高興,便為學費發起了愁。木也斯爾決定放棄學業,挑起家庭重擔。
自2015年9月到工廠上班后,木也斯爾一領到工資,就會給弟弟轉去生活費,剩下的錢補貼家用。
被問起是否覺得生活壓力太大,木也斯爾搖搖頭,直言自己很幸運,“村里不少與我年齡相仿的姑娘都早早嫁人了,更別說還能出去工作。”木也斯爾的心里還有個想法——等父母身體狀況好一點,就去參加成人高考,通過學習深造提升本領。
有的,以頑強的毅力克服生活的艱辛。
古再麗努爾成長在單親家庭,過去一直與母親相依為命,從小就立誓要讓母親過上好日子。
2016年,她就職的診所停業,困境中偶然得知東純興公司來鄉里招工的消息,便拉著老公一起去面試,最終雙雙被錄用。如今,古再麗努爾當上了生產組長,周末還常帶母親到巴扎買新衣服,“她嘴上說我又亂花錢,其實心里高興著呢!”
“剛開始老公并不是很支持我進廠工作,但現在我們每天一起上下班,感情越來越融洽。”古再麗努爾說,“以前種地辛苦不說,收入還少,現在每個月除了自己吃穿用度,還能寄錢回家。”
磨 合
東純興公司的工廠里,少數民族員工的操作技術水平明顯提高,留存率從最初的61%增加到85.5%
“每天一大早起來,收拾完院子,送孩子到學校,再一路小跑到工廠,卻還是經常錯過打卡的時間;到了廠子里,也總是三心二意,一邊工作一邊惦念著家,有時還沒到下班時間便溜之大吉。”剛進廠那會,祖麗皮耶有點“水土不服”。
一天早上,祖麗皮耶像往常一樣遲到了。她低頭彎腰從后門悄悄進廠,卻與一位抱著孩子的師傅撞了個滿懷。后來工友告訴她,那就是廣東來的劉潔師傅,孩子不到兩歲,沒人照顧只能帶在身邊。
“她大老遠地跑到伽師縣,又要忙工作,又要照料孩子,還不厭其煩地向我們傳授技術,我為什么不努力呢?”自那以后,祖麗皮耶努力向劉潔學習,不僅做到了按時上班、全力工作,還利用閑暇時間主動學起生產技術、管理技能,很快成為一名優秀工人。
與祖麗皮耶一樣,很多進廠務工的當地婦女,一開始都保留著農牧業生產的思維慣性和生活習性,難以適應全新的工作環境、陌生的管理規則。尤其是語言不通帶來的交流障礙,更讓她們犯怵,也讓企業管理者費盡腦筋。
劉波決定,先解決交流障礙的問題。2016年6月,東純興公司聘請專職教師辦起語言培訓班。60名少數民族女員工走進課堂,一周學習5至10個小時。兩年來,隨著生產規模的逐漸擴大,東純興公司的語言培訓班由最初的3個班增加到24個班,參訓人數超過1600人,成為南疆地區規模最大的國家通用語言培訓班。
在此基礎上,東純興公司從各崗位選拔人員,對少數民族員工進行技能培訓,開展“一幫一、一對紅”傳幫帶活動。“在師傅的幫助下,我很快適應了工作環境,學會了操作機器,第一個月就拿到2000元的工資。”23歲的赫麗麥古麗不僅學到了工作技能,還收獲了愛情——與自己的同事王杰互生情愫,最終喜結連理。
“目前,已有141 對員工建立起師徒關系。師傅不僅教技術,還幫思想、解困難。”劉波說,通過傳幫帶活動,新員工操作技術水平明顯提高,還有效增進了不同民族員工間的交流,少數民族員工的留存率從最初的61%增加到現在的85.5%。
在勞動技能逐步提升的同時,當地女工也在日復一日的耳濡目染中,逐步養成了符合企業運行規則的行事習慣。在疏附縣依錦誠服裝有限公司,一位員工因5800元的“單月最高工資紀錄”而成為眾人羨慕的對象。
這位員工名叫圖妮薩姑麗·麥麥提,雖只有初中文化程度,卻創造了印花機操作零失誤的紀錄。要知道,印花機有10個以上的流程,每件衣服的印花都需要先定位,印花結束后再返回定位,稍有不慎就會出錯,生手因此常常浪費材料,收入也會相應減少。
成為“單月收入冠軍”,圖妮薩姑麗·麥麥提靠的是細心和努力,還有勤奮。工廠計件發放工資,能者多勞。她說:“只有努力干活,才能多賺錢,生活才能變好。”
企業運轉步入正軌之后,獎懲分明的激勵機制開始發揮作用——在東純興公司,車間每周開展一次技能操作測定,對優秀者給予物質獎勵,不合格者接受加強培訓;每月舉行“月度之星”頒獎典禮,獲獎者不僅可以得到電風扇、電飯鍋、棉被等實用獎品,照片還會被貼上榮譽榜。
