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09月04日16:38 來源:工人日報
9月3日至4日,北京迎來中非友好大家庭的又一次大團圓。一直以來,中非在公共衛生、基礎設施、人文交流等各方面務實合作,穩步推進,碩果累累。
9月3日,記者采訪了三位中非合作的親歷者,傾聽他們帶來的故事,體味這些鮮活生動、源自一線的友誼情深~ 一條“運輸生命線” 1976年,坦贊鐵路全線通車,這條被譽為“南南合作典范”的鐵路,聯結起中非之間跨種族、跨世紀的真摯友誼。 42年后,2018年1月1日,中國在非洲建設和運營的首條跨國電氣化鐵路亞吉鐵路通車。亞吉線西起埃塞俄比亞首都亞的斯亞貝巴,向東連接至吉布提港,全線752公里。 之前,貨物從吉布提港口運輸到亞的斯亞貝巴主要通過公路運輸,單程運輸時間3天以上,逢雨季甚至需要1周。亞吉鐵路開通后,這一時間縮短為十幾個小時,運輸成本下降30%。因此,亞吉線也被當地譽為“運輸生命線”。 中國鐵建中土集團的陸海強是參建這條交通大動脈的一員。9月3日,工人日報(ID:grrbwx)記者在北京見到他時,這位在非洲陸續駐守了11年的項目經理剛回國不到兩個月。“這次我主要負責埃塞俄比亞米埃索至達瓦利段的建設,負責路段長339公里。”陸海強說,在當地,上一條鐵路建設還要追溯到20世紀初,因為多年沒修過鐵路,沿線地質資料、水文資料甚至連降雨量統計都是空白,每個方案都得從零做起。 “752公里的線路從平均海拔3300米亞的斯亞貝巴到接近零海拔的吉布提港,沿途需要穿過戈壁、丘陵、沙漠化地帶等復雜地形。”回憶近6年的工地時光,陸海強坦言,除了惡劣的自然環境,當地施工資源匱乏更令人生畏:配套工程建設跟不上,電力資源緊張…… “困難之外,更多的是一種成就感。尤其是在看到自己傾注幾年心血的線路貫通的一刻,覺得一切努力都沒白費。”陸海強告訴記者,鐵路建設還給當地提供了許多就業崗位,僅自己所在的公司,在建設期間就為3.3萬余名埃塞俄比亞和吉布提當地工人提供各類工作機會。 “念念不忘的援非歲月” 中非公共衛生合作源遠流長。有統計顯示,截至目前,1963年中國向阿爾及利亞派出第一支援非醫療隊以來,中國向非洲50多個國家和地區派出醫療隊員累計2.1萬人次,診治患者2.2億人次,培訓各類衛生人才8萬人次。 北京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安貞醫院副院長孔晴宇就是其中一員。9月3日,在接受記者采訪時,這位北京市對口援助幾內亞第23批醫療隊隊長,至今對自己兩年的援非醫療生涯念念不忘。 2012年8月的一天,孔晴宇帶著共19名隊員的醫療隊飛抵幾內亞首都科納克里,一下飛機就直奔中幾友好醫院。在當時,這個由中國政府援建的新醫院,設備一流,卻極度缺少專業的醫護人員。 作為長期進駐醫院的首批醫療隊,如何給中幾友好醫院建章立制成為這位隊長日思夜想的事情。“我發現當地人幸福指數挺高,公共衛生意識卻有待加強,公共衛生處理又與健康息息相關,而這需要從培訓當地醫務人員做起。” 在孔晴宇的帶領下,在中幾友好醫院,援非醫療隊員與當地醫務工作者一起把住院查房制度、門診制度、急診搶救制度、手術制度等規范一一建立起來。 2014年3月,幾內亞爆發埃博拉疫情,上萬人感染。作為一種病毒傳染性疾病,埃博拉發病迅速,死亡率高。孔晴宇和中國醫療隊選擇了堅守,并依靠先前逐步建立起來的良好診療流程和當地民眾一起渡過難關。“當時,幾內亞的第一起埃博拉病例就發生在我們醫院,不害怕是假的,可想到自己身上肩負的責任,不能退縮。鎮定過后,就想著控制病情,沒多想別的。” 回憶那段歲月,孔晴宇坦言,終身不忘的是幾內亞人民對中國人民發自內心的友好。“那兩年,把自己的汗水灑在非洲大地,值得。” “想成為一名漢語老師” 人文交流是中非合作的重要組成部分。近些年,中非青年交流互動頻繁,中國政府為越來越多的非洲青年來華學習、交流提供機會和平臺。來自貝寧的萊昂就是其中的受益者。 今年23歲的萊昂是北京語言大學漢語國際教育學院的研二學生。面對“為什么選擇來中國學漢語”的提問,他直言,萌芽于對中國功夫的喜愛。 “很小的時候,經常在家看李小龍功夫電影,一句漢語聽不懂,卻還是喜歡看。 