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0月17日09:55 來源:北京日報
沸沸揚揚的北大第一醫院傷醫事件處理結果近日發布。據警方通報,打人者一人被刑拘,一人被取保候審。涉事醫生的反擊行為,被最終定性為“被迫”,不承擔任何責任。
滋事打人獲嚴懲,醫生自衛不擔責——這樣的處理結果及時回應社會關切,為同類事件樹起了標桿。而這一事件的意義還不止于此。仔細審視,這一事件沉寂20多天后能夠被“打撈”進入話題熱搜,社會自發形成的輿論壓力不可忽視。因為不忍看到一位好同行無端被打,見證者發表長文還原事情來龍去脈,醫生群體要求“維護醫生人身安全”呼聲不絕于耳;因為擔心社會不明真相、輿論走偏,許多患者分享自身經歷力證“這是位好醫生”,網上網下人們密切關注事件進展,呼吁“嚴懲暴力傷醫者”。種種激憤之聲,一篇篇“10W+”,映射出“醫鬧”已激起了社會公憤。
醫患關系本身是個溫暖的詞,雙方相互依賴、相互成就。然而近些年來,它卻時不時與紛爭、沖突甚至傷害等詞相關聯。大夫學習防身術、某某醫生又被打等消息屢屢見諸媒體,甚至傳出醫生被迫下跪道歉的荒唐事兒。更吊詭的是,這些傷醫辱醫事件,或不了了之或拖沓遲緩,往往得不到高效處理。問題出在哪兒?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一個重要癥結是,無論醫院、醫生還是執法者此前都顧慮良多。都覺得醫患沖突太過敏感,稍不小心會點燃輿論怒火,于是“大事化小,小事化了”。院方“花錢買平安”的招數常見,有關部門雙方說和、息事寧人的態度亦不鮮見。當然,最后事實一再證明,妥協換不來和諧,姑息只會縱容暴戾。
所幸,如今社會輿論環境已日趨成熟。從北大醫院傷醫事件可以看出,這次人們沒有不問青紅皂白對醫生群起而攻之,反而迅速形成嚴懲醫鬧行為的社會共識。且不論醫患糾紛的具體緣起,單在法理上,使用暴力便是違法。現行法律體系對醫鬧已實現了“有法可依”,2015年“醫鬧”已經入刑,各類通知意見也不斷印發。可以說,扭轉走偏的醫患關系“萬事俱備、只欠東風”,是時候放下重重顧慮,把腰桿挺起來,讓法律落地生根。
醫生被視為“生命保護神”“健康呵護者”,保護醫護人員就是保護我們自己。從這個意義上說,對那些屢禁不絕的“醫鬧”實現更有效的約束,有法必依、執法必嚴是一方面,形成一個更加系統、全面的管理體系同樣迫在眉睫。此次輿論熱議的“黑名單”制度,就頗具代表性。像懲治“老賴”一樣,關聯個體征信體系,讓醫鬧者真切感受到壓力,他們才會主動收斂自己的無理言行。
扶傷救死弘人道,濟世匡民暖杏林。北大醫院傷醫事件得以妥善處理,是一個積極變化。但讓醫生重新“神圣”起來,需要做的還很多。期待各方拿出實際行動,營造尊醫重衛的氛圍。(項堃)
為依法及時從重、從快打擊破壞疫情防控的相關犯罪,著力維護經濟社會大局穩定,加快輕罪案件辦理進度,防止超期羈押,依法保障被告人的合法權利,同時確保在刑事案件辦理中最大限度減少人員接觸,防止疫情傳播,近日,河南省高級人民法院、河南省人民檢察院、河南省公安廳、河南省司法廳聯合發布《關于疫情防控期間依法、規范、高效運用信息化技術辦理刑事案件的通知》,對疫情防控期間發揮信息化技術優勢辦理刑事案件作出規定。
13日,針對“北大醫院醫生被打”事件,公安部打四黑除四害發聲指出,對傷醫、鬧醫、辱醫行為構成違反治安管理行為的,嚴格按照治安管理處罰法予以處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