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09月16日08:55 來源:鄭州日報
上世紀六十年代的艷芳照相館 (資料照片)
“照相找艷芳、配鏡去精華、吃燴面到合記”,在鄭州人的記憶里,老字號記錄著鄭州的歷史變遷,承載著一代代人的記憶。
“40年前,照相就像是過年一樣,穿新衣戴新帽,一家人團聚在一起去艷芳照相館排隊照相,從全家福到孩子的兒童照,再到孩子的結婚照,艷芳照相館記錄了全家幾代人的幸福瞬間?!痹诶相嵵萑粟w敏霞的相冊里,艷芳照相館再現了最溫馨的時刻。
經歷了40年歷史洗禮,如今,合記燴面、精華眼鏡、艷芳照相館、馬豫興、老蔡記等一批鄭州老字號在改革開放浪潮中已煥發出新的光彩。這些老字號金字招牌交融著傳統文化之光與現代商業價值,依然是這座城市最靚麗的風景。
堅守匠心精神 傳承品牌文化
家住棉紡路的趙利軍依然對鄭州的不少老字號“情有獨鐘”,將之視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有時候在外地待久了,回到鄭州,我一定要去吃碗合記燴面才能‘解饞’,這碗面里有家鄉的味道?!壁w利軍說,現在生活水平提高了,相比40多年前,如今下館子已非常普遍,但是能吃出“情懷”的飯店卻不多見。在鄭州吃一碗合記燴面,品的是老鄭州的味道。
提起老字號合記燴面,鄭州人幾乎無人不知。合記燴面館源于1950年開辦的“合記老鄉親”飯店,是全國燴面的“鼻祖”,素有“一碗吃盡中原風”之美譽。鄭州市飲食有限責任公司合記燴面花園路店總經理兼公司宣傳處處長楊寧告訴記者,合記燴面初為職工餐,后逐步完善成為兼營品種。合記燴面的誕生,給鄭州餐飲業發展帶來了舉足輕重的影響。40多年來,鄭州大大小小的燴面館如雨后春筍般生長出來,遍布大街小巷,讓鄭州變成了全國知名的“燴面城”。幾十年來,合記燴面在河南乃至全國餐飲業創下了一個又一個輝煌,靠的不僅僅是一個老字號的招牌,更多的是對品質的追求。
如果說一碗面品出了鄭州人民的堅韌、樸實、憨厚的性格,那么,老字號艷芳照相館則體現了鄭州人對品質精益求精的堅持。
1956年初,艷芳照相館由廣州遷鄭,同年5月開業,在地處內陸的鄭州,引進先進的人造光拍照和著色技術,立刻引起轟動?!澳憧催@張黑白照片是艷芳照相館1956年6月16日拍攝的,現在看依然清晰如初?!逼G芳照相館經理趙有福告訴記者,改革開放之前,鄭州能拍出好照片的照相館少之又少,然而艷芳照相館無論是設備、材料、技術還是服務質量,都填補了當時攝影技術的空白,為同行業樹立了標桿。
“歷經了悠久歲月,如今艷芳照相館雖然技術得到革新,但‘精與?!木?,苛求精湛的拍攝技術和細膩情真的服務,仍然是我們堅守的初心和不變的追求?!壁w有福說。
截至目前,我市被授予“中華老字號”的企業有3家,分別是合記燴面、馬豫興和精華眼鏡行。被授予“河南老字號”稱號的企業有9家,分別是合記飯店、老蔡記飯店、精華眼鏡行、馬永信清真肉業、艷芳攝影、鞏義育發堂、新密大隗豐園食品、河南飯店和鄭州苑陵茶葉。
注入全新元素 煥發勃勃生機
當科技在變、社會觀念在變、時尚元素在變、消費者收入在變、價值觀念在變、審美在變的時候,老字號的出路,不能只倚“老”,更要有創“新”。
在市民張建國記憶里,40多年前去合記吃燴面,因為受營業環境的限制,餐館里桌椅都很少,不少食客就蹲在門口,端著粗瓷大海碗大口吃燴面。“老字號不再‘老’了,現在的合記燴面再也不是之前的街邊小吃了,從店面裝修到燴面種類都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合記燴面也開始登上大雅之堂?!睆埥▏f,改革開放以后,老百姓的生活由溫飽型向享受型轉變,老字號合記的變化正是順應了時代的消費需求。時代變遷,鄭州的老字號在傳承與創新中也有了新的風貌。
從走品牌經營之路到經營品牌之道,合記燴面目前已實現了華麗轉身。1991年,合記燴面館遷至人民路,擴大了營業面積,每日能接待顧客6000人次。1996年起,合記燴面正式走上連鎖經營之路,截至目前,合記燴面已在鄭州開了12家連鎖店,觸角開始伸向全省,甚至全國。
除了合記,乘著改革開放的東風,鄭州越來越多的老字號品牌也開始煥發了新的青春活力,在傳承、創新中走出了適合自己的發展道路。
位于新密市大隗鎮五里堡村的新密市馬永信清真肉業,近年來,也開始走向轉型發展之路,陸續建起廠房2000平方米,新增化驗室1套、冷庫7座,全新現代化設備可實現年產量1000噸,年銷售達20萬件。如今,馬永信品牌牛肉遠銷香港、廣州、上海、汕頭等地,品牌享譽全國。
鞏義市育發堂科貿有限公司2016年投資6000萬元開始建設賀氏育發項目,已建成全自動化的酊劑產品、洗劑產品生產線各一條,真正實現了中藥生產現代化;新密市大隗豐園食品專業社投資800萬元新建生產加工廠房4000平方米,并購置了成套設備,進一步增強了企業市場競爭力……
挖掘新內涵 探索新模式
老字號的“老”既有其價值內涵,也存在一定的局限。老字號在新時代如何能重振品牌雄風?
據了解,我市老字號企業特別是餐飲、食品加工等勞動密集型行業,工作人員勞動普遍強度較大、技術培養周期長,技術人才斷層的情況制約了老字號的長久發展。
市商務局商貿處處長郭文杰告訴記者,為了把老字號文章做好,讓老字號為鄭州的經濟發展做出新貢獻,我市在老字號傳承與保護方面,做了很多工作。除了給予一定的資金支持外,還支持老字號線上線下融合發展,引導老字號適應電子商務發展需要,開發網絡適銷商品和款式,發展網絡銷售。促進老字號集聚發展,鼓勵有條件的地區打造老字號特色商業街,匯聚各類老字號店鋪,引導特色產品和服務集聚,帶動老字號抱團發展。
在中國(河南)創新發展研究院院長喻新安看來,隨著時代的發展,不少老字號已經黯然失色,漸漸地從人們的視野中消失,老字號要想打好歷久彌新這張牌,需要將老字號傳統工藝和新時代氣息完美融合起來。這不僅需要政府在用人機制、財政資金、管理水平等方面給予積極的支持和引導,更需要老字號企業自身拿出“看家本領”,不斷學習,在傳承中不斷優化創新、求變,探索出符合新時代發展的新模式,這樣才能把老字號的文化精髓繼續傳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