廣東援疆前指副總指揮、兵團第三師圖木舒克市黨委常委、副師長梁杰釗表示,產業援疆的重心不只是投資設廠,更重要的是為當地培養一批帶不走的人才、留下先進的生產理念和管理模式,改變當地群眾的就業觀念和生產生活方式。
廣東援疆前指副總指揮、佛山援疆工作隊隊長劉曉明介紹,2017年以來,廣東援疆工作隊已累計為對口支援地疏附縣、伽師縣、兵團第三師圖木舒克市引進各類企業97家,吸納就業2.04萬人,其中少數民族女性員工達1.8萬人。
成 長
援疆企業主動幫助有能力、有意愿的少數民族就業骨干自立自強,實現創業夢
“什么?你再說一遍!”父親坐在炕上,剛喝一口水,一緊張就被嗆著了。
“沒錯,我想自己辦一家工廠。”祖麗皮耶答得干脆。
“胡鬧!你以為辦廠像逛巴扎那么簡單?”父親扔下碗,摔門而去。一旁的母親無奈地搖搖頭。家人不支持,就找朋友幫忙,可祖麗皮耶還是碰了一鼻子灰。
“哪有坐享其成的好事,要過得好就得奮斗”“廠房和生產設備我們想辦法”……得知祖麗皮耶辦廠陷入困境,當地干部和援疆干部伸出援手,幫助提供廠房和部分設備,還爭取到10萬元貸款。加上祖麗皮耶籌來的15萬元,辦廠的事終于有了眉目。
2017年7月15日,祖麗皮耶的服裝加工廠開張了。如今,廠里238名女工中,不少人將祖麗皮耶視作榜樣。“她一直告訴我們要用雙手創造財富,改變自己的生活。”員工熱依汗古麗說。
夢想的種子一旦破土發芽,便會在雨露的滋潤下茁壯成長。如今在喀什,像祖麗皮耶這樣的創業女性越來越多。援疆企業主動幫助少數民族就業骨干自立自強,實現當“廠長”“老板”的創業夢。
屋子中間整齊地擺著8張方桌,燒烤區飄來羊肉串的香味。在疏附縣廣州新城,“開心餐廳”的生意很是紅火。誰能想到,開這家飯店的是一位剛滿21歲的維吾爾族姑娘,名叫努爾比亞姆·艾熱提。
“開店,是受到我們老板的啟發和鼓勵。”去年,努爾比亞姆在依錦誠服裝公司打工。受公司負責人李文杰影響,她開始思考自己的創業道路。“公司員工吃飯是個問題,每天就是外包公司的那幾樣,飲食單一,何不自己開一家餐廳?既能讓大家吃得好,又能賺錢!”
“只要想做,我們來幫你!”廣州援疆工作隊向努爾比亞姆伸出援手,李文杰還自掏腰包拿出2萬元。不過,開辦餐廳至少需要10萬元,努爾比亞姆好不容易才湊了4萬元。
辦法總比困難多,努爾比亞姆有不服輸的勁頭,更有捕捉商機的頭腦。“這幾年大家錢袋子鼓了,姑娘越來越愛美,家里越來越講究,我就向工友推銷化妝品,還到集市上賣沙發。”
今年3月,努爾比亞姆的“開心餐廳”開張了。她帶領11名員工,每天天不亮就開始忙活,9點半準時把員工餐送到依錦誠、附近工地和一家油庫,日訂單量達500份。從沒想過要她還錢的李文杰,今年6月底就收到了當初借出去的2萬元。
“產業援疆,發展了經濟,富了群眾,促進了‘民族團結一家親’。”廣東援疆前指副總指揮、廣州援疆工作隊隊長唐力明表示。
努爾比亞姆的餐廳出了新菜品,一定先請廠里的廣東同事們來嘗嘗;圖妮薩姑麗的丈夫,特意給廠里的漢族同事帶來剛從樹上摘下的無花果……
“產業援疆帶來觀念理念更新、體制機制創新,有助于激發各族群眾內生動力,推動新疆實現社會穩定和長治久安。”賀宇表示。
飛離喀什時,一輪紅日正在爬升,陽光灑向喀什古城。機翼下,產業園內一座座廠房錯落有致,各族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在這里升騰。
《 人民日報 》( 2018年11月09日 16 版)
幾年前,在黨的民族政策的關懷下,年輕美麗的維吾爾族姑娘祖麗皮耶·哈力克圓了自己的創業夢,“依娜柯”服裝加工廠開業了。工廠吸引了很多當地的婦女走出家門自食其力,也幫助不少家庭摘掉了貧困戶的帽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