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0月25日16:31 來源:大河客戶端
大河報·大河客戶端記者 蔡君彥
10月24日,河南省民政廳傳來消息,經河南省人民政府同意,河南省民政廳日前公布杞縣水東烈士陵園、襄城縣革命烈士紀念館、方城縣烈士陵園、鄂豫皖蘇區光山縣烈士陵園、羅山縣烈士陵園、永城市革命烈士陵園等6處烈士紀念設施為省級烈士紀念設施。至此,我省共有國家級烈士紀念設施12處,省級烈士紀念設施19處。
烈士紀念設施,是指按照國家有關規定為安葬烈士或紀念烈士而修建的紀念設施,包括烈士陵園、紀念堂館、紀念碑亭、紀念塔祠、紀念塑像、烈士骨灰堂、烈士墓等設施。
據省民政廳相關負責人介紹,國家對烈士紀念設施實行分級保護管理,分為國家、省、設區的市、縣四級烈士紀念設施。目前,我省共有省級烈士紀念設施19處,主要是紀念在重大事件、重要戰役和主要革命根據地斗爭中犧牲的烈士,或省內外有重要影響的著名烈士。其紀念意義更為重要,建設管理水平相對較高,在褒揚、宣傳、教育等方面有著突出的典型示范作用。
河南省民政廳在公布名單的同時,要求各地進一步加強烈士紀念設施保護管理,規范服務內容,提高管理水平,扎實做好英烈事跡發掘整理,加大宣傳、陳展工作力度等,充分發揮省級烈士紀念設施在傳承紅色基因、緬懷革命先烈、開展愛國主義教育等方面的引領示范作用。
相關鏈接:新增6處省級烈士紀念設施主要情況
杞縣水東烈士陵園
杞縣水東烈士陵園,原由冀魯豫邊區第十二專署建成于1945年7月1日,位于“水東”抗日根據地的腹心,杞縣南一溜崗的老黨寨上。1945年10月國民黨軍大舉進攻水東解放區時,陵園被炸為一片廢墟。1987年5月中共杞縣縣委、杞縣人民政府,報請河南省人民政府批準,在杞縣西關重建水東烈士陵園。烈士陵園占地100余畝,內有大型花崗巖革命烈士紀念碑1座,原中共水東地委書記唐克威烈士、原中共睢杞太特委書記韓達生烈士、中國人民志愿軍一級戰斗英雄特等功臣倪祥明和抗日革命先烈紀念碑亭四座,河南省委特委書記曹鼎新、特地委書記馬慶華、韓達生、唐克威等著名烈士墓19座,安葬200多位無名抗日烈士。近年來,投入300余萬元維修改造了烈士事跡展覽室、辦公樓、廣場、道路和大門等。杞縣水東烈士陵園先后被命名為“開封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濟南軍區紅色革命教育基地”“杞縣縣委廉政教育基地”等。
襄城縣革命烈士紀念館
襄城縣革命烈士紀念館建于1971年,位于襄城縣首山腳下,占地30余畝。陵園前院有300多平方米綜合展覽館一座,有介紹襄城縣黨史的展覽館三間、著名烈士展館2間,著名抗日英雄展館2間。陵園后院有革命烈士紀念碑一座。陵園共有烈士墓115座,褒揚烈士300余名。著名烈士有:河南省辛亥革命十一烈士之一劉鳳樓、大革命時期營救200多名紅軍的高金城、襄城縣家喻戶曉的英雄吳存義和李化臣等。近年來,投入300余萬元維修改造了紀念館、紀念碑、 辦公用房和道路等。襄城縣革命烈士紀念館先后被命名為“許昌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襄城縣共產黨員教育基地”、“襄城縣黨史教育基地”、“襄城縣青少年德育教育基地”。
方城縣烈士陵園
方城縣烈士陵園改建于2011年,位于方城縣獨樹鎮七里崗,占地22.65畝。陵園內有紅二十五軍血戰獨樹鎮紀念碑和456個烈士墓。紅二十五軍血戰獨樹鎮戰斗紀念碑為紅二十五軍獨樹鎮戰斗遺址的標志性紀念設施,碑體正面、背面分別鑄刻著劉華清、程子華的題詞。獨樹鎮戰斗是關系紅二十五軍生死存亡的一場惡戰,這場戰斗,先后被江澤民、習近平同志描述為“血戰”和“鏖戰”,作為經典戰例與長征途中的血戰湘江、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強渡大渡河、飛奪瀘定橋、勇克包座、轉戰烏蒙山等著名戰例并列齊名,載入史冊。2011年以來累計投入資金600萬元,先后修繕建設了紅二十五軍血戰獨樹鎮戰斗紀念碑、仿古式大門、透綠圍墻、花崗巖高檔烈士墓、大型英烈石雕等。方城縣烈士陵園先后被命名為“方城縣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方城縣國防教育基地”、“方城縣青少年思想品德教育基地”等。
鄂豫皖蘇區光山縣烈士陵園
