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0月10日09:08 來源:新京報
原標題:“不限量套餐”全面更名,運營商請少些“套路”吧
運營商在營銷上進行創新,本無可厚非。但這樣的營銷應該是有底線的,遵守法律,尊重消費者權利,讓人明明白白消費。
全文1686字,閱讀約需3分鐘
10月9日,記者從中國移動處獲悉,公司已經下發通知,要求在大流量資費產品中停止“不限量”傳播,將各類線上線下廣告、自有渠道、營銷活動中含有“不限量”內容的宣傳下線;對已經發布的含有“不限量”內容的宣傳物料進行撤換。所有檔位套餐,均需在廣告畫面中標注“流量暢享,達量降速”提示。
此前有媒體報道稱,三大運營商叫停“不限流量套餐”的說法,改頭換面成“暢享套餐”。
“流量不限量”曾被工商認定為虛假廣告
近年來,運營商提速降費被多方關注。今年9月份,國務院第八督查組副組長李國周介紹,經督查發現,三年來網絡提速降費取得階段性成效。
在提速降費的壓力下,三大運營商紛紛推出不限流量套餐,但卻并非真的不限量。當流量使用達到一定限額后會被限速等附加條件,有的用戶在辦理套餐時并不知情,使用流量超過上限后被限速,會出現卡頓。
北京的趙蘭(化名)近期去聯通營業廳辦理冰激凌套餐時才發現所謂的不限量并非真的不限量,被告知每月使用流量達到20G后會降速。
今年6月,工信部要求電信運營商高度重視當前“不限量”套餐宣傳中存在的問題,全行業立即開展自查工作,切實規范此類套餐的宣傳推廣行為,不得夸大宣傳,對于限制條款要標示醒目。
今年8月,湖南省工商局指出,三大運營商發布的“流量不限量”廣告對消費者造成嚴重的誤導,屬于虛假廣告。據此,湖南省工商局向三大運營商下發“責令停止發布違法廣告通知書”。
套餐更改的是名字,不變的是“限速”
10月9日,記者從中國電信相關人士處獲悉,目前已經沒有不限量套餐。北京電信客服稱,不限量套餐更名已經十幾天了,現在的名字叫“天翼暢享套餐”。
記者登錄中國聯通官網后發現,曾經主打“不限量”的冰激凌套餐宣傳語變成了“全國流量敞開用”。該套餐仍有限速說明,“為保護用戶網絡公平使用權,小冰神卡用戶當月全部國內數據總量達到20GB后,上網速率將降至最高1Mbps。”
中國移動網上營業廳套餐辦理界面,未見不限量字樣。在移動大流量系列套餐中,包含三檔,分別對應10G、20G、40G的流量,套餐介紹中使用的是放心用字樣。
北京的梁先生告訴記者,希望能有真正的不限量套餐出來,哪怕價格貴也愿意購買。
通信專家劉啟誠告訴記者,原來的不限量套餐宣傳有誤導消費者的嫌疑,把名字改一下也是為了避嫌。“不限量套餐就是運營商的一種宣傳噱頭,所謂的不限量是每個月預估用戶大概的流量,比如20GB,一般用戶一個月可能用不完,讓用戶感覺是用不完,沒限量。如果是用戶的流量使用到頂后,就會限速。”
“不限量套餐”全面更名 運營商請少些“套路”吧
近日,據媒體報道,曾被稱為各種套餐中“忽悠之王”的不限流量套餐終于“消失”了。在被工商認定為虛假廣告、遭消協質疑、工信部也點名批評勒令整改后,記者獲悉,上市一年多后,重壓下三大運營商已叫停“不限量套餐”的說法,改頭換面后亮相的則是“暢享套餐”等。
實際上,早在2014年,美國就有運營商推出了不限流量套餐,同樣采用了達量降速的模式。而國內三大運營商所推出的不限流量套餐,也不過是“掛羊頭賣狗肉”,超過一定流量就得限速甚至停止上網服務。
運營商宣稱“不限流量”,導致消費者對網絡流量的使用量大幅上升,而這給運營商的移動網絡建設帶來了巨大的壓力,對此,運營商只能對用戶采取限速,甚至停止上網服務的策略。
但運營商在推廣這個套餐時,為了吸引消費者,以“不限量”為噱頭,而“限速”等服務條款則故意“小寫”,如此一來,給消費者造成很大誤導,花了不該花的冤枉錢。如今,不限量套餐改“暢享套餐”,顯然更名實相符。
“不限量套餐”雖然取消了,但運營商各種蒙人的營銷套路依然不少。近日,湖南長沙還出現了“上網6小時欠費1萬8”的個案,雖然事情曝光后,運營商道歉,但這件事暴露出,通信消費的陷阱實在讓人防不勝防,消費者一不小心,就會栽進去。
提速降費已經進行了一輪又一輪,盡管運營商紛紛曬出靚麗的成績單,但大部分用戶的感覺并不明顯。提速降費,消費者為何缺少獲得感?一個重要的因素,就是運營商營銷套路實在太多,讓消費者一次次被忽悠,難以看到真正的實惠。
例如運營商們一再表示不會“殺熟”,但卻在暗地里設置各種門檻,不給老用戶辦理新套餐。有的運營商會給用戶推一些“優惠套餐”,但“試用期”一結束,套餐的價格就會悄悄調高……
運營商為了爭奪用戶,在營銷手段上進行創新,本無可厚非。但這樣的營銷起碼應該是有底線的,遵守法律,尊重消費者權利,讓人明明白白消費。如果把營銷變成了噱頭,玩各種蒙人的套路,這樣的營銷其實就是變相的欺詐,不僅為法律所不容,更會遭消費者的唾棄。
“不限量套餐”全面更名,這是一個積極訊號,希望運營商們今后少些“套路”,多些真誠,以實實在在的優惠,讓利消費者。
新京報記者 馬婧 于平(媒體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