長大后,在一些城市看到了中國幫助貝寧建設的體育場、大橋,就覺得中國除了會功夫,還這么厲害,覺得應該要去了解這個國家。”萊昂告訴記者,2014年9月在貝寧阿波美卡拉維大學孔子學院開始學漢語之前,家人原本是安排自己去加納一所大學學習計算機專業。為了堅持學習漢語,他最后放棄了那所大學的全額獎學金。 聊起漢語學習,萊昂打趣說,“我不覺得漢語特別難學,漢語是有聲調的語言,我們西非語言也有聲調,沒有很大的問題,只是有些發音我們沒有,z、c、s,這些剛開始真的好煩。” 在他看來,學習漢字就得多練,“學漢字就像飯一樣,要經常回鍋,一次不回鍋,下次就用不了。每天不練習,就很容易忘掉”。 作為一名外國人,萊昂對太極拳情有獨鐘。“太極拳很深奧,讓人放松,還有很多哲學知識在里面,讓我學會要有耐心。”此外,對于葫蘆絲這項中國樂器,這位非洲小伙也很拿手,“《月光下的鳳尾竹》《康定情歌》《友誼地久天長》我都是會吹的。” 對于未來規劃,萊昂很是認真:“我希望繼續在中國讀博士,然后回去做一名漢語老師。這是一個很大的責任,我覺得自己好好努力是可以做到的。”
” 從西非的科特迪瓦到東非的肯尼亞,中國援非的“萬村通”衛星數字電視項目讓當地兒童足不出戶便能“看到”外面的世界。2018年7月3日,在肯尼亞萊基皮亞郡利基村,中國企業四達時代集團的兩名員工為當地村民安裝衛星電視接收設備。
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將于11月30日在北京應邀出席上海合作組織成員國政府首腦(總理)理事會第十九次會議。經中俄雙方商定,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將于12月2日同俄羅斯聯邦政府總理米舒斯京以視頻形式舉行中俄總理第二十五次定期會晤。
新華社北京11月24日電 11月24日,國家主席習近平同埃塞俄比亞總統薩赫勒-沃克·祖德互致賀電,慶祝兩國建交50周年。我期待同習近平主席緊密合作,不斷推進兩國傳統友好關系,深化和拓展雙邊合作,為兩國和兩國人民增添福祉。
1970年11月24日,中國與埃塞俄比亞正式建立外交關系。2017年建立全面戰略合作伙伴關系后,中埃關系在政治互信、共建“一帶一路”和國際事務合作等方面走在中非關系前列,中埃合作成為中非合作和南南合作的典范。
毛里求斯青年醫生蘇瑪(右二)與非洲青年代表在江西景德鎮古窯民俗博覽區自拍。本報記者 薛 丹攝 在江西直升機科技館,非洲青年代表認真了解中國民用直升機應用現狀。本報記者 陳尚文攝 布隆迪記者文森特(右二)在江西易家河柑橘基地采訪。
10月28日, 中非合作論壇20周年成果與展望云論壇通過視頻連線方式成功舉行。南非國民議會事務主席弗羅里克、中國外文局副局長陸彩榮、中國駐博茨瓦納大使趙彥博、尼日利亞中國研究中心主任查爾斯·奧努奈居,博茨瓦納中國友好協會秘書長魯道夫·鮑伊等參加了活動并分別發表講話。
為期兩周的2020年塞拉利昂減貧與可持續發展研修班日前在線舉行,來自中塞兩國的政府官員、專家學者等圍繞減貧與可持續發展主題進行深入研討。研修班學員代表、塞拉利昂馬可尼大學農業系主任賽杜·坎努說:“中國實施精準扶貧、把扶貧同扶志扶智相結合等做法,脫貧攻堅成就顯著。
今天(27日)下午的外交部例行記者會上,有記者提問:據報道,第五屆中非青年大聯歡26日在北京開幕。外交部發言人汪文斌介紹,20年來,中非合作論壇不斷加強人文領域合作、引領中非文明交流互鑒,中非友好民意基礎持續鞏固。
根據中國駐馬里使館官網消息,近日馬里國際問題專家、浙江師范大學非洲研究中心研究員兼法語國家研究中心主任約羅·迪亞洛在馬里主流媒體撰文,呼吁進一步加強中國與非洲國家在安全與發展領域合作。
與會嘉賓就擺脫貧困與人類可持續發展、中國脫貧攻堅與國際減貧事業等議題展開探討,共享減貧經驗。中國農村貧困人口從2012年底的9899萬人減到2019年底的551萬人,中國連續7年每年減貧1000萬人以上...... 對中國脫貧取得的矚目成就,巴基斯坦駐華大使莫因·哈克在采訪中表示,“中國的成功值得學習借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