鄂豫皖蘇區光山縣烈士陵園始建于1989年,占地面積105畝,位于縣城北臺子,是張才千、陳少敏曾經領導指揮作戰過的戰斗遺址。陵園主要紀念設施有:鄂豫皖蘇區革命烈士光山紀念碑,紀念碑正面(東面)鐫刻“鄂豫皖蘇區革命烈士光山紀念碑”,南面鐫刻原國家主席李先念題詞“革命先烈永垂不朽”,西面鐫刻尤太忠將軍題詞“為革命英勇獻身的烈士們永垂不朽”,北面鐫刻萬海峰將軍題詞“為革命獻身烈士永垂不朽”;光山縣革命紀念館,展廳3500平方米,主要介紹大革命時期、土地革命時期、抗日戰爭時期、解放戰爭時期豫東南蘇區革命歷史、革命英烈生平事跡、光山走出去的將軍生平事跡、我黨我軍重要領導人在光山戰斗足跡和革命遺址、陳列部分烈士遺物;以烈士陵園為中心的白雀園、望城崗、五虎岔羊烈士墓群,集中遷葬了全縣境內零散安葬的1440座烈士墓。烈士陵園先后被命名為“信陽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光山縣紅色旅游地”“光山縣國防教育基地”“光山縣黨風廉政教育基地”“光山縣縣級文明單位”等。
羅山縣烈士陵園
羅山縣烈士陵園建于2013年,位于羅山縣鐵鋪鎮何家沖,陵園背靠青山,西側是著名的紅二十五軍長征出發地。陵園占地60畝,投入建設資金4000多萬元,主要紀念設施有革命烈士紀念碑、革命紀念館、英雄墻、紀念廣場、彩虹橋、集結號小品、巨石陣、琉璃湖、雕塑等。陵園現褒揚烈士842名,其中著名烈士22名,主要有中共羅山縣第一任縣委書記陳孤零、新四軍第五師旅長桂干生等。羅山縣烈士陵園環境優美、管理完善,是羅山縣開展愛國主義教育、革命傳統和國防教育的重要陣地,也是紅色旅游勝地。
永城市革命烈士陵園
永城市革命烈士陵園始建于1955年,2016年經省政府批準,永城市政府斥資1600萬元,將烈士陵園搬遷至陳官莊鄉淮海烈士陵園西側,烈士陵園占地50畝。主要紀念設施有紀念館、紀念碑、紀念廣場等。紀念館上下兩層,陳展永城市大革命時期、土地革命時期、抗日戰爭時期、解放戰爭時期、新中國成立后的歷史資料、重大事件及著名歷史人物。陵園現褒揚烈士214名,其中著名烈士有彭雪楓、蔣一峰等。永城市革命烈士陵園是永城市愛國主義教育示范基地。 來源:大河客戶端
綿延的青山與近處的果園融為一體,柏油馬路與小橋流水相映成趣,樓房巷道整齊潔凈……初冬的早晨,湖南省汝城縣沙洲村在朝陽下揭開了美麗的面紗。沙洲村以前是羅霄山下遠近聞名的窮山村,年輕人爭著往經濟發達地區跑,留下“老少病殘”,發展主體嚴重缺位。
為把紅色資源利用好、把紅色傳統發揚好、把紅色基因傳承好,發揮紅色旅游理想信念教育的重要功能和在打贏脫貧攻堅戰中的積極作用,國家發展改革委社會發展司會同文化和旅游部資源開發司,于今年8月組織開展了全國紅色旅游發展典型案例征集活動。
經各地推薦申報、專家評審等環節,最終遴選出“‘半條被子’映初心紅色沙洲換新顏——湖南沙洲紅色旅游景區”等60個典型案例。其中,河南兩例案例入圍,分別為:紅色旅游在老區揚帆起航——信陽市紅色旅游發展典型案例;仁山智水唱新歌 “紅”“綠”交輝興產業——安陽林州市紅旗渠風景區紅色旅游發展典型案例。
信陽市市長尚朝陽感慨地說:“老區信陽今天的巨大變化,既是對革命先烈的最好告慰,也是交給人民群眾的最好答卷。金剛臺西河景區董事長、商城縣大別山精神文化傳承中心負責人江建軍說:“這里是商城起義的主要爆發地,鄂豫皖蘇區的重要組成部分。
盤活紅色文化資源,做強生態環境優勢,完善基礎設施配套,發展鄉村旅游產業。新華網發 劉建維攝 十堰市茅箭區茅塔鄉東溝村由回鄉創業人士開辦的草木染坊染出的布匹。
為把紅色資源利用好、把紅色傳統發揚好、把紅色基因傳承好,發揮紅色旅游理想信念教育的重要功能和在打贏脫貧攻堅戰中的積極作用,國家發展改革委社會發展司會同文化和旅游部資源開發司,于2020年8月組織開展了全國紅色旅游發展典型案例征集活動。據悉,自2004年以來,國家發改委會同中宣部、文化和旅游部、財政部等相關部門制定發布了包含300處的《全國紅色旅游經典景區名錄》。
緊鄰十八軍窯洞遺址的吉絨隆溝異地扶貧安置點距離甘孜縣城的學校、醫院僅幾百米。搬得出還得穩得住,除了給搬遷過來的居民創造合適的生活條件,扶貧開發局還得考慮如何讓居民就業,真正靠自己擺脫貧困。(吉絨隆溝異地扶貧安置點及周邊配套設施。
大力弘揚雨花英烈精神 推動紅色文旅創新發展——南京雨花臺烈士陵園紅色旅游發展典型案例 唱響愛國主義教育最強音 打造紅色文化旅游新引擎——劉少奇同志紀念館紅色旅游發展典型案例
埃菲社馬德里10月1日發表了題為《這就是中國削減貧困的戰略之一》的報道,報道以四川省甘洛縣蓼坪鄉清水村為例,說明中國正在推進雄心勃勃且宏偉的脫貧項目,旨在結束農村地區的貧困景象。”分享到:返程客流增多,6-8日廣州地鐵推遲1小時收車國慶中秋假期過半,記者從廣州地鐵獲悉,10月1-4日地鐵日均客運量為715萬人次,總客運量2860萬人次。
沈陽局集團公司加開延吉西至長春、琿春至煙臺南11對“秋游列車”,滿足市民乘高鐵、看美景、賞秋色需求。南昌局集團公司加開6列“紅色旅游”列車,方便管內前往吉安、萬安、興國、于都、瑞金、古田會址等紅色旅游景區的游客。