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0月26日08:48 來源:北青網
鞠實
“也許我并不需要考哈佛北大,只要快樂就好。”“并不是每個人都不能呆在角落里,因為每個人都可以展示自己的才華。”“人家還沒綻放才華呢,就被選為‘沒用的人’。”近日,南京一名小學生的作文《藏在角落里的我》走紅微信朋友圈,作者尤逸軒在寫作中流露出獨立的思考與平和的心態,被網友稱為“一股清流”。
這篇“佛系”心態十足的小學生“網紅”作文,被教育名師認為選材“大視角小落點”、語言老到,表達了孩子真實的內心。與很多在學習上使勁兒往前沖的孩子不同,這個自我愿意、父母允許藏在角落里的孩子反而顯得更另類而“非模式化”,成為“一股清流”,對當下的教育有啟發意義。
這篇“佛系”小學生作文之所以能夠走紅,被社會所關注,除了作文本身的布篇謀局、語言風格等很獨特出彩之外,恐怕更直接的是文中透露出的對待學習允許適當“靠后”“不出彩”等“佛系”態度,戳中了時下教育的痛點,觸動了人們敏感的神經。
很多老師和家長都承認,學生之間是有個體差異的,能力、悟性有先后,應當用全面、發展、客觀的眼光看孩子、教育引導孩子,只要孩子足夠努力就應當給予肯定,但真到實際中卻并不盡然。
一種情況是,不能辯證看待、引導孩子。不管孩子適時的成績等表現如何,包括學校、老師,尤其是家長,恐怕很多人更多的是對差的成績感到失望,要求孩子差的時候要猛追趕好,好的時候要繼續努力好上加好。總之,就是在孩子學習成長的路上,更多要求的是孩子一直不斷使勁兒往前沖,缺乏給孩子萬一落后、呆在角落的些許偏差、寧靜與安逸的機會,更多是在“為孩子好”的名義下,以及在自我為孩子設定的路徑上,嚴厲要求孩子努力再努力,而非站在孩子的角度,從輕松快樂成長的角度想辦法解問題。“也許我并不需要考哈佛北大,只要快樂就好”,無疑就是對這一教育痛點的無情戳穿和控訴。
另一種情況是,不能全面科學看待素質教育。很多時候,雖然知道素質教育實踐了這么多年,也都知道了評價一個孩子不能唯分數論,但實際中,往往還是分數決定一切,文化課等學習壓倒一切,除了分數說明問題其他很多時候大都被“屏蔽”,壓制了孩子們其他才華應有的展示機會。“并不是每個人都不能呆在角落里,因為每個人都可以展示自己的才華”,就是對這種畸形評價孩子的不滿和吶喊。
還有,缺乏足夠發展的眼光看孩子。在發展看待孩子的問題上,雖然知道孩子一時的成績不能說明一切,但往往缺乏足夠的耐心,在孩子一次或一個階段學習成績或表現不理想后,就給孩子輕易下定論戴上差生的帽子,抹殺了孩子繼續向好的更寬更好機會。“人家還沒綻放才華呢,就被選為‘沒用的人’”,很明顯就是對這一教育短板問題的形象再揭露。
客觀而言,這些教育痛點和應該努力方向,大家不是不知道,也不是不努力改變,但就是在明白、努力的同時又不斷有意無意陷入其中,使得這些教育的痛點遲遲得不到有效破解,成為社會普遍存在的一種痼疾和隱性之痛。而此次,小學生借“佛系”作文的形式再次凸顯這些問題,并引發社會的再次關注和共鳴,背后隱喻的則是面對這些短板問題,人們希望有關方面能夠采取綜合有力措施,加速有關教育改革,快速有效破解。
作文原文(略有改動)
《藏在角落里的我》
我知道,這宇宙超大,有許多星球,我住在地球。
比地球大的有太陽,比地球小的有月亮。月亮即使比地球小,也人人皆知。但又有幾個人知道我呢?這也不能怪別人,因為全世界70億人口,人人不一樣。我不是人人皆知的,可以說,我就像一粒塵埃。
我叫XXX,長大想當木匠,如果你有糖,我還是很想吃的。你們看我連夢想都這么平凡……
到了三年級,我漸漸發現這個社會是會削減人類的。簡單來說,就是中考和高考。人家還沒綻放出才華呢,就被選為“沒用的人”。就因為這個,我覺得孤獨無助,從開放的郁金香成了合攏的郁金香。我爸看到我這樣,說,我不必杞人憂天,想通了就好了。只要我想通,他會很開心。我說好——因為我喜歡讓人高興。我開始努力,遇到不會的數學題去問補習班老師、爸爸媽媽。按老師要求讀書、作業、運動,早睡早起。雖然我還是控制不住自己的大腦,大發脾氣,但每次老師和父母都會和我好好的講,當我想通了,我又覺得沒什么了不起了……
我還記得有一次體育課上,要考核50米跑,我們各個心驚肉跳,可是誰也逃不過啊!大家都只能乖乖地站在起跑線上。終于到我了,老師一吹哨子,我就快快跑起來,頭發都呲起來了。跑完了,我很高興,因為我跑了8.75,就像半個尤塞恩博爾特一樣,晚上我也特別高興,吃了巧克力,爸爸還說我是他的小乖孩兒。
也許我不需要考哈佛北大,只要快樂就好。并不是每個人都不能在角落里,因為角落里的花朵一樣芬芳。我就是那個藏在角落里的人。
該篇作文的作者是
南京市拉薩路小學
五年級學生尤逸軒
這篇文章是她參加
作文大賽的海選投稿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