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09月05日08:19 來源:參考消息網
參考消息網9月4日報道(文/唐立辛)
“這是巴西悲慘的一天。”
9月3日,巴西總統特梅爾在社交媒體上哀痛地說道:“國家博物館藏品被燒毀對巴西來說是無法估量的損失,200年的研究和知識就這樣失去了。帝國時代王室居住的建筑遭受損失,國家歷史遭受的損失更是無法計算。”
巴西總統推特截圖
當地時間2日晚間7時30分左右,位于里約熱內盧的巴西國家博物館起火,5小時之后,火勢才得到控制。
與其說是控制火勢,倒不如說是任其延燒。等到火自然熄滅,館內藏品已十不存一。
萬幸的是,當時博物館已經關閉,所以火災沒有造成人員傷亡。
這場大火雖然燒在巴西,但承受損失的卻是全人類。畢竟館藏的歷史文物和珍稀標本都不可復制,人類文明的記憶,也因這塊拼圖的缺失而不完整。
燒毀后的巴西國家博物館
面對著博物館的熊熊大火,巴西人或扼腕嘆息,或痛心疾首。
而同樣倍覺心疼、百感交集的,還有地球另一端的無數國人。
巴西的這場大火,讓整個人類歷史都缺了一塊
盧西亞是一名女性,生于12000年前,她在這個世界上生活了25年。
1970年,盧西亞的化石在巴西西南部被發現,這是巴西出土的最古老人類化石,隨后該化石被巴西國家博物館收藏。
盧西亞生前應該沒有想到,自己有一天能重見天日,她更不會想到,自己將以何種方式徹底消失。
燒毀前的巴西國家博物館
“盧西亞死于這場大火。”巴西國家歷史暨藝術遺產研究所所長博熱亞在接受媒體采訪時哀怨地說道。
9月2日晚上,盧西亞和無數文物及動植物標本一起在火海中化為灰燼。
“如果這個頭骨沒能搶救回來,整個人類歷史都缺了一塊。”有網友從這個角度來看待巴西國博大火的影響,引起了廣泛共鳴。
而如果不是這場大火,很多人可能不會注意到,原來巴西國家博物館的館藏品數量竟達2000萬件之多。
更令人扼腕的是,得益于巴西這一世界生物最多樣的熱帶地區,巴西國家博物館存有大量動植物標本,據統計其中僅昆蟲標本就有近500萬個。如今,大量不可復制、幾乎無法再被采集到的標本,就此湮滅。從這個角度而言,全球生物學研究都將因此遭受無法估量的損失。
大火之后,一位巴西植物學研究人員的哀嘆讀來尤為令人痛心:no types,no specimens,no history:everything burned down to ashes……(模式沒了,標本沒了,歷史也沒了:所有都化成了灰……)
“當整個國家都在掙扎的時候,博物館也無法幸免”
盡管火災起因尚未查明,但在無數巴西人看來,火災發生的根源卻早已埋下。
英國《衛報》觀察到,9月4日博物館廢墟前聚集起大量前來抗議的民眾,他們指責政府沒有撥出足夠的經費維護好消防設施,讓巴西的無價之寶付之一炬。
抗議者聚集在博物館大門口
一名19歲的歷史系學生也參與了抗議活動,她對《紐約時報》表示,博物館的灰燼只是里約這座城市的縮影,現在這座城市的醫院里沒有醫生,學校里的教師也發不出工資,“……這一切本可以避免”。
人們似乎有足夠的理由感到憤怒——
里約消防隊的隊長羅伯托對《衛報》表示,消防隊趕到現場后,才發現沒有足夠的水,因為距離最近的兩個消防栓是壞的,他們不得不用卡車從附近的湖泊中取水來滅火。
巴西國家博物館火災現場
當消防員都無能為力的時候,焦急的博物館工作人員和研究者選擇沖上去,盡可能做些搶救。
數千具軟體動物的標本被從火海中搶救出來——但這只是館藏品中“相當微小”的一部分。
博物館副館長杜阿爾特非常沮喪和憤怒,他指責巴西政府多年來都對博物館“不管不顧”。
據《紐約時報》報道,多年以來,由于缺乏經費,巴西國家博物館已經年久失修,甚至連請清潔工的費用都付不起,需要在博物館工作的教授們“眾籌”來支付。在消防設施方面,除了寥寥無幾的滅火器和煙霧探測器外,博物館并沒有裝備自動滅火系統。
而當火災發生時,煙霧探測器也沒有檢測到火情。
觸目驚心的真相背后,折射出巴西整個國家的困境——《紐約時報》稱,由于當前巴國內政治不穩定,經濟也遭遇衰退,各項公共支出無法按時發放,公共圖書館等文化設施大量關閉。
“當整個國家都在掙扎的時候,博物館也無法幸免。”報道說。
《紐約時報》報道截圖
事實上,今年6月,博物館已經與巴西開發銀行達成協議,爭取到了530萬美元的翻新資金,其中就包括安裝現代防火設備的預算,但要等到10月大選之后才能到位。
如果資金能早些到位,如果消防設施沒有壞掉,如果……
一切正如一位中國網友的感嘆:“這場大火,無疑是巴西如今國運的最殘酷也最真實的寫照,當一個國家陷入貧弱,它便無法保護一座博物館,無法保護自己的國民……”
中國網友心疼背后,是民族的苦難記憶
“這件事除了巴西,最心疼的會不會就是中國?”
大火之后,大量中國網友在社交媒體上這樣發問,并表示自己“莫名地感同身受,難過得不行。”
這種感覺從何而來?有人給出了答案——這場大火,勾起了無數國人對當年“火燒圓明園”遭遇的記憶和共鳴。
“有一天,兩個強盜闖進了圓明園,一個洗劫,另一個放火。似乎得勝之后,便可以動手行竊了……”法國作家雨果筆下的這個場景,想必每個人都記憶猶新。
1860年10月18日,英法聯軍沖入圓明園縱火焚燒,大火燒了三天三夜,“萬園之園”化為灰燼,從此成為中國屈辱歷史上最為觸目驚心的一道瘡疤。
事實上,面對一些國家出于貧弱而無法有效保護本國文物,這已經不是中國網友們第一次展現出“同理心”。
前不久,一批從戰火中搶救出來的阿富汗文物在中國展覽結束后,突遭下一站展覽取消,不得不面臨重新回到國內的命運,鑒于阿富汗國內局勢的不穩定,聽聞此消息的中國網友則紛紛發出呼吁:“多展一陣,等局勢好了再還回去。”
于是,才有了后來中國多家文博機構集體接力守護阿富汗文物的動人故事。
來中國展出的阿富汗文物
從千方百計阻隔文物流入阿富汗戰火,到為千萬里之外的巴西國博文物痛惜——這是我們對人類文明的敬畏,更是對身后那段沉痛歷史的回答。
更值得一提的是,大火之后巴西有關方面已經發出號召,呼吁曾拍攝過館藏或展廳照片、視頻的觀眾,將資料發送至[email protected]。
感召之下,中國網友們也正在紛紛